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介入 相机调控

2018-08-15 10:41周蔓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小组长组内队员

周蔓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而探究式学习是这种学习的主要特征。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是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为前提,围绕问题展开探究,但是小学生年龄小,如何进行探究式学习,作为老师怎样把握好这个度,何时何处介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就是我們应该关注的问题了。本文就《打电话》其中两个片段教学中的适时介入、相机调控与教学效能的关系谈谈体会。

《打电话》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32页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是:合唱队有15人,暑期有个紧急演出,老师需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请帮老师设计一个方案。“打电话”属于综合实践课,打电话的问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主要是让学生从“怎样花最少的时间通知到全部队员”这个例题中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运用数学策略可以解决生活中比较复杂的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价值及魅力。“打电话”这一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可探究的空间,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很有兴趣。

我曾经在一节公开课中看到了如下一个片段:

生:我们组商议,让合唱队的老师先通知3位小组长,每个小组长再通知组内4名成员,一共可以通知15人,也就是一共用时7分钟。

请看下图:

该生很认真地介绍他的方案,详细地解说线上的每个数字的含义即各自需要花的时间,当他一一写上数字并解说完之后,我观察已有学生出现躁动状态。我想如果我们老师在学生完成以下图案,

在学生写上数字之前适当干预,及时提问:

既然每个队员都不停歇,那么到第3个队员他通知完他组内的4个队员要几分钟?(7分钟)怎样得到的?(对,用第3个队员当时所花的第3分钟加上他通知组内4人花的4分钟,就是7分钟)我想这个效果远比让该生写上数字再逐个解说更让其他同学容易接受和理解。

同样的这个内容在第二个班老师及时干预下,我们聪明的孩子在第二种方案出来后及时修改图示,如下图,并做了完美的解说。

生:我们组让合唱队的老师先通知5位小组长,每个小组长再通知组内2名成员,一共可以通知15人,也用时7分钟,我们的7分钟是直接用第5个队员花的第5分钟加上他通知两人花的2分钟算出。

当这个学生讲完后,师生们一致称赞他反应快,大家听得非常明白。

以上分组形式虽然能通知到每一个队员,但怎样让每个人不闲着,尽快通知到所有队员,经过小组商议后,新的打电话策略出来了。

片段二:

生:我们组让老师先通知1个队员,老师通知完继续通知第2个、第3个、第4个队员,接到通知的第1个队员同时都不闲着继续通知他手下的第2、第3、第4个队员,就这样每一个接到通知的队员继续通知下一个人。

当我们的这位同学把图示展现在黑板上,并且很认真地讲解之后,大多数同学应该是听明白了。但是接下来,老师问:从图示中你发现什么规律?5分钟能通知多少人?立刻间,教室里安静了下来,于是又不得不退回去问:1分钟通知几人?2分钟通知几人?……不知不觉下课了,可是教学任务还没完成。

显然这节课花了不少力气,但是只有少数几个孩子掌握了方法,面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是效率低下的,因此老师怎样介入学生的研究,何时何处指导学生的研究就很重要了。在我再次看完这个片段后,我就想学生的思维水平是形象的同时也是递进式的,如果我们的老师分步让学生探讨会不会更好呢?

我第二次来到该班,请思考:1分钟通知几人?2分钟可以通知几人?3分钟可以通知几人?请分别画出示意图来。

任务完成后,这时老师伺机提问:1分钟通知1人,2分钟(包括老师)一共通知了4人,3分钟(包括老师)一共通知了8人,你发现接到通知的总人数(包括老师)和时间有什么关系吗?

【第几分钟接到通知的总人数,是前一分钟接到通知总人数(包括老师)的2倍。】

师:照这样, 2分钟一共通知学生(3)人,3分钟一共通知学生(7)人,4分钟一共通知学生(15)人,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

【发现:2分钟通知学生的人数=2个2相乘-1;3分钟通知的人数=3个2相乘-1;4分钟通知的人数=4个2相乘-1;……】

当师生们共同得出:第几分钟,通知学生的人数就是几个2相乘减1。我相信,这时再去画4分钟通知15人的示意图就显得多余了。

通过以上两个教学片段,反思:

老师精心提供学生可探索、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固然重要,但是还需要我们老师在处理材料时能动态地对内容进行加工,在学生探究实际问题时,老师的适时介入,从简单问题入手,让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建立模型,再运用于复杂问题的解决,这样不仅对我们老师教学减了负,更是对学生的学习减了负。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们老师在每节课上都会有“预设”这个环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课堂现象,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而教学预案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只有把握好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再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时机,就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记得有位专家说过“成长中的课堂可以不精彩,但必须有思考”。让我们一起做个会思考、爱思考的老师吧。

猜你喜欢
小组长组内队员
分餐小组长
以“一刻钟”导航队员“一辈子”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队员
致敬:风雪中的人大扶贫工作队员
小组长的烦恼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的遵循原则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注意问题
水下考古队员的一天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