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实施策略

2018-08-13 03:09周自美
读与写·教师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读写结合实施策略语文教学

周自美

摘要:基于教材是教与学的载体凭借,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的策略是当前大家都认可的一条充满生命的有效途径。本文试从读写结合教学应立足于教材、读写结合教学要找到文本的切合点和写作的训练点、读写结合教学要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几个方面进行浅述,希望在语文教学中能更好的利用好教材,挖掘教材,整合教材,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读写结合;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3-0108-02

引言:“讀”和“写”是同一知识层面上的两种能力,“读”培养的是理解能力,“写”培养的是表达能力。但在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二者的能力又往往不成正比,会“读”有一些理解能力,并不证明能“写”好,这就是语文教学中难以权衡的难点。怎样找到一个契合点来提高两种能力,我们提出了“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因为学习是一个渐渐模仿的过程,通过阅读教学来促进学生写作。那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自然又承担起了学习写作的任务。更多时候,在教学中我们把二者割裂开来,先学习别人怎么写,我们也来试试这么写,但“读写结合”的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模仿,也不是简单的“双附庸”构建教学。怎样把“读”和“写”在阅读教学中,自然而然,适时择机,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进行,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是本文要论述的问题。

读写结合教学的形式有很多种,如:仿写、变式、博采、评价、批注、读后感等,但不论是采用哪一种形式进行读写结合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策略。

1.读写结合教学应立足于教材

“新课标”规定:“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目标,简言之就是: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那么,学生在语文课上是通过什么途径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四川师范大学的刘永康教授作了精辟的回答:“语文课本中选作课文的一篇篇范文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典范,它们为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提供了最直观的样板。学生正是通过阅读这些范文学习规范民族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教材是最好的例子”,用好教材,挖掘教材,是读写结合教学不可动摇的根基。

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材为例: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物风采”,有五篇文章构成,分别是《童年的朋友》、《一面》、《我的老师》、《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赵普》,本单元的写作训练是《抓住人物特征,写出人物个性》。可以说这样一些选文都“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童年的朋友》,可以学习到抓住人物的某一身体部位进行描写,如眼睛,多次重复的描写更能突出任务的个性;学习《一面》,可以学习到抓住特征多角度、多方面地对人物进行描写的方法;学习《我的老师》,可以学习记事写人详略得当的组材方法;学习《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可以学习到多种表达方式结合运用的写人方法;学习《赵普》,可以学习到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可以看出,本单元的写作训练无非是把以上这些方法的总和,反过来,本单元的写作训练《抓住人物特征,写出人物个性》是目标要求,具体的方法却分布在五篇文章中。

在教学中,怎样实施读写结合教学呢?传统的教学法是:先进行五篇文章的阅读理解教学,在单元写作教学中柔和前面学习的方法进行写作,这样教学的结果是重“阅读”,轻“写作”,显然读写是脱离的,写作效果当然不会理想。读写结合的教学是:利用好教材中的这些方法,在教学中适时择机进行片段作文,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对某一写作知识点练笔,这种形式可以看作是模仿写作方法。通过不断地练笔,学生的写作思维不断训练,并能从练笔中查缺补漏,以备单元作文的进一步提高。叶圣陶说:“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去理解它们,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与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给与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如果不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只是茫然地今天读一篇朱自清的《背影》,明天读一篇《史记》的《信陵君列传》,那是得不到什么阅读和写作的知识的,国文课也就白上了。”读写结合教学中的“读”和“写”自然在不断地训练中得以相互融合,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2.读写结合教学要找到文本的切合点和写作的训练点

读写结合教学能否相互促进,彼此滋养,关键是要找到文本的切合点,找准写作的训练点。拿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咏物抒怀》的单元学习来说,怎样很好地把“读写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本单元里明确要学什么、在哪学、怎样学、学到怎样的效果。本单元的文章有高尔基的《海燕》、矛盾的《白杨礼赞》、郭沫若《石榴》、韩愈的《马说》、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这一组文章都运用了用象征手法,但又有不同的地方。一般来讲,象征的手法有两种表达形式。一种是像《海燕》、《石榴》、《马说》那样,让读者在诗与文的不言之中去意会其象征之意,一种是像《白杨礼赞》《紫藤萝瀑布》那样,直抒胸臆地点示出象征之意。相比之下,前者更为含蓄蕴藉,意味隽永。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或有感悟的事物为题,试用其中一种方法去进行构思,初步感受运用象征手法的妙处。为学生创设一种写作的激情后,并不在于要求学生马上进行写作,先让学生从自己所选的事物身上提炼出几点精神品质,顺势引导学生怎样联想,如何把本体和象征体联系起来。如“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普通”“不平凡”在文中出现三次。作者在这里描写的是普通而又平凡的白杨,其笔力集中在白杨的神采、姿态、精神、品格之上,其情感的基调是激情的讴歌,这让我们极为鲜明地感觉到作者是用白杨在象征着一种人,象征着一种精神。果然,作者又以不可压抑的激情告诉我们,他的目的决不是只写树: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四个”难道”直抒胸臆地點示出象征意义。再如在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中,作者由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它们在大海上飞翔的雄姿,表现了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由此作者联想到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勇无畏”有着相似点。再举一些学生想到的事物,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另外,联想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只要放得开,收得拢,做到形散神聚即可,并不要求学生每学一课都去刻意模仿每一课的写法,甚至是句式、表达,而是要通过“想象性还原法”透析作者写作的创作过程,寻根探源,点击思想的碰撞,尽量靠近作者创作的激情,通过训练把握学生对象征意义的理解。如:《海燕》的创作激情来源于高尔基身处轰轰烈烈的游行队伍中那种难于抑制的热情;《马说》的创作源头则来自于当时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愤慨;《紫藤萝瀑布》中宗璞见花悟思又何尝不是源于小弟的病魔缠身?我相信写作教学是有知识可教的,这种知识的模仿不是机械静态的模仿,而是模仿一种思考的方向,模仿一种灵动的情感,是读写活动潜移默化的相互影响。

3.读写结合教学要分层次分阶段进行

读写结合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活动是否符合学段的学习和知识层次的上升。读写结合教学的设计要有知识的层次,能力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地过程,因而合理的课程内容设置、教学内容的制定要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在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计划时,必须依据相应的课程内容来设计教学内容,让读写结合教学有效地开展。以“描写”这一知识点来分析,在教材中,可能初一有关于“人物描写”的知识,初二的教材中也有关于“人物描写”的知识,甚至初三也有。那么,是不是每一篇文章的“人物描写”,都要进行读写活动的训练呢?回答是肯定的,但每一次的读写活动又有不同的训练点。这就需要教师在读写结合的教学前做好知识层次的分析,学段知识能力的把握。例如,初一学习“人物描写”,主要认识“人物描写可以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几个方面”的知识,学会从人物的这几个方面把人物描写的具体即可;初二学习“人物描写”,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学习抓住特征进行描写人物的方法,把人物写得有个性,生动。初三学习“人物描写”,就不仅限于以上的能力了,知识层面上升到能从“多角度、多方面”的人物描写中分析人物,并能生动、传神地描写人物。

再以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窗》这篇小小说为例。怎样根据学段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呢?《窗》这篇小小说是一篇自读课文,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情节简单,容易读懂,不需要按部就班地按小说的教学步骤进行教学,即使是小小说“出人预料的结尾”的特征,学生也很快能解读出来,因为,小小说这一特点在七年级《黄纱巾》中就已学过,因而也不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想到小小说篇幅短小,惜墨如金,但文章中有许多细节和描写占了大量篇幅,文章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公园美景、心理活动,这些描写越生动、细致,我们就越能感受到鲜明的人物艺术形象,这些可以看成是蓄势。这个知识点可以挖掘出来,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尝试进行缩写,教师指导一些缩写的方法和原则。之后学生交流,并与原文对比,评价各自的优点。通过这样的训练,既完成了本文的教学重点,理解了蓄势这一手法的作用,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任务,又补充了学生在写作上对缩写的写作方法,也落实了考点的训练。再仔细读就会发现与这种极力蓄势相反的是,文中有很多地方作者巧用留白,如: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

☆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这样的留白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光秃秃的一堵墙”给人无尽遐思,掩卷长叹。出乎意料的结局是小说结构的陡转,这就是小小说鲜明的结构特色。这个知识点也可以挖掘出来,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尝试进行扩写。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这篇小小说的理解就不仅仅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中心,而上升到小小说创作手法的高度,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读写结合在教学中自然而然的完成。

4.结语

读和写结合,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系点,即读写对应性,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读、说、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洪宗礼.洪宗礼语文教学论集[C].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3]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读写结合实施策略语文教学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