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专伟
【摘 要】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有培养学生批注式阅读的意识,但存在着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如何夯实批注式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呢?这就必须明确批注式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同时也是动态的思维过程。因此,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交流空间,教授方法,激发趣味,加强渗透,从而实现学生、文本、教师更好地、平等地对话,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中高年级;批注式;阅读能力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个性化阅读,也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它符合新课标的阅读理念——倡导自主学习,突出阅读中学生的主体位置,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批注式阅读”最大的特点就是随读而生,即随文而批、随感而注。它不仅要求阅读者树立起读者意识,深入领会文本,还要跳出文本,较好地实现与作者、文本、自我以及生活之间的多重对话,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水平。
目前,小学中高段年级的语文老师有培养学生批注式阅读能力的意识,但是时效性并不强。随手拿起学生做过批注的书本,我们看到的只是简单的圈点记号、一大段一大段画线的句子,或者一两个简单的词句。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造成上述情况的发生有以下几个方面:时间不够充裕,教师指导阅读批注走个过场;要求不够明确,学生阅读批注敷衍了事;交流不够充分,大部分学生失去表达机会;检查不够到位,师生之间缺乏及时反馈与评价。
一、教方法
批注式阅读是学生尝试去了解文本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主要职责除了为学生提供充裕的读书时间,让他们直面文本,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展开思考,自读自悟,还要把一些常见批注符号与方法规范地教给学生,以求得批注的时效。
上述表格内容是一些常见的批注符号,分别表示自己认为是重点或欣赏的词句以及疑问处、感叹处等。除此之外,文字的批注则是要求他们在文本的空白处写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所感所悟。它的形式和方法也是多样的。
上述表格中批注形式在文中因所处的位置不同而批注名称不同,但是文字的批注方法是可以随文而生,随读而批,随感而注的。学生掌握了这些规范的批注符号和方法,有助于批注式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激趣味
1.选择合适的文本
學生在文本空白处所作的注释、评语、标记等是学生独立阅读过程的真实体现,学生保持持续的兴趣是保证有效批式阅读的关键。在指导与训练批注式阅读的起始阶段,可以选择浅显、贴近学生生活又不失生动、能激发求知欲望和探索需求的读物,让他们有话可写,以期尽早达到学生在对文本批注时了解并掌握批注式阅读的目的。同时,通过多边的对话,获得阅读的乐趣,接受并喜欢上批注式阅读的方法。
2.设计创意的任务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创意的任务让学生在互助互学中完成批注。例如:以学习小组或者同桌为单位,按照两两固定配对的方式将批注写在学习伙伴的文本空白处,这种“自注+他注”的互助形式可以互补,长期坚持成效明显。对于同一个批注对象,无论是字词还是句段,学生之间的认知与理解差异完全可以通过这种交流而缩短。此外,请一个同学将学习小组内的批注有选择地整合起来记录在文本上,通过群文件供大家上网传阅再评论,也是有效的方法。这是一种阅读后的再阅读,是阅读体验的总结与反思,在形式上充分点燃学生对批注式阅读的热情。
三、重渗透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批注式阅读能力的课内外渗透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1.课内指导
巧抓矛盾。文中有很多“问题内容”,一些语句看似前后矛盾,其实暗藏玄机,引导学生抓住矛盾点去做批注,有助于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关注留白。作者常用“留白”的表达方式,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去揣摩。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这些空白,指导学生在这些地方进行批注,把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充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明白。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真正明确并养成阅读文本应该联系上下文展开联想的习惯,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体悟经典。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经过编者的筛选和精心修改。所以在文章的经典词句处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会,对文本进行评价式或者体验式的批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而且还可以从中感悟经典词句的内涵,有助于语言素养的提高。
2.课外拓展
家校合力。家长和教师一样是孩子无可替代的教育者。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家校合作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要和迫切。因而,利用家庭资源,通过家长的监督与指导也可以形成合力,培养学生批注式阅读能力。
长期作业。设计专题性的阅读长作业,是一个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学生批注式阅读能力的有效载体。例如:通过指导家长结合学生自身特点挑选合适的读本、完成读本的书评、设计和读本相关的阅读小报等。
总之,批注式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具有研究性的动态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与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广泛、深入的对话与交流;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随文而批、随感而注,从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和点评,并直接在文本中进行圈点勾画,留下自己思维的轨迹,打上自己认知的烙印。
【参考文献】
[1]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50讲[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王颖.阅读教学原来还可以这样教[J].小学教学参考,2015年第13期
[3]王会英.语文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6年第9期
[4]杨长芬.阅读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研究[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