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S和PFNA对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18-08-09 03:48阮传江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稳定型股骨髋关节

阮传江

(太和县人民医院 骨三科,安徽 太和 236600)

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是临床常见疾病[1],多发于高龄患者。该病的治疗以恢复负重、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2]为目的,但保守治疗并发症较多[3],且恢复效果欠佳;早期手术内固定有助于患者早期活动,缩短卧床时间[4]。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PFNA内固定、DHS及人工股骨头置换等术式进行治疗[5]。为了寻求较好的治疗方法,笔者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40例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40例,纳入标准[6]:临床诊断为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排除标准:合并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或股骨头无菌型坏死;病理性骨折;有严重心血管疾患不能耐受手术治疗。将上述4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20例,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60~79岁,平均(71.1±4.8)岁;对照组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61~78岁,平均(70.8±5.1)岁;按Evans分型,研究组Ⅱ型8例,Ⅲ型6例,Ⅳ型5例,V型1例;对照组Ⅱ型9例,Ⅲ型5例,Ⅳ型4例,V型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Evans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23,P=0.7491;t=0.1916,P=0.8491;χ2=1.660,P=0.6459)。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完善术前常规检查,稳定生命体征,调整身心状态,积极处理相关内科基础疾病,需要时适当补液治疗。

1.2.1 研究组 采用PFNA治疗,全麻,取仰卧位。在粗隆顶点4 cm左右作一切口,将导针置入髓腔内,再置入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于导针。将合适的螺旋刀片置入导针已开通的通路内并锁定刀片。最后置入远端锁钉,缝合,术后不放置负压引流管。

1.2.2 对照组 采用DHS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腰硬脊膜外麻醉麻醉成功后,仰卧于牵引床上,在C臂X线机透视下牵引,于患侧大粗隆下2~3 cm处向下取股骨外侧直切口,在股外侧肌下间隙分离,逐层切开,充分暴露股骨粗隆下约8 cm处,将导针插入股骨粗隆下2 cm处,保持颈干角130°。确保在股骨颈偏下方中部的位置找到导针,然后置入选好的锁钉,缝合,负压引流。

1.3 预后功能评价标准 参照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从疼痛、生活能力、关节畸形与活动度四个方面对患者预后功能进行评价,评分范围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恢复越好。Harris优良度评价:优,Harris评分≥90分;良,Harris 评分80~89分;中:Harris 评分 70~79 分;差:Harris 评分<70分,患者跛行和疼痛比较明显。计算优良率。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术后临床有效率为85.0%,对照组术后临床有效率为45.0%,经非参数检验,研究组术后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组别优良中差优良率ZP研究组(n=20)11(55.0)6(30.0)3(15.0)0(0.0) 85.02.1390.032对照组(n=20)6(30.0)3(15.0)4(20.0)5(25.0)45.0

2.2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下地活动时间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增多(P<0.01),下地活动时间缩短(P<0.01)。手术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组别n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下地活动时间/d研究组2055.7±11.2347.2±32.64.9±1.4对照组2054.4±12.5138.3±31.319.3±1.8t-0.34620.6728.24P-0.731<0.01<0.01

2.3 两组术后Harris评分对比 使用混合设计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Harris骸关节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7.,P1=0.01),不同术后时间Harris骸关节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394.16,P2=0.00),不同组与术后时间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F3=117.17,P3=0.00),即不同组在不同时间Harris骸关节评分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3月和6月研究组低于对照组,术后12月研究组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 Harris 评分对比 分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两组均未发生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褥疮和下肢深静脉栓塞。研究组出现 1例假体周围骨折(5.0%),对照组出现6例(30.0%),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χ2=4.331,P<0.05)。

2.5 典型病例

2.5.1 DHS治疗病例 患者,男,69岁,右侧危险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给予DHS术治疗,术后患者对骨折复位较为满意。见图1。

a、b.术前右关节正侧位片;c、d.术后1 周右髋关节正侧位片。

图1 DHS治疗病例影像学资料

2.5.2 PFNA治疗病例 患者,男,71岁,左侧危险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给予PFNA 术治疗,术后患者对骨折复位较为满意。见图2。

a:术前左髋关节正侧位片;b:术后1周左髋关节正侧位片,颈干角恢复正常;c:术后两周拆线,切口愈合,主切口长约6 cm。

图2 PFNA治疗病例影像学资料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严重创伤[7],该病的发生原因比较复杂,由于老年患者生理原因较易出现骨质疏松,加上肢体活动差[8],很容易发生突发性骨折,其中股骨转子间骨折较常见。骨折引发的局部疼痛、肿胀和关节活动受限[9]等,给患者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以往临床多采用非手术治疗[10],但该法在治疗过程中病死率较高,临床应用受限[11]。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其中,PFNA内固定、DHS及人工股骨头置换等术式备受临床青睐。DHS属于髓外固定系统[12],是临床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常用方法之一,采用DHS 固定不但可增加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稳定性能[13],还能抗击股骨运动时外伸带来的剪切应力[14],但是,当股骨旋外时,由于没有内支撑[15],易导致再次骨折,对患者损伤也相应加大。PFNA内固定治疗术是目前常见的一种髓内固定系统[16],具有较高的抗旋转、抗切除能力[17],降低了骨量丢失[18],使固定更加牢固,简便易行,手术风险小,预后恢复快[19]。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优良率升高、下地活动时间减少,但术中出血量增多,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在术后3月和6月Harris骸关节评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术后12月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此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基本一致,且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优于DHS。

综上所述,PFNA较DHS在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时具有创伤小、下地活动时间短、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较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稳定型股骨髋关节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髋关节翻修术Gross型髋臼骨缺损重建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DHS与AL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