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平 师光华
摘要:学习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一名合格的教官要具备双重本领,不仅要传授给学员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让学员学会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只有把握学员的学习心理,才能全面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习;心理规律;教学效果
学习是一个获得知识、熟练技能、健全品质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一名现代军校教官不仅要做一本活的教科书,传授给学员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了解军事教育的特点,揣摩学员的学习心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一、军事教育的特殊性
军事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一种,又不同于一般的国民教育,人民军队的职业特殊性决定了军事教育的特殊性。
(一)浓郁的政治色彩和阶级要求
人民军队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履行着保卫国家安全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军事教育的对象是人民军队的骨干力量,保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军事教育最强烈的政治要求。军事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保证所教育的对象忠诚于所从属的阶级,这是军事教育区别于一般国民教育的最显著的特点。
(二)专业性强的学科特点
军事教育是根据未来战争的需要和作战对手的不同而总体设定的专业教育,具有特殊的专业性质。出于军队建设的需要和战争的需求,军事教育要求受教育对象必须掌握规定的专业知识、技能,这是军事教育严格的规定性和无选择性。
(三)现实性和超前性相结合的特殊要求
人民军队必须随时做好应对战争和各种突发事件的准备,这决定军事教育必须注重学员在限定的时间,学习并掌握应对战争的知识和技能;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战争样式的不断变化,以及受教育对象职务的升迁,岗位的变换等。又必须注重受教育对象在未来战争中能力素质的生成和持续发展。因此,军事教育必须立足现实的基础上求发展,在不断的发展中满足现实的需要。
(四)注重个体和整体的统一
战争和“处突”是军队的集体行为,是敌对力量之间整体力量的较量,军队中的成员是这个整体力量中的组成分子。整体力量的组成不是军队成员个人力量简单的相加,而是一个有机的组合体。战争的残酷、复杂和多变,使整体力量显得更为重要。军事教育不仅要提高个体的素质,更要注意整体力量的整合。培养学员的团队意识、全局意识,使身在其中的任何一分子都能在同一个集体中发挥各自的作用,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二、军校学员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特点规律
军校学员是军事教育的主要对象,其职业的要求和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军校学员与一般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规律,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存在消极和负面的影响。
(一)学习目的明确,有一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学员具有双重身份,首先是成年人,其次是军人。学员一般是基层部队中表现好的优秀士兵和经过高考筛选的优秀青年学生,他们有一定的政治觉悟,明白学习的目的和身上所担负的责任。他们情感较为稳定,求知欲强烈,这是军校学员学习的原动力。但是,受不同动机的影响,特别是军校教育严格的规定性与个人兴趣爱好发生矛盾时,就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的情绪。
(二)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想法,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员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已趋于成熟,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对一般问题具备了分析、理解和解决的能力,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认知结构。较为丰厚的知识和经验为学员的学习提供了基础。但是,较为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认知结构会在不经意间约束学员的思维空间,影响新知识的摄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军校学员有较为丰富的学习经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学员一般都经过较为丰富的学习活动,并在学习活动中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对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计划的制定都有自己的经验。懂得如何学习,如何利用各种有利的因素,并在自我的学习中积累知识。由于学员有一定的学习经历,受各种社会不利因素的影响面较大,从某种程度上破坏学习的恒定性。
(四)军校学员能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军校教育严格的规定性和强烈的政治要求,使军校学员的学习目标明确。其学习的直接目的就是為部队建设服务,因此,军校学员在学习中能将所学的知识与将要面临的工作环境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的正确性。
三、把握学员学习中的心理规律,增强教学效果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教学环境对学习主体而言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官与学员之间的关系是影响学员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教官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尽力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并树立一种理性的权威。教官的权威不能只从职务和军衔上得来,而应该从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和宽阔的胸怀中得来。教官与学员之间只有职务的高低,年龄的长幼之分,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人格上要尊重学员,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其次,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不可有挖苦、讥讽等不友善言语。其三,对学员要有包容的胸怀,要允许学员犯错。一旦教官和学员之间建立了这种轻松、融洽的关系,教官与学员之间就有宽大的心理兼容性。教官与学员的相互作用会更加积极主动,学员会形成一种完全的、彻底的接纳教官的指导的心理倾向。这样教学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1、培养健康的学员群体
学员群体作为一种心理环境,它对学员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都有较大的影响。健康向上的学员群体能为教学提供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从而增进学习知识的积累和品德的完善。首先,教官要努力营造团队意识,让学员都有一种集体的心理归属感;其二,要教会学员了解自己,从而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看待他人,在与人交往中学会尊重别人,尊重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2、构建良好的物理环境
学员的学习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良好的物理环境能使学员在学习中的生理和心理的消耗降到最低,以最低的消耗得到更多的知识。物理环境的设置要符合学员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当物理环境与人达到最佳匹配时,可提高学习的效率。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官和学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会更加明显。物理环境的设置应以规范、明快、宽松、安静为主。
(二)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
学习动机是学员学习的内在动力。它能自动调节学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向和学习强度。学员的学习动机纯正,就能让学员在学习中精力集中,抵御和学习目标无关的刺激影响,在所学的知识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当学习的行为在学习过程中偏离了学习目标时,能自我调节学习方向。同时能自动评估学习效果和学习行为是否正确。当学习目标没有实现时,学员会自动调节学习的强度,使学习朝向正确的目标。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员在入学前受社会的负面影响机率较大,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难度较大。
1、明确学习目的,引导学员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在引导学员确立学习目的时,要联系现实社会进行教育。不要说空洞的大道理,要从实际出发,从多个角度去看问题,从而将其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在教育方式的使用上,要适合学员自身的特点,把军队建设和战争发展的要求,用生动的教育方式内化为学员的学习需要。要帮助学员确立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确立与学员自身的抱负是成正比的。一个具有高抱负的学员其学习目标就高,他的学习动机也就相应强烈。一个低抱负的学员学习目标也低,同时,他的学习动机也微弱。因此教官要给学员确立阶段性和长远性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让学员能了解自己所获得的进步。学习目的教育应该成为教学中一项经常性工作,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2、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员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的培养首先要从教官的层面进行。教官应该具备教师的素质和一名优秀军人的素养。教官在教学中的情感和知识对学员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官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对专业知识所表现出来的浓厚兴趣,与学员的相互交往中能使学员受到感染,从而引发学员对该学科的兴趣;其二,在教学活动中要适时地让学员看到自己在学习中的进步,给学员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使学员感受到学习的愉悦,树立继续学习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其三,正确使用“表扬”与“批评”这把双刃剑。教官在教学中的表扬与批评具有导向的作用。表扬能使人心情愉快,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批评使人心情焦虑,引起学员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教学中表扬是主要的,表扬要实事求是,宁缺勿滥。同时要教育学员正确评估自己的学习行为,要有自我肯定的勇气,不能所有好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都期待教官的表扬,这样会使学习方向和学习目的发生偏差,减弱学习的积极性。受社会环境的束缚,现阶段学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批评时要做到“和风细雨”,“蜻蜓点水”,“点到为止”,不可损害学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新异的事物容易被接受。教材上的内容一般都是恒定的,教官在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要将现实社会中前沿的知识和思想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对一个问题的阐述不要始终站在常规的角度,可以从多个角度甚至是反面去看同一問题,挖掘表象之下深层次的东西。教学中可采用案例分析的办法,案例的选择不能陈旧,应该是身边发生的和现实中最新的,案例要与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将一般的原则和即将要学习的知识寓藏于案件事例中。通过对案例的多角度分析获取知识并掌握一般的规律。也可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故意造成学员与所学知识的“认知失调”,从而激发学员的求知欲望,产生学习兴趣。通过“提出问题--探索问题--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链条,在平衡失调中获得知识;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要采用讨论式和诱导式进行。学员是学习的主体,教官要勇于做“配角”。实际教学中,教官将自己与学员放置在同一高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员,只在思考方向上给予一定的引导。教官只是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制造认知矛盾,引发争论。教官不要下达最后的结论,不要分出绝对的对与错,不要圈定思维的空间,更不能禁锢学员的思想。要允许认知的误差,甚至是不同的观点存在。学员在这种学习氛围中,思维的触角十分的活跃,学员的创新能力将得到极大的发挥,学习积极性将得到极大的提高,教学的效果也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
[1]《军事教育研究》
[2]《军人德育研究》
[3]《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