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兴国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原本呆板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也变得灵活、多样,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课堂问题的产生是为了让学生进入预先设定的环境中,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学习数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3-0027-01
1.问题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概况
利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可以充分挖掘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真正爱上数学。小学生在探索数学时,大多数的定义,公式,概念等需要通过更多的计算过程才能深化理解,小學生的年龄较小,仍处于贪玩的阶段,他们的注意力很难保持一定的时间。因此,一些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可能会感到无聊或复杂难懂,他们无法全身心地参与其中。在这方面,如果教师合理使用问题情境教学方法,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数学感到好感,他们就会积极地投入学习之中。调查结果表明,当教师根据生活情境的构建向学生提问时,学生更有可能将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在小学实施数学教学时,教师应注意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来创造情境,从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
2.创造一个可以引起学生提问的良好课堂问题
学生对小学数学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源于良好的课堂环境氛围。教师创造的问题情境不仅容易让学生发现问题,而且还能营造出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乐于、易于提出问题,让学生的好奇心和想法得到充分体现和分享。在这种氛围下使学生感受到了尊重和重视。同时,小学数学教师也应该在课堂上仔细观察,从自己所创设的情境中小学生的表情,以及是否有兴趣继续深入探索数学问题等方面再进一步进行课堂氛围的调整和调动,让每一名学生都觉得自己有机会、有权利对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提出。教师也应该让学生知道,在数学的学习中,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是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3.使用活动性的问题来进行教学
小学生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段。教师需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安静并参与学习。他们可以使用活动性间题来教导学生在活动期间掌握数学知识。在运用活动性问题进行教学时,他们应合理分配学生的活动和学习时间,以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速掌握数学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测量”时,需要教授学生测量的方法与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进行提问“在教室中,有哪些物品我们可以测量呢?”“在测量过程中,同学们需要注意哪些测量数据?”“同学们除了可以测量教室的物品,还可以测量什么?”教师通过提出相应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测量物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活动中的测量知识,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运用活动问题进行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运动的特点,使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数学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4.有效联系生活实际,创造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与生活现实密不可分。教师要进一步准确结合教材与学生生活构建相关的生活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具有熟悉感和亲密感,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如在学习“认识11-20”各个数字时,教师可以创设这种问题情境:“姐姐叫你帮忙买毛巾回来,毛巾的标价是11元,那么你需要怎样付款,如何做到不需要找零就付清款。”这种问题充分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使数学学习在生活情景中再现,引导学生运用交流与讨沦的方式,获得最简单易行的付款方式。经过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可以让学生知晓“个”与“十”是不同的。还有在学习圆柱体体积内容时,教师提出“观察生活中的器皿,哪些器皿是圆柱形的,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小学生可以通对生活的仔细观察认识到哪些器皿属于圆柱形,让他们运用自己思维来有效解决相应问题,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与解决数学难题的能力。在这种创造性的情境教学氛围中,教师还必须掌握小学生提出的问题的“真实性”。因为学生有时会根据要求提出已经知道答案的“习题”,但这并不是课堂所设问题情境教学主题所期待的“问题”。这里所指的“问题”的重要特征是:学生想要知道,但不能直接获得答案或者解决方案,在解决的过程中将有助于他们产生自己的思考和发现的疑问。
5.结语
情境教学法引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而且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由于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具有多样化,教师在创造情境的过程中应该以实际活动为基础,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则和心理特征,创造适宜的情境,进而体验数学学习的奥秘。
参考文献:
[1]汪毅.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02):103.
[2]陈铿.问题引领,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走向深入——“倍的认识”教学片断与评析[J].小学数学教育,2015(21).
[3]张丹.“问题引领学习”:让儿童学习走向深入[J].中小学管理,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