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考察与启示
——以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为例

2018-08-09 10:34
山东高等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学堂青岛办学

李 勇

(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山东 青岛 266023)

中外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发端于晚清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迅猛,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是清末时期中国政府和德国政府合办的一所高等教育机构,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所中外政府合办的大学。学校在合作模式、运行管理、课程设置、师资选用等方面颇具特色,在诸多早期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研究其办学历史,借鉴其中的办学经验或教训,对于当今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的创办

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是德国政府提议并征得中国政府同意,双方经过谈判磋商共同筹建的。合作办学双方尽管出于不同的目的,但经过多次会谈最终达成办学的一致目标并付诸实践。

(一)合作办学的背景和目的分析

1.德国占领胶州湾及其对华独立文化政策出台

19世纪末,德国的对华政策起源于世界政策,它的目的是为了在中国获取一块德国领土。[1]1897年11月,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出兵胶州湾并逼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强租胶澳。出于同英国竞争的需要,德国殖民当局倡导把胶澳打造成“模范殖民地”,进行港口、铁路、城市等建设,作为展示德国成就的“常设展览橱窗”,同时因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抵抗力和中国民众所蕴藏的生机”[2]致武力征服不通,以及在与其他列强在华文化竞争中,德国意识到“许多国家在多年前就开始努力进行这种文化工作了,德国在不久前还是落在后面的”。[3]4781905年后,德国开始调整对华政策,把文化输出作为其外交政策重要的一部分,德国胶澳总督府开始着手研究青岛租借地内独立文化政策计划的出台,[4]67主管胶澳租借地的帝国海军总署国务秘书蒂尔皮茨极力主张把青岛地区打造成为扩大德意志文化传播与影响的一流文化中心。“海军当局打算,完全遵照来自帝国议会的许多建议和精神,把青岛逐步发展成为传播欧洲文化的基地”“发挥德国文化中心作用”。[5]4701905年,胶澳总督府对青岛乡村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形成《胶澳保护区的乡村学校》,在对乡村学校改造利用基础上,总督府建立了专门招收中国学童的蒙养学堂。1906年11月,克贝纳*德国前驻上海总领事,1905年受命回国负责接待清政府宪政考察团,并制定考察团在德国的行程。在德亚协会发表题为《德国在中国的文化使命》的讲演,主张德国应该在清政府的教育改革中积极表现,尤其是在“英语已通过英美传教士的活动在东亚占据优先地位”的情况下。[6]1651907年德国胶澳总督署在年度工作报告指出“德国在华殖民管理部门认为有必要建立一所较大的华人学校”,并拟定了包括学校结构、系科设置的详细计划,成为后来青岛特别专门学堂的办学蓝图。[7]479,518

2.清末新政改革教育的努力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号下开始了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艰难转型。伴随着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的“自强”运动,一批洋务学堂建立,持续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出现了新式教育因素,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1901-1905年,晚清政府实施新政,出台大量教育改革措施。1901 年9月,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为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颁布并实施《奏定学堂章程》,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学制,规定了包括大、中小学堂在内的完备的教育系统。在现代教育系统的建立过程中,尤其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外来的引导和借鉴。1905-1906赴德国考察的清政府大臣将教育列为考察的重点,在柏林考察了德国的初等教育和高等专门教育,参观了柏林大学、工科专门学校、医科大学、实业学校等,[8]165认识到德国教育尤其是实业教育的先进,以及教育在国力增强和国民培养上的重要性,这为日后中德合作办学做下铺垫。

(二)筹建过程

1907年底,在主管胶澳租借地事务的德国海军总署国务秘书梯尔匹茨推动下,德国在青岛建立高等学校的计划分别通过中国驻德公使和德国驻华公使向中国政府进行了通报,希望“中国方面给予其大力支持”,[9]25合作办学。在新政如火如荼、高等教育亟需发展背景下,对于德国的积极示好,清政府审慎派员接触。1908年2月,清政府学部大臣张之洞首先与德国公使接触,摸清其办学意图,5月与德国代表弗兰克谈判,并阐明招生、学校层次、宗教问题等方面的6条原则。1908年6月,德方就中方意见反馈提出更为详细的计划,双方进一步展开详细谈判,经反复磋商,至1909年7月达成协议,签署《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章程》。

表1 双方谈判围绕的的问题及协议

续表

(三)办学概况

1.存续时间及校舍建设

青岛特别专门学堂1909年10月25日开学,1914年日德交战,学校停办。学校以德国野战兵营为校舍,建设宿舍楼、主教学楼,大礼堂等,开辟有农业试验场、工科实习工厂,后不断扩建,直至学校停办。

2.组成机构及课程开设

学校实行二部制,设初级部和高级部,并设有译书局、图书馆。初级部为预科,相当于德国不设拉丁文的实科中学,学制6年,后改为5年,教授一般基础知识,开设德语、中学(中国传统学术)、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和一般自然科学,为学校高级部培养学习专业课的学生。高级部分为法政科、工科、医科和农林科4科,法政科和农林科3年,医科和工科4年毕业。所有各科除专业课外,均开设德语、汉语、科学、卫生和体操课等课程。[10]214

表2 高级部各科课程设置[11]713

3.师资与学生

学校师资组成。草案规定德方人员12名,包括校长1人,系科主任3名,高级部教师3名,初级部教师3名,译书局2人。中方人员包括6名教师,20名印刷工人和书记员。[12]558德方人员讲授德语及专业课,中方教师教授中文课程。德方教师由德方选任,部分从在中国学校工作过的德国教师中聘请,部分由德国国内选派,聘请德国国内著名教授来青授课,工科教师耶鲁斯,德国工业大学教授,世界闻名的工学博士,医科教员调拨德国在青海军医院的人员充任,包括院长和各科主任医官,都是医学博士大多数是调拨德国驻青岛胶澳总督府及所属单位中德国官员、技术人员担任。中方教师由山东学务管理衙门推荐任用。到1913年,全校有32名教师,德方26人,中方教师6人。

学校预科招收13-15岁男生入学,由山东学务衙门考选送入,多来自中国的其他德国学校或是由国家办的初级学校。1909年10月学校首次招生,200多人报名,经考试选择,110名学生入学。由于学校课程设置先进,师资精良,前来者报考众多,在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表3 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在校学生数*根据《青岛开埠十七年〈胶澳发展备忘录〉全译》整理

二、办学特色——国际化与本土化调和下的模式移植

“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溯其源流,实自西洋移植而来。”[13]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可以说是德国高等教育模式在中国的一次移植,但又不是单纯的复制。在合作双方政府主导下,在西方先进教育资源的引进同时,在学校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兼顾本土化的实际和需求,是德国模式在中国本土的衍生,既不同于德国国内的高校,与当时国内的高等教育机构相比,又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学校定位特殊

学校作为中德合办高等教育机构,引入德国高等教育模式,同时在办学上“学校的组织适应了中国教育制度的特殊情况,因此,与德国的学校体制和目前的中国体制都不同”。[14]555“考虑到中国的情况,德国的模式显然并不是直接可以搬用的”,[15]518考虑到合格生源的缺乏,学校在设计上实行二部制,有一个完整的相当于德国国内实科中学的初级部为预科,在此基础上设高级部,这一点不同于德国国内的高等学校。与同时期国内高等教育机构相比,在清末20余所公办高等学堂中,这是唯一一所中外政府合作办学;在办学层次上,名为高等专门学堂,实则为综合性大学,清末绝对大数高等学堂都只办了相当于中学程度的预备科和初级师范班,而该校设初级和高级两部,高级部分设四科实施专门教育,与大学堂无异。*京师大学堂于1910年正式形成包括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理科)、农科、工科、商科(医学科未 )在内的“七科立学”的体系。与其他在华外国教育机构、尤其是教会办高等教育机构相比,学校不设宗教课程,不传教。

(二)教学内容中西并举

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中西学并举,被誉为“融道义为一治,萃东西为一家”。[16]208在最初的学校构想上“一是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德育语言知识,再一点是努力使学生将来能胜任中国国家机构的工作,或能胜任经济方面的实际业务”,在教学内容上,“需包括西方科学知识和中国文学课”,[17]519“把民族主义的中国教育和现代化的西方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18]703初级部“课程首以汉文为重”“次为德文”,“余与德国各实业学校相同,于各项实用科学异常注重”。[19]230高级部“法政科不独授法学,除名学、德文、英文各课外,中学、人伦、道德、经学、历史、地理、国文等课所占重点尚多”;医科在专业课程外,同时开设“中学、德文、体操”。[20]218法政科在讲授国际法等西方诸法时,结合中国实际,“必详细参考中国法律之沿革”,“编定法学中文名词,刊布中国法律原文,编辑中文使用案卷格式”。[21]215

(三)教学方式注重研究试验和实践

学校“采用现代教学方法教授”,[22]555授课方式注重科学试验和实地实践,倡导课堂知识与实用技能的有机统一。除文化理论学习外,重视实习实践。学校设有实习工厂、农业试验场和各种试验室,试验、实验和现场实习在高级部四科课程设置中占据很大一部分。医科开设植物学实验、显微镜试验学、眼科试验学等,“审判庭剖尸解验”实习,学生经常到传染病医院、福柏医院、天主堂医院实习。农林科开设植物、动物、土壤等试验课,学生要到农业试验场和汇泉林场实习,“在试验场或林园内指教事实”。[23]220法政科开设实习课程,实习课“诸生往审判庭观审或往监狱游历”,或设模拟法庭,“编诉讼案件,令诸生充当审判庭官员及原被告以及律师等,办理起诉、裁判、执行等事”。[24]215工科尤重试验、实验和实习。工学各课程物理、力学、化学等开展试验研究,进行实验检验,地质、电器工艺、建造、矿物等课程进行大量实习教学。地质学开展地质考古,观察青岛一带地质,电气工艺在青岛电气场实习,建造课程进行各种建造实习,去四方机车厂、青岛船坞场实习,矿物课去矿场实习,遍览山东各矿场。

三、历史影响及对当下的启示

(一)历史影响

是近代第一所中外政府合作建立的高等学校,存续时间短,但在办学模式、高等教育推广、现代学科建设、教学方法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重大影响。

1.开创了近代中外政府间合作办学的先河,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中外政府合办高等教育机构。近代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就办学主体而言,主要有近代民间团体与外方合作办学,近代中国政府与外方政府或企业合作办学,近代在华教会大学与外国高校合作,其中政府间合作办学,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是第一所。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筹办是经过中外政府谈判、议定办学章程,办学经费双方政府共同筹集,学校管理中外双方均有参与。中外政府合作办学的形式具有首创性,丰富了近代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

2.促进了山东地区尤其是青岛的高等教育的发展,青岛地区近代教育体系雏形初现

鸦片战争以后,尤其是1856年第二次鸦片政争以后,烟台的开口通商,随着外来资本主义的入侵,西方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也逐渐向山东地区渗透。外国传教士在山东建立了教会学校,包括具有高等教育雏形的登州文会馆和广文学堂。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袁世凯任山东巡抚时积极兴办新式教育,于1901年创办山东大学堂。1906年在济南设立法政学堂和山东高等农业学堂,1909年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开设,以中外合作办学的形式,设初级部和高级部,分设法政、医、工、农林四科,对于当时“除京师高等学堂、两湖高等学堂、浙江高等学堂等少数学校外,绝对大数高等学堂都只办了相当于中学程度的预备科和初级师范”的高等教育状况而言,[25]45无疑是一种补充和发展。于青岛而言,青岛地区出现了第一所近代新式大学,在原来新式小学、中学基础上出现高等教育,近代教育体系雏形展现。

3. 学堂的创办导入了世界上先进的教育模式,促进了高等教育现代学科建设和现代教学方式的传播

学堂高级部分四科,每科下又分若干门,可以说导入了西方现代学科体系,建立了现代医学、现代法学,现代农林学和现代工科教育。以农林科为例,农林科下开设农学和林学,开行《农务入门》《无机实验化学》《植物解剖学与生理学》《普通土壤学与栽植物学》《普通养牲学》《森林利用科》《林政与管理法》《农务建筑科》《改良土壤法》等现代农业和林业课程。在教学授课方式上,采用线的教学方法,实验验证、实地调查、试验研究、仪器演示,实习实践等。

4.培养了近代人才,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学校存在时间虽短,但“影响已经超出了胶澳狭小的区域”,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1911年夏季期末初级部有23参加了结业考试,20人通过,其中18人升入高级部,1人去德国学医。1912年底,法政科13名学生和农林科7名学生毕业,初级部23名学生通过考试进入高级部。在学堂存在的 5 年间,共有 38 名学生从高级部毕业。1914 年学堂停办时43 名学生转到上海同济医工学堂,有 42 人先后完成了学业。这些毕业生日后成为各个行业的翘楚,“著名的是生平在青岛铁路上任职的栾宝德和当代著名的美学学者白宗华”,[26]还有王献唐、赵琪,沈怡,杨继曾等。[27]

表4 1912年终在校学生省区分布[28]251

为适应教学的需要,“一大批科学著作已由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的老师译成中文,由译书局出版”,[29]708译书局“完成了一大批从中文到德文和从德文到中文的译著”,[30]720先后出版《德文进修》、《德华物理专门名词》、《德英汉外来语词典》、《中德法报》、《中德法律汇览》、《中国法政集要》、《宪法全纂》、《重量化学分析入门》和《农学报》等,把德国先进的科学介绍到中国来,同时对中国政治和文化的最新发展情况作出了详细的介绍分析,把中国介绍给德国、西方。这些活动加深了中德两国之间的认识与了解,促进了中德文化的交流。

(二)启示

1.发挥党和政府在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方面的规划引领作用

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是中外政府间合作推动建校,从无到有,而非中外教育机构或团体的合作,这在当时或现在都是较为少见的。在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筹建、科系设置、师资选配、学校运营的过程中,无不体现出政府的作用。

201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对教育开放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在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目标制定、人才培养”中的领导作用。[31]中外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在项目的审批,规划上政府应该切实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办学的规模和类别、办学学科专业和办学的区域发展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针对高等教育及专业现状,制定该领域的战略规划,对该领域进行规划性引领,在全国范围内加以宏观调控,避免项目的重复引进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2.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合作办学应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教育资源,且不为引进而引进,为合作而合作。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在系科设置上,充分考虑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清末新政,“ 新律修定, 亟应储备裁判人才” ,设法政科,培养现代法律人才; 1912年,上海华洋义赈会鉴于中国连年遭受洪水干旱灾害,提倡造林以防洪水,遂商得该校设立森林科专业,培养现代农业、林业人才。工科和医科的设置,更是适应当时社会需要,引进德国先进的工业和医学,培养国内急需现代工业人才和现代医学人才。

在今天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中,我们应该坚持“提升水平,内涵发展”原则,“重点围绕国家急需的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类专业建设”,[32]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和特色学科,助推我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33]

3.国际化与本土化

在国际化的浪潮中,教育资源的国际化日益成为当前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成为衡量某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合作办学也越来越成为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在合作办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做到“以我为主,兼收并蓄”。[34]在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时,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不能盲目的全盘照搬,应根据本国发展需要有鉴别地学习外国高等教育中的先进内容,同时注意发扬本土优势,坚持中国特色,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35]

猜你喜欢
学堂青岛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青岛明月申牌?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