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尤其在高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后,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侧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学方向上由教授知识向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转变,帮助学生梳理学习的脉络,整合语文知识,改进教学方法,达到语文课堂高效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教学;策略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长期占据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学生缺少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违背了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灵活思维的内在要求。针对当前的教学现状,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阶段的学习状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笔者就自身教学经验,分享几点关于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堂高效教学的教学建议:
一、 转变教学观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的改善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辅助和监督的作用,不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预。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避免由于缺乏师生互动阻碍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例如,在《走遍天下书为侣》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正式授课之前,可以以提问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与学生进行互动。如果你有一次独自旅行的机会,你会选择带上什么东西呢?有的学生想带上自己的小狗,有的学生想带上自己的毛绒玩具,有的学生想带上一个电子游戏机,等等。在学生活跃的回答氛围中,教师适时引出本课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用词、句型等体会作者“毫不犹豫”选择一本书的决心。让学生认识到,书籍不仅能教给我们知识,还能成为我们的旅行伴侣和精神寄托。
二、 革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从长远来看,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还处在相对初级的阶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侧重于生字、生词、语法、句型等基础知识点的教授,但是对于已经有一定语文基础的高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方面适当倾斜。根据小学语文的学科性质,也可以向培养学生语文思维方面予以倾斜,使学生在知识点的学习中,也能够形成良好的语文思维习惯。教学方法的改进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之余,不能放松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身素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有关地震的视频,通过多媒体播放向学生展示地震给人们造成的巨大危害,引导学生走入重大自然灾害的情境。结合教材内容,地震发生后原本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立刻被一片废墟和荒凉代替,教材中父亲对儿子的承诺,儿子对父亲的谦让,以及父亲克服巨大困难寻找儿子的场景,都深深地感动着学生。本课的教学重点不仅是对生字、生词以及人物刻画的学习,更多的是文中主人公锲而不舍的精神对学生的一种感染,教导学生要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发奋学习。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不仅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 延伸课堂教学,提升知识运用能力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对学生在日常生活的沟通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实践毕竟有限,不足以满足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思维的养成。教师要在掌握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状况的前提下,有目的地延伸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在实践中体会语文知识的魅力,提高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例如,阅读与写作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内容,阅读为学生输入养分,写作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教材中也有很多的写作练习,但是语文知识的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向生活这个大课堂,在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后,教师在课下可以布置不同的写作任务,进行专项练习。如刻画人物的描写,以“一个有趣的人”为题,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人入手,可以是自己的爷爷奶奶,也可以是附近的邻居,或者是自己的好朋友等,来进行人物刻画。通过自己与所描写对象的共同经历,从神态、动作、语言、行为等方面,来体现被描写对象有趣的特点。学生在生活中对熟悉的人物、事物、景物的描写,不仅能够积累写作素材,体会语文知识的魅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建立,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自身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加強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教学素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结合学生的现状,延伸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用于生活实践,提升知识的运用水平,实现小学语文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晓明.浅析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正阳.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探究[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李飞,云南省文山市,文山市德厚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