甄珍
摘 要: 建构主义作为西方心理学的新兴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理论分支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提倡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利用情境、合作、交流等环境要素为学生搭建可以不断向上攀缘的支架,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本文以中职基础英语口语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如何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独立攀爬,从而习得新知识。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教学设计 中职英语读写课堂
英文读写能力对于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中等职业院校学生而言是一块短板。因为其生源的特殊性,他们大多数英文基础较为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缺乏英语学习的信心,课堂表现较为被动,参与度不高。这使得中职英语教学推进起来尤为困难,很难看到效果。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强调以教为主,学生被动地从老师那里接受知识,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很难看到教学效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目前已经成为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该理论对于研究如何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着重要的指導意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其指出,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中建构起对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其中“同化”指儿童从外界环境中获得相关信息并将其结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指外界环境改变,原有认知结构由于无法同化新环境所提供的信息,造成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而且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即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中心。学生由以往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构建新知识。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辅助学生主动学习的促进者。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的传统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建立更适应社会发展,输送更有能力的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二、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背景指导下逐步形成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
1.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通常包含教师、学生、教材等三个要素。在现代化教学中,通常要运用多种教学媒体,还应增加“媒体”这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由教学过程中的这四个要素所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就称之为“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2.建构之以理论下的教学方法
在上述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每一种教学方式自有特点。
(1)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①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②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③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最后争取做到无须教师引导,学生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④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⑤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①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②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③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答案,而是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
④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⑤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3)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随机进入教学的基本思想源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分支——“弹性认知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这种理论的宗旨是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随机进入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①呈现基本情境——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學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
②随机进入学习——取决于学生“随机进入”学习所选择的内容而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不同侧面特性相关联的情境。
③思维发展训练——由于随机进入学习的内容通常比较复杂,所研究的问题往往涉及许多方面,侧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④小组协作学习——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每个学生的观点在和其他学生及教师一起建立的社会协商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同时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并做出反映。
⑤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评价内容与支架式教学相同。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尽管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但是又有共性,即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中职英语读写课堂教学设计
1.传统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步骤
传统的教学设计通常包含以下步骤;确定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的特征;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制定教学策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进行教学评价。
传统教学设计的内容和步骤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在课堂实践上呈现出严谨、清晰的教学效果,但其弊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逐渐显露出来: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全部教学设计理论都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按这样的理论设计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很难发挥,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
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
建构主义理论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原则有以下特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而非支持“教”);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实现教学目标)。
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中职英语读写课堂教学设计
(1)课前——导入情境。导入情境,与“搭脚手架”或“创设基本情境”作用相似。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主,在教学设计上根据中职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在导入环节体现参与度。以外研社中职英语修订版第一册unit2 Its easy to make friends为例,在导入环节,请学生用已认知的形容词尽可能地介绍自己班级里的一位同学,让其他学生通过描述猜测这位神秘同学的名字,从而完成教学设计环节的导入步骤,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原则。
(2)课中——协作、讨论、会话、意义建构、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作为组织者,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并列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词汇图片和已有知识,尽可能深入地讨论、协作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作答。从而掌握课文相关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单元的Read and Learn章节,阅读内容涉及与家人和朋友的沟通方式,学生通过教师搭建的脚手架“scaffold”,即如何猜测阅读中的生词词义等tips和提高阅读速度的技巧,构建了英文书信交友的句式和词汇。过程中学生的“协作”、“会话”、“意义构建”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课后——写作能力提升
在大多数中职学校,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为平均每周三学时,“写”的能力的培养受课时限制,一般只能让学生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训练提高。基于目前中职英语教学的师资、学生水平、教学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运用多媒体网络手段比如微课视频,电子邮件发送的课件等,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最终的意义构建,从而提高学生的英文读写能力,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有效方式。
教师在常规修改学生作文的基础上,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客观评定,使学生了解自身的长处和不足,从而进步。
四、结语
本文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此理论下衍生的教学方法为途径,结合中职生英语学习的特点阐述了构建以学生为主导的中职英语读写教学设计,探讨了有利于中职英语读写课程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认为学习并非简单地从外向内的单项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教师的角色从传统教学中的讲授者(lecturer)转变为学生在学生习得新知识时建构意义的帮助者(facilitator),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性。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主动构建语言知识和英语技能,有利于培养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大力提倡教育改革,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对中职英语教学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对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Jane Willis.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Britain: 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Press,1996.
[2]Donald, J. G. Sullivan, A. M.(eds.) Using Research to Improve Teaching[C].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85.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出版社,2004.
[4]刘润清.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5]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