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不同类型痉挛性斜颈疗效

2018-08-11 01:49王耿熙
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8年4期
关键词:后仰斜颈微血管

王耿熙

目前,临床对痉挛性斜颈(ST)发病机制尚无明确阐释,有观点认为额顶部皮质萎缩是引发ST的中枢性病因,但也有观点认为5-羟色胺浓度下降所致头颈强直性偏瘫是引发ST的主要原因[1-2]。国外学者术中发现ST患者多存在副神经受压情况[3],副神经受血管长期压迫导致局部脱髓鞘变,进而引发的异常冲动积累、头部肌肉收缩可能也是导致ST的重要病因[4]。副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可通过隔断神经与压迫血管,达到减轻和改善临床症状的目的,本研究观察不同分型ST行副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病例纳入标准:1)后天性ST,存在不同程度颈部肌肉不自主痉挛症状且拒绝接受肌肉切断治疗;2)无全身性肌张力障碍、未合并占位性病变和严重颈椎疾病;3)既往未接受Foester-Dandy手术[5]、立体定向手术等外科治疗。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共103例ST患者纳入此次研究。男47例,女56例,年龄37~56岁,平均(42.55±8.91)岁,病程37~63个月,平均(51.75±10.34)个月。

1.2 临床分型

临床分型标准参照文献[6-7]。旋转型:头绕身体纵轴向一侧呈痉挛性或阵挛性旋转,包括水平旋转型(水平旋转)、后仰旋转型(带有后仰动作的旋转)及前屈旋转型(带有前屈动作的旋转);侧屈型:偏离纵轴向左或向右侧转;前屈型:以双侧外耳和下颏三点相连组成的正中冠状面前倾;后仰型:以双侧外耳和下颏三点相连组成的正中冠状面后仰;混合型:颈部肌肉痉挛无规律,头颈姿态多变。此次研究患者无前屈型、后仰型。旋转型、侧屈型、混合型分别为34例、43例、26例。

1.3 副神经微血管减压术

患者侧卧位,于乙状窦作一后直切口,开颅,作一2 cm×3 cm骨窗。以倒T形剪开硬脑膜,释放脑脊液,探查第9~11颅神经,仔细剥离神经与压迫血管,将责任血管移出,将柔软的涤纶棉夹置于神经与责任血管间,充分松解神经压迫,必要时切断神经。

1.4 效果评价

1)于术后6个月评价疗效,痊愈:颈部姿势和活动完全正常;显效:可见轻度颈部姿态异常,劳累或紧张时加重;进步:斜颈症状改善,但颈部姿势异常仍较为明显;无效:斜颈症状无改善或进一步加重[8]。总有效率=(痊愈+显效+进步)/总例数×100%。2)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进行Tsui评分[9],Tsui评分包括A(旋转、斜颈、前/后转)、B(运动持续时间)、C(抬肩)、D(头部震颤)4个维度和偶尔发生、持续发生2个频度,得分为程度与频度得分的乘积。总分25分,评分越高则临床症状越严重。3)分别于术前、术后2周,进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主要痉挛肌肉神经肌电图检查,记录其静息状态转折数及波幅变化。

1.5 统计学分析

分析统计采用SPSS 22.0,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03例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发生肩部麻木6例、肩痛3例,均于2周内自行缓解;1例发生切口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后好转。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71%(10/103)。旋转型组、侧屈型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5.29%、90.70%,均高于混合型组的1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6个月Tsui评分均较术前下降,旋转型组、侧屈型组术前、术后6个月Tsui评分均低于混合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病情临床分型Tsui评分变化比较(分,x±s)

3组患者术后2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头夹肌转折数及波幅均较术前下降,旋转型组、侧屈型组术前、术后2周各项神经肌电图参数均低于混合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临床分型患者神经肌电图参数变化比较(x±s)

3 讨论

以肉毒素注射为代表的ST保守治疗方法短期效果可靠,但患者需定期反复治疗,且部分患者对肉毒素治疗无反应,均造成这一方案的远期疗效受限[10]。与保守治疗相比,痉挛肌肉切断术缓解症状的效果确切,但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耸肩无力、头颈无力、双臂外展受限等后遗症,严重者可发生颈部支撑困难、膈肌运动受限,进而出现呼吸困难,生活受到严重影响[11]。

国内外多篇文献报道副神经微血管减压术能够通过解除血管压迫、恢复正常解剖状态,改善颈部肌肉痉挛、纠正颈部扭转受限且无严重手术并发症[12-14]。本研究的重点在于各亚型的治疗效果,旋转型组、侧屈型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达到85.29%、90.70%,但混合型患者总有效率仅为15.38%。混合型ST的发病机制可能更为复杂,除微血管压迫外,感觉系统异常、基底节病变也可能在该类型ST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此外,混合型ST患者的受累肌肉较多,也可能是影响副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的重要原因[15-16]。

Mei等发现,副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可能造成残留神经分支损伤[17],而本研究3组患者术后6个月Tsui评分均较术前下降,且其变化趋势与临床疗效判定结果一致,说明该术式并不会对神经活动带来明显不良影响。本研究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71%,且多数患者无需处理可自行缓解,也证明了安全性。此外,通过神经肌电图参数变化的对比,可以发现,副神经微血管减压术能够选择性部分切断、减少神经纤维传导,从而减少下达冲动,达到降低肌肉收缩刺激阈值的目的,确保治疗效果。同时,患者术后仍保留部分神经支配[18],生活质量并不会受到明显影响。此次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研究对象中缺乏前屈型、后仰型ST患者,研究结果不够完整。可以明确的是,对于旋转型、侧屈型ST患者,副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安全性均值得肯定,对混合型ST的疗效不明显。

猜你喜欢
后仰斜颈微血管
痉挛性斜颈伴焦虑状态案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常做直立后仰锻炼腰背肌
神的后仰跳投
先天性斜颈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及其临床意义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miR-126、EGFL7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检测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
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五心穴”刺法治疗痉挛性斜颈1例
婴儿斜颈174例病因及转归分析
罗汉拳秘传技击法(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