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歆媛
修订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堂上,朗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朗读可以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以让学生欣赏祖国优美的文言文字,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怎么让课程标准中的朗读成为学生阅读能力的组成部分,结合案例说说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案例一】在教学《小鹰学飞》第一自然段时,我首先指导学生把小鹰高兴的语气读好,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朗读不是读几遍就能读好,还需教师不断地启发,我便接着问学生:你就是一只小鹰,你能告诉我为什么这么高兴?学生很感兴趣,纷纷举起小手,紧接着便让学生开始朗读。通过细细地朗读,认真地品味。这时学生的朗读又上了一个层次。
朗读主体体验感获得的指导。朗读能力要从学生读书开始转化为一种自我生长的能力,需要教师精心培育和指导,而这种培育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阅读主题获得真正的体验才是形成朗读能力的核心。上述案例中,我侧重于通过引导学生现象,让学生找到阅读主体在特定意义情境中的角色,有情方能入境,入境方能表达。
【案例二】教《他得的红圈圈最多》一课第二课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他为什么得的红圈圈最多?先生的要求是什么?按照这几个问题边读边讨论,把“读”贯穿在整个教学的始终,以读带讲。根据第一个问题,学生找出:“每次写字,邓小平爷爷却能按先生的要求去做,所以,他得的红圈圈最多。”这句话,接着让学生读好这句话,学生不是读一遍就能读好的,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地引导,如我会问学生: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邓小平爷爷写字非常认真。接着我会问:从哪儿看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我适时圈出:“每次、都”这两个词语。这时再请学生读,大部分学生都能读出感情来。从学生的朗读,看出来学生真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紧接着我便问:先生的要求是什么?学生便能很快找到这句话:“先生要孩子们先用纸蒙着字帖描,等练熟了,再照着字帖写”。在指导学生读这句话时,我先问学生“先生的要求有几步”?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圈出“先、再”,接着我圈出“熟”字,问学生什么程度才叫“熟”,学生畅所欲言,知道理解邓小平爷爷练字的刻苦,此时再让学生读,学生自然就能读好,最后教师读:母亲知道小平学习这样用功,心里很高兴。读后问“学生小平是怎样用功的?再次引出“每次写字,邓小平爷爷却能按先生的要求去做,所以,他得的红圈圈最多”。让学生再次朗读这句话,从学生的朗读中已经感受到学生真正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邓小平爷爷小时候学习是很认真的。
朗读文本理解获得的指导。对于会阅读的学生来说,每个篇章的文字背后都有一双眼睛,这双眼睛在不断地扫描透视,哪些词语附着着丰富的情感,哪些词语需要忽略,哪些词语需要挖掘,这就需要学生具有找到这双眼睛的能力。可是学生习惯于用嘴巴读书,缺失的是用脑袋思考,如果读书不用脑,那样的朗读不要也罢。所以需要给学生创设一种朗读的情境。而感情朗读所需要的情则来自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小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不足。而这欠缺的一部分理解,与其陷入 “启而不发”的尴尬,倒不如把这些缺少的理解渗透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朗读导语中,给学生以提示,从而达到朗读的目标。
【案例三】《蚂蚁和蝈蝈》这篇文章通过蚂蚁和蝈蝈前后行为的对比,要让学生明白“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的道理,课堂上,我通过比较它们的不同表现,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在指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抓住“真热、背、满头大汗”这些词语,边读边想,让学生脑海中展现天气的炎热和蚂蚁们的劳动场面。借助插图,问学生:A从哪儿看出天气很热,B除了课文中所说的,还有的蚂蚁在干吗?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并把这种劳动场面和“夏天真热”联系起来让学生读书感悟,从而产生对蚂蚁的敬佩之情。读的时候,我还让学生做出了动作,体会蚂蚁的勤劳。指导第二自然段时,第一句话:几只蝈蝈看到了,却笑蚂蚁是傻瓜。为了让学生读这句话,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蝈蝈会说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接着我就让学生把蝈蝈这种嘲笑的语气读出来,同时在指导读好这一自然段时,我还联系插图,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蝈蝈们悠闲自得的样子,领会蝈蝈笑蚂蚁的原因,最后再让学生将一、二两个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从学生的读中,能感觉到他们已经读出了对蚂蚁的赞美之情。
朗读入境方法获得的指导。学生的摹仿能力特强,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这就要求教师的朗读水平很高,这样才能正确地指导、点拨学生。教师十分投入地朗读,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但这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朗读理解,还需要学生理解陌生朗读材料的本领,这就需要固定的一些基本方法的指导,从形式到方法的过渡,将使学生获得用嘴巴读材料的能力。
【案例四】在教《小鹰学飞》一文时,学生读小鹰的话时,不同的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我根据学生的语气、情感,他读完后,我都会给他一句评价语。这种评读,还有利于学生求异思维,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一次评价:让我们感觉到这是只勤奋好学的小鹰。第二次评价:我已经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小鹰很虚心。第三次评价:多么顽强的小鹰。
朗读评价语言改进的指导。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朗读基础之后,一定要重视“评读”的作用。“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明对文章的理解的角度是因人而异的。对同一篇文章,见仁见智的情况是常有的,思想感情往往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即使同一种感情也有深浅之别,表达形式之别,在朗读时,不可强求“一律”。当然,在评价时,我们要从正反两方面中肯评价,更倾向于正面评价,这样感性而富有趣味的评价,包含了“不错”“还可以”等鼓励性评价的意思,这样的朗读评价语,是教师深入地解读文本,感悟文本的精神,置身于文本的多种情境中的结果。
故而,教师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不能把指导朗读作为教学中的一个过度环节,匆匆走过场。一定要花时间范读,指导學生读,评价读。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既让学生掌握朗读的形式要领,更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去朗读,通过朗读这种感性的形式来深度介入语言文字,获得语感和朗读能力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