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子薇
【摘要】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上,而我们能感知和体会到的最大区别就是语言方面。直观的体验中,中西方语言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通过语言学的维度来分析中西文化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是对语言学习方式探究的一种捷径。我们要更好的进行语言学习,也必然要接触中西文化,运用中西文化的差距来加深自己的语言学习程度。所以,本文通过从语言学维度来分析中西文化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争取为大家的语言学习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语言学维度 中西文化 语言学习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0031-02
文化差异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主要原因。中西方由于地域差异和各种差异,导致了语言上的天差地别。我们在进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这些差异的认识和研究,从语言学的维度来分析差异,得到学习中西语言的方法,寻找出中西文化在语言中的共性。在现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我们与其他西方国家的文化、经济、政治交流日益密切,也迫使着我们不断地融入中西方概念,实现与世界的交流。
一、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中西文化、语言、思维方式三者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以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看,中西文化、语言和思维三者是存在着某种联系。例如说,中西文化的思维方式就造成了文化心理的变化也构成了语言的特点;而文化差异影响了思维方式的结构性的不同;通过语言的出现和发展,又导致了思维方式的形成。所以这三者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语言学角度来看,思维方式差异造成的语言差异是十分明显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会显现出不同的语言习惯,语言的产生是形成思维方式的必要条件,思维方式的时代性和区域性较强,又相互联系,可以从这些联系入手,分析中西文化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二、探讨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原因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现状
中西语言文化差异从人类在地球上开始生存并形成国度就注定的。人们从原始人类时期不断繁衍生息,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之中创造了文化,又由后代继承并不断发展。人们创造文化又被前人创造的文化影响着,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不同区域人的生活造就了我们中西方影响深远的不同的文化。
要佐证中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差异可以从很多现象的表现来看出。比如说中国人对于事物的感知性偏重于感性和精神上的體验,西方人则喜欢从物质和实际上对事物进行定义。从中国文字中我们可以发现,休息的“休”字表现的就是一个人靠在树木旁边“休息”,这样的文字展现出形象和直观的内涵。又例如“从”字,寓意为两人随性,从字形上就可以大概理解造字的含义。西方英文造词相比起中文汉字,就偏向于实用主义更多一些,例如“send”就有发送的意思,又可以表示动作,又可以表示派遣或者发送信息。
生存环境的不同是导致文化差异的一个关键因素,中国由古至今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以农业为国家支柱产业的生产性大国,从古诗和神话传说、乃至成语中就大量涉及农业的各种关键词,造成的中国区域内的人类对于土地和农业的崇拜。而西方多为海岸城市,历来要接触海洋以海洋为生,所以他们的经济、政治等文化包含了航海的竞争精神和生存斗争理念,给予了西方民族的务实、开阔的思维和眼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语言文化。包括“ocean”、“inletheadland”、“tempest”、“sandbank”都是针对海洋衍生的单词。
三、分析中西文化对语言学习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
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词汇内涵的表现来看,中西语言中对于词汇内涵的区别还是有很多方面可谈。比如说中文中农民是农业生产力的代表,代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生和居住在农村的群体。但是英文中没有对于农民相对应的单词可以借鉴,就像“farmer”这个单词在英语中只是表示农场主或者是在农场工作的人,与中国所谓的农民阶级的内涵相差深远;又如“brag”这个词,在英文中表示夸夸其谈的人或者是夸下海口的动词含义,在中国会被翻译成吹牛或者是吹嘘的意思,内涵上褒贬意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偏差。
对于颜色,中西方人也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认识。红色在中国是一个喜庆的颜色,寓意着红红火火的吉利气象,所有中国人对于红色都报以欣赏和崇拜的态度。最有证明力的就是中国的春节时期,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口贴上红色的春联,在窗口贴上红色的窗花,这些都意味着把喜气迎进家门。在西方,红色的待遇就没有这么好了。西方的红色大多用于恐怖和血色气氛的渲染中,所以在西方人眼中红色意味着流血和暴力,不光是缺乏对红色的崇拜甚至会充满厌恶和恐惧,算得上是一种贬义。
(一)身体语言方面的差异
有资料显示,人们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交流内容只占百分之三十,而身体语言和说话语气占到了百分之七十之多。身体语言主要是包括人的动作和面部表情,既然是占到了百分之七十就说明人们交流过程中身体语言占据了更重要的部分。而且从语言的概念来说,身体语言也包括在语言的范畴中,影响着语言交流的效果。举例来说,中国人习惯在话语中加入委婉含蓄的身体语言,偏向于小幅度的身体语言,而在语气和神态上表达自己。外国人在进行交流时,偏向于大幅度的动作,而且动作与内心情感的程度一致,导致他们的语言交流过程中可能会伴随着动作、面部表情和语气的夸张性。举个例子来说明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在中国用食指或者中指对着人是不礼貌的行为,但是外国人却用食指和中指表示胜利,若是外国人在中国使用这样的胜利庆祝手势,就会闹出误会了,这就是中西方身体语言给中西语言学习带来的影响之一。
(二)中西传统文化差异
从根源上来说,中西文化就有着深远的差距。比如说从哲学角度看,中国的道教儒家思想根深蒂固,而西方受基督教的影响持续至今。中国人的内心修养讲究天人合一,西方的基督教追求自由平等和天赋人权。所以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哲学体系包括了人类本身、宇宙万物与国家运行为一体的和谐体。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方式通常都是由整体统一为出发点,虚化个人以整体利益为核心,强调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西方传统文化就不会将人与自然捆绑在一起,都是将人与自然分部对应不同的类别,用唯物主义的思想对万物进行定义,目的就是将人类与万物区分开来。
最终中西传统文化的导向就是,中国人的语言文化中注重群体性和谦虚性,大多都是以集体为叙述对象,而不是将重点放在自己。西方的语言文化决定了西方人语言中必定会带有一定程度的个人主义,交流中容易体现出西方独立自主、表现自我的个性化交流方式。从一些英文的短语中也可以看出,比如RomanHoliday这个词语,在英文中被解释为幸灾乐祸或者说是“以欣赏古罗马角斗士取乐,以欣赏别人的痛苦萎了”。西方人可以理解古罗马角斗士这个概念,因为西方普遍了解古罗马角斗日,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如果不了解这个西方文化的节日就很难去理解这个词语带来的内涵。换个例子,中国有句俗语是说曹操曹操就到,解释是说提到某个人的时候那个人恰好出现在面前。但是西方人要理解的时候就要排除西方文化的影响,先学习中国人熟知的《三国演义》的故事中的曹操,才能理解这个俗语的内涵。所以我们通过语言学角度来看,我们要掌握中西文化中的语言,就要通过了解这些俗语和单词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这样就可以更好的记住和运用他们[1]。
(三)中西思维文化差异
语言的影响因素中还包括感性和理性,一个人的感性和理性就有可能影响着他的表述习惯,中西方语言差异原因也正是如此。中西思维文化存在差异就表现在这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偏向于感性思维,这跟中国自古以来推行的儒家教育思想和元代以来古诗和戏曲盛行有一定的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更加讲究以情感对事物产生直观的认识,充分调动自己身体的各个感官,从触觉、味觉和思想上感知事物,所以会呈现出一种感性思维的特点。而西方人恰好相反,他们不会尝试将抽象的思维进行具体表述,只是会将抽象思维进行分类和标签化,用理性思维进行问题的处理。这样看来,从某种程度可以证明中国人比西方人更适合处理抽象的事物,中国人思维方式能讲抽象概念转化为可以理解的意识形态,比西方更为发达。因此,英语偏向于形象性,不会选择抽象的事物来进行造词,大量单词通过表音文字用声音语言来展现。这是西方人利用自己对事物的具体性来进行语言能力的发展。
中西方思维文化中还存在综合思维能力的区别。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教育特点形成了中国人对整体性和发展性思维的擅长,对于分散性的概念有整体分析和长远计划的能力。中国人的整体到部分思维与西方综合思维方式区别最大体现就是在汉语翻译中,与中国人相比西方人对于整体性的概念会选择进行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解决模式,利用细节分析加入形式和规则性的分析手段进行问题处理。用西方综合思维是不能够准确表达的,很容易引起歧义的产生[2]。
形象和抽象思维的差距就会在语言学习中体现出来,用形象化和直观化的中方思维方式可以很容易理解漢语中的语言结构,而汉语就是可以把实体的语言内容通过修饰表达出虚化的概念,再利用抽象的手法让读者可以读出具体形象。对于西方语言就要采用西方整体性的思维方法,如果应用中国的形象和抽象习惯来解释西方语言,就有很大的可能造成理解困难,给语言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我们在进行中西方语言的研究学习过程中,也要结合不同国家的思维文化进行语言的翻译解读,有助于更准确的进行语言理解。
(四)中西日常用语差异
中西文化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还表现在日常用语上。日常用语包括了交际用于和生活用语,交际用语在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日常中需要大量运用这些语言进行交际生活[3]。比如说我们要在社会中生活,必备的敬语和称呼,还有打招呼用的礼貌性语言是很有必要的。在称呼方面,中国文化中对于称呼语有非常庞大的体系,中国自古以来一贯是以家族体系联系着社会成员,所以中方有着完整的称呼体系从父母到姐姐、哥哥、舅舅、堂叔、姨妈和舅公等等称呼,对于不同辈分的长辈要采用不同的敬语和称呼语。但是西方人对于称呼语设置得及其简单,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律是grandmother,grandfather,七大姑八大姨统一是aunt,叔叔姨夫舅舅伯父姑夫就是一词儿uncle,表堂兄弟姐妹全是cousin,侄子外甥侄女外甥女都叫nephew,niece。中国人的见面的问候语大多是“吃饭没有”“最近怎么样”来进行交流的开头,而西方人惯用天气和心情进行交流的开端,从招呼语上就看出了中西日常用语的不同[4]。
还有一些生活用语,包括俗语、成语等惯用语也体现了部分中西文化的差距。成语是一个国家语言文化的精髓,中国成语中有例如“三顾茅庐”“退避三舍”等成语,俗语有“龙生龙凤生凤”“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等都体现出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当西方人接触到这些成语和俗语时如果不了解中方文化就很难去理解。欧洲的西方国家也在其文化发展历程中,也产生了很多宗教俗语和粗话,在他们表达情绪时就可能会加入这些语言,我们在日常交流过程中也可以结合他们的语言特色和文化进行理解,可以更好的理解他们的日常用语。
(五)中西地域文化差异
中西方的地域位置差异决定了其文化差异的必然性,但是其中有多少我们可以研究的部分,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探索。面对地域差异导致的语言文化不同,我们进行翻译时也可以结合中西方的地域特征灵活调整翻译方法,以达到最贴近其地区语言文化的翻译结果,也能实现中西方语言交流的顺畅性[5]。从一个方面来说,中国文化中对于东西风是寄托了一定含义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寄托了东风帮助事情顺利的寓意,“喝西北风”就表现出了中国人对西风凄凉落魄的寓意。在西方恰好相反,西方人对于东西风有着不同的理解。英语中东风的解释是狂风和令人不舒服的风,而西风的解释是温暖和柔和的风。我们在语言学习和进行语言交流的过程中,注意到这些由地域差距引发的语言文化差距就能更好的理解地域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了。
四、总结
上文的叙述中我们详细说了中西文化在语言文化、传统文化、思维文化、日常用语等各个方面的差异,也对差异所造成的语言学习影响作了分析和总结。中西方文明都有着久远的历史,不同的文明会产生不用的文化,必然导致文化的差异。而我们不可能消除这种文化差异,也不会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行融合,我们要保持自己中国文化的特点进行文化交流。但我们可以做到在尊重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应用英语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人进行语言交流和学习,提高我们自己的英语语言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付文莉.从语言学维度浅析中西文化对语言学习的影响[J].小品文选刊:下,2017(5):240-240.
[2]芦冬梅.文化语言学维度下意象的翻译认知识解及语言转换——以《金缕衣》英译本对比分析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22):173-175.
[3]丁明明.对比研究中美对请求言语行为回应的差别——基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D].烟台大学,2015.
[4]谢群.期刊论文英文摘要编写的语言学维度[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4):137-138.
[5]张新芝.基于文化维度对不同文化下的语用分析[J].英语广场,2016(10):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