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校“创造的教育”研究的发展脉络、分布特征与前沿分析
——基于1895-2016年SCOPUS数据库文献计量分析

2018-08-09 10:33:44吴北丹
山东高等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发文学者研究

宋 强,吴北丹

(1.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2.东北师范大学 图书馆,吉林 长春 130024)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让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国家人才战略的客观要求,建设“双一流”大学,坚持创新发展,同样需要高校开展“创造的教育”。国际上对高校“创造的教育”的研究方兴未艾,本文基于SCOPUS数据库,分析相关研究的发展脉络、分布特征与前沿问题。2016年10月28日,在标题和关键词字段、标题关键词文摘字段以(creat* or innovat* or “co-creat*”) and (university or college)、(creat* or innovat* or “co-creat*”) and {higher education}为检索式,共检索到论文和综述合计13363篇。

一、国外高校“创造的教育”研究发展脉络

国外高校对“创造的教育”研究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1.萌芽期(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19世纪初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自19 世纪下半叶开始有学者研究创造力与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例如高尔顿(Francis Galton)1869年出版的著作《遗传的天才(Hereditary Genius)》、柏格森(Henri Bergson)1906年出版的著作《创造进化论(creative evolution)》,但是,高校关于“创造的教育”一直没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寥寥数篇研究文章只是对高校的创造和创新进行了初步探讨。

2.初创期(20世纪30年代-2000年)。英国学者惠勒(Olive A. Wheeler)1936年出版了《创造的教育与未来》,是已知最早专门研究“创造的教育”的图书。有学者评论该书“将创造的教育作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现代趋势,给予了精巧的展示”。[1]1937年,史蒂文森(R. Steverson)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为技术人员开设创造工程课程,是已知最早对于“创造的教育”的实践。“创造的教育”是在创造学诞生之后才逐渐形成的。1941年美国学者奥斯本(Alex Faickney Osborn)出版《创造与思考》一书,并提出了“智力激励法”的创造技法,标志着创造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诞生。奥斯本在20世纪40、50年代先后提出头脑风暴和智力激励法,又创办了创造教育基金会(Creative Education Foundation),这是深入进行创造力研究和系统开展“创造的教育”的开端。“创造的教育”的先驱者们对教育现状中的弊端深有感触,从而才开始了创造的教育的探索。因此,创造的教育从其诞生之初起即同教育改革密切相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创造教育受到广泛重视,对各国高校产生了影响,并初步形成理论体系。1948-1949年,麻省理工学院开办了创造性开发课程,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以及许多军事院校、工商企业等相继开设了创造学及有关创造活动的训练课程。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创造教学在美国得到发展。如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开设了指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实验课程。20世纪60年代以来“创造的教育”在日本亦受重视。1960-1979年有关创造力培养著述译作有250多种,“发明教室”等实践活动蓬勃开展。20世纪80年代后,脑科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等学科的新成果大量渗入创造教育领域, 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快速发展期(2000年至今)。21世纪以来高校“创造的教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技的巨大进步对各国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对创造教育的研究逐步走向正规化、系统化、机构化。正如图1所显示,2000年后高校“创造的教育”研究持续升温,尤其在学术期刊上有所体现。“创造的教育”的倡导者们十分重视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因此他们在实施和推广“创造的教育”的同时, 也积极地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探索创造力开发的有效途径。其中,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挪威、西班牙等国的学术研究尤为活跃。世界很多国家的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研究创造的教育的机构,美国创造教育基金会主办的创造性解决问题讲习会已被公认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创造力开发会议”。高校“创造的教育”研究各具特色,关注的问题涉及“高校如何在全球化中开展创造的教育以提升学校排名和声望”、“不同学科创造的差异”、“如何通过创造的环境改进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例如博伊德维克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在创造的教育环境中工作会有多种数据支撑的自信和能力,应当努力营造这种环境以使得创造的教育更加有效和有益”。[2]

图1 1895-2016年高校“创造的教育”研究年度发文趋势

二、分布特征

1.主要研究国家分布。由表1可见,高校“创造的教育”研究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等发达国家和中国、俄罗斯、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其中美国发文量和被引用率远远超过其它国家,尽管中国的发文量和被引用率排名靠前,但中国学者发文第一作者仍然较少,发文第一作者的被引用率偏低。

表1 高校“创造的教育”发文国家排名

通过对各国发文作者所在国家的数据研究,当前,高校“创造的教育”研究多为跨国合作的产物,各国学者之间的国际合作研究占有相当比例(见图2)。其中美国、英国、中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的学者参与国际合作研究最为活跃。在高校“创造的教育”研究起步较早的美国,与英国(72篇)、中国(48篇)、加拿大(44篇)、澳大利亚(30篇)、德国(27篇)等国家学者合作密切。而中国与美国学者(48篇)合作较为密切。这种广泛的国际合作,推动了高校“创造的教育”研究向着更成熟的阶段迈进。

图2 高校“创造的教育”国家合作发文情况

2.研究优势高校。由表2可见,发文量最多的前20名高校大多是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和较强的研究力量。其中美国占6个,澳大利亚占5个,英国占4个,西班牙占2个,加拿大、巴西、俄罗斯各占1个。

表2 研究优势机构

3.研究主要学者。共有31276位学者对高校“创造的教育”进行了研究。通过表3和表4对发文作者进行分析,引用次数最多的第一作者前20位中,美国学者有11位,英国和中国学者有4位,澳大利亚学者有2位。加拿大、德国、荷兰各1位。发文作者最多的20人中位居第一的为日本学者。

表3 引用次数最多的第一作者排名(前20位)

续表

表4 发文最多的第一作者排名(前20位)

三、研究前沿

通过对检索到的13363篇文献频次位居前100的关键词进行排序可知(见图3),创新(Innovation,720次),创造(Creativity,214次)是高校“创造的教育”最热门的词汇。当前高校“创造的教育”研究主要关注以下五方面问题。

图3 高频关键词图谱

1.教育背景。在教育背景方面,国际主要关注博洛尼亚进程(59次)、信息素养(49次)、多样化(44次)、知识创新(44次)、国际化(38次)、知识经济(36次)、人力资本(34次)等关键词。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与信息素养尤为重要,在国际化背景下,欧洲作为高等教育发达地区,注重人力资本,注重教育和培训的经济价值。已经在创新教育和创造教育上走在了前面。1999年29个欧洲国家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提出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即博洛尼亚进程,目标是整合欧盟的高教资源,打通教育体制。2005年5月,欧盟通过的《柏根宣言》指出,要横向打通高等教育体系,创造并建立通往高等教育的灵活通道。

2.教育目标。在教育目标方面,主要关注革新(720次)、创新(214次)、学习(198次)、评估(158次)、评价(88次)、质量(79次)、可持续性发展(71次)、教师发展(37次)等关键词。国际研究注重“创造的教育”实施中的学习与革新和创新,注重高校教师发展和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注重对教育质量的评估和评价。“从历史上看,国家创新体系组织对核心竞争力一直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创造的教育’研究应当在向知识密集型网络过渡的‘教改实验室’中显现更活跃的轨迹。”[3]

3.专业领域。国际研究集中在教育学(91次)、远程教育(61次)、工程教育(45次)、交叉学科(33次)、创业教育(32次)、护理教育(31次)等专业领域。这些专业领域一方面与教育改革结合, 注重转变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强调实践操作,与科研结合, 探索创造力开发的有效途径,并致力于应用推广。以工程教育为例,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系开展“创造的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丰富学生更多动手实践的经验。通过任务驱动促使学生设计最初的机械系统。具体课程包括:机械分解拆装课程。即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进行多种形式的机械分解拆装;机器人设计制造课程。即学生以小组形式设计和制造由机械和电子元件构成,由计算机控制,可在街头表演的机器人;样机设计课程。要求设计与绘样符合教师指定目标的样机。[4]

4.教育方式。在教育方式方面,国际主要关注技术转移(112次)、合作(107次)、教师教育(51次)、信息技术(42次)、开放式创新(41次)、实践社团(38次)、行为研究(38次)、社交媒体(38次)、教学创新(35次)、组织文化(33次)等关键词。当前实施开放式创新、教学创新等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性人才,而教师教育是创新人才造血式培养的重要一环,通过培养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师,可以促成由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创造性人才的产生。“高校需要创设一种包括创造活动和反思性创造活动的学习环境,以此培养学习者在大学课堂中创造的态度,并对创造的效果进行评估。”[5]通过信息技术和社交媒体,“学习者可以自己创造和制作播客(podcasts),这种能力为学习者在学习中节省了宝贵的时间”。[6]

5.学习方式。在学习方式方面,国际研究主要关注数字化学习(158次)、知识管理(77次)、在线学习(67次)、混合式学习(60次)、远程学习(56次)、协作学习(49次)、问题导向学习(44次)、终身学习(37次)、主动学习(35次)、移动学习(33次)。创造是基于已有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而产生的,获取经验的主要方式就是学习,当前世界高校注重通过问题导向学习、在线学习、混合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者的创造力,在学习的同时注重知识的管理,将零乱、分散的知识整合发酵,从而生成新的知识、观点、理念和实践,以此作为创新和创造的前提。

猜你喜欢
发文学者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学者介绍
管子学刊(2022年2期)2022-05-10 04:13:10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管子学刊(2022年1期)2022-02-17 13:29:10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08-14 01:10:16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