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丽侬
在小学阶段,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思考问题的方式基本上都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实践操作的活动,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将原本对于知识的感性认识慢慢地转化成抽象的理性认识,从而让学生在自主实践活动中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让数学学习在课堂中真正的发生。
一、紧抓重点,在实践操作中增强学生理解
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新知识好奇的心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总结解题的方法和策略提供条件。在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抓住知识重点,让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中,获取更加全面的数学认知,激活学生的思维,延展学生思考问题的视角。
例如,在教授“三角形内角和”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选取学生文具袋中的三角尺作为教具,让学生根据两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尺来对三角形的内角和展开推测,进而引出本节课中“三角形内角和”这一重要概念.学生通过运用量角器,测量三角板上每一个内角的度数,之后求出两种三角尺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接着,教师就可以借助学生刚刚的测量实践结果,带着学生从特殊的三角尺向一般的三角形过渡,提出:是否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为180度?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进一步探究。学生就自己在笔记本上随手画出一个三角形,用量角器测量,或者是运用剪刀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剪切下来,并拼接起来,或者是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折叠在一个边上……学生们通过自己操作实践,探索得到了结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均为180度。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紧抓三角形内角和这个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数学的奇妙,并辅助学生获得相关结论,让学习在课堂中真正的得以发生。
二、循序渐进,在实践操作中提高学生认识
在数学教学中,实践操作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它要能够适应课堂的教学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来理解和把握在三角形中,三边之间都存在着哪些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明确其中的重难点:如何来判断三条线段是否可以围成三角形?其中两边和第三边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因此,教师需要带着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带着学生观察和思考。
首先,是将班级学生划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拿出长度分别为:8cm/5cm/2cm的3根小棒来完成实践。学生在操作中发现,这三根小棒没有办法拼成三角形。于是学生就产生一个新问题:为什么这3根小棒没有办法拼成三角形,又需要进行怎样的调整呢?学生在比较、讨论、交流、合作中,找到了:在三角形中两边之和一定要大于第三边.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在三角形中两边之和一定要大于第三边,就一定可以围成三角形么?
在这个知识点的教授环节,教师将实践操作和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结合,并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在一步步的探索中,获取结论,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于该数学知识点的认识,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纵横联系,在实践操作中夯实学生基础
数学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或多或少会和其他的知识点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所以,在对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对知识脉络进行综合把握,引导学生理解问题本质,夯实学生小学数学基础。
例如,在教授“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经常会先让学生思考一下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是怎么算的,然后再来对比平行四边形。学生会说: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白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之后将其进行裁剪、拼接,之后联系和长方形的面积求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而这不仅和前面所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的定义相联系,也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求法相关联,逐步地將学生所学过的知识转化成一个知识体系,让学生的数学基础更加的扎实。当然,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对所学习的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更好的促进了学生进一步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把握好时机,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创造实践操作的机会,通过增强学生理解、提高学生认识、夯实学生基础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延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展开探究,真正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在实践操作中左右逢源、真正“发生”。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永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