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晓
摘要:《100以内数的认识》,处于认数的第二个阶段,感知、理解“十进制”和“位值制”这两个基本概念。“经历过程的教学,是智慧的教学;没有经历过程的教学,是知识的教学。”在教学中抓牢“满十进一”这一核心,开展两大体验活动,学生在过程中学习数概念,培养数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数感;数学体验活动;十进制;位值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3-0076-01
在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数感作为十大核心概念被提出,课标指明:“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学生早已开始数数,甚至能畅数100以内的数。进入一下,正式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按照数概念这座数学大厦螺旋上升的划分原则,它处于认数的第二个阶段,拓展对“计数单位”的认识,感知、理解“十进制”和“位值制”这两个基本概念。而这两个概念正是学习数概念的根本。因此作为单元起始课,和学生一起切实感悟“满十进一”这一核心。
1.关于数感与数学体验活动的思考
“数与代数”是小学数学的一大领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可以说数感的建立,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以及推理能力、创新意识等的培养意义非凡。
“数学体验活动”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一旦经历高效的活动,在学生后续学习和间题解决中将起到重要作用。我所在的学校师徒团队正致力于数学体验活动的实践和研究,有幸参与其中,得以启发。
2.《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思考
【课前思考】
“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学习,极具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上,是学生数感培养的第一阶段,学生掌握了20以内的数,理解“10个一是十”这一计数方式,并且在多材料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借用小棒和计数器,学生可以清楚的表达数的组成,逐步抽象20以内数的组成。并且在练习中加强了10个一圈的好处。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初步建立起数感。而100以内数认识的学习,将沟通计数单位“一”“十”“百”之间的联系,对于今后“千”“万”等的了解意义重大。
為此,综合设计了前测卷,以期了解孩子的已有经验以及学生的困惑点。前测分析得出:
这节课的价值是什么?核心是什么?设计怎么样的活动?一课一得,“得”在哪里?确定教学设计将以“满十进一”为核心,组织两大数学体验活动“多元表征的拐弯数”和“多材料逐步抽象数的组成”。
2.1 多元表征的拐弯数
根据学生前测分析,一个一个的数,当数变大,在拐弯数处学生就有了困惑。很大原因还是学生对于拐弯数含义不明,“满十进一”的概念不明。基于这一困惑点,设计多元表征的拐弯数。借助小棒这样具有齐性和结构性的直观材料,通过数轴数形结合,将数的符号与视觉材料相联系,建立表象。
(1)小棒添1后的对比图中,深化“一”“十”之间的联系。
透过“几十九添上1是多少?”这一关键问题,课堂上师生一起经历数学活动。首先让孩子大胆去猜,有道理地去猜,猜错了没关系。数比较小时,很容易根据经验数出。数字变大呢?49后面是几呢?59、69呢、79呢?我们会发现略微有些抽象,怎么样可以思考出来,这是本节课的一个小重点。数是这么产生的?即数产生所依赖的思想,添一,满十进一。学生心中已有推理,但是语言表达有一定难度,怎么办?那就做一个联想,寻找一种具体化的形象化的支撑,在课件中一左一右动态呈现69添1变70的过程,使抽象的规律更具体化。为了内化,构建数量关系,即69+1=70;更要图式配牢,使数数的方法和道理相交融,突出“满十进1”的基本计数原理。学生头脑中有了表象,“几十九后面就是下一个整十数,十位上会加1.”这是一个重大的规律。同时在经历归纳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合情推理能力,进而形成为自己的学习经验。这样满十进一的概念就在学生心目中了。
2.2 数轴上的拐弯数中,沟通“一”“十”“百”之间的联系
之所以数轴中再次拐弯数,并红色标明整十数,白色框出示几个十,是为了说明“一个一个地数,99下一个数是100.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沟通“一”“十”“百”之间的联系。“满十进一”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量的积累细水长流中引起质变。变中思不变。
(1)多材料逐步抽象数的组成
通过小棒表示的数→计数器表示的数→写数的活动,沟通联系。充分展示百以内数的抽象过程,突出十进制计数法的位值原则,即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不同的数值,并设计了小组合作单。
设计教学中准备的学习纸上。这个数是多少呢?10以内的数法可以有多种,超过10,则10个10个的数更快,关键是要发现它们是一样多的。先数十位上的数,再数个位上的数。形成了一个数。意义建构形成。课堂中,我提供了2个不同的数,70和99。分发给6个小组。在又一次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对于数数也有了思维的方法,收获了一种经验,以后也将在1000以内数的认识之类当中。
(2)我的思考
评价要求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特别是过程性评价,如何去体现情感评价,这个仍旧在探索过程之中。
期望再加一个环节,请你和你的同伴交流,这种方法以前在哪里用过,以后还将在哪里用?就是说鼓励学生去对经验进行迁移,可能是对旧经验的激活,也可能是设想今后研究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奠宙等.小学数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中国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思想改变课堂.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4]吴正宪.小学数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2008.
[5]数的多层含义,多模式表示的教育价值分析[J].小学数学,数学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