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边疆民族地区幸福感提升的主要因素

2018-08-08 13:53李林
商情 2018年35期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幸福感提升

李林

【摘要】近年来.边疆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得到很大发展,人民群众幸福感得到很大提升。但是,由于边疆民族地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和主体意识多元化因素,对群众幸福感的增强出现了更多影响因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群众面临着发展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如期脱贫的艰巨任务。因此,研究制约边疆民族地区幸福感提升的因素,对增加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获得感,提升幸福感,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 提升 幸福感 因素

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然而,与发展迅速的东中部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边疆民族地区,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聚集的农村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的集中地,是我国到2O2O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弱势。制约边疆民族地区幸福感提升的因素有很多,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是影响边疆民族地区幸福感的关键因素,近年来,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呈现了良好的态势,但因受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瓶颈突出,发展条件较差等因素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基本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1)经济总量偏小,整体竞争力不强,总体实力弱。经济总量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是导致边疆民族地区群众幸福感提升的主要因素。以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为例:2016年,全县生产总值38.61亿元,财政总收入仅4.73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04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87元。而与云南省2016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11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O2O元,我国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相比,差距较大。

(2)基础设施建设与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基础设施建设在民生领域的投入大、成效好,但生产性服务业相对滞后。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有效灌溉率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面大,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靠天吃饭”、“雨养农业”的境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二是交通物流设施滞后,物流成本高,交通可达性低,导致优势产品出不去,招商引资进不来。三是旅游文化基礎设施建设滞后,综合配套服务水平较低,旅游文化产业规模较小,档次不高,与临沧深厚的多元民族文化和茶文化底蕴不相协调。

(3)产业发展能力低下,开发利用资源能力弱。具体表现为基地原料有规模,但生产加工能力低。边疆民族地区的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原料生产聚集,己经形成了规模,但综合加工利用能力较低,出售原料、初级产品的现象突出。产业布局雷同,企业间竟争激烈。如云南省临沧双江、凤庆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在茶叶、核桃等产业布局方面雷同,都存在着总量很大、但分布较散,加工企业多、但产能小的问题,在小辖区内存在争原料、争市场、拼价格的现象;资源蕴藏丰富,但开发利用度不高。如临沧市的气候、生物、水能、矿产、旅游等资源丰厚,优势突出,在滇西具有比较优势,为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这些资源优势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4)脱贫攻坚任务繁重,产业扶持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随着国家脱贫攻坚的力度加大,产业扶持资金使用出现了新的问题,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导致产业扶持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如:边疆民族地区由于禽类防疫知识及技能不足,造成所扶贫的禽类成活率不高,造成扶贫资金浪费或效率不高。

(5)缺少规模化生产的精深加工企业。近年来,云南省临沧市随着核桃、坚果等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市场已不能承载原有“专卖农产品”的模式,农产品因量大而被市场压价的情况时有发生,农民既不能在农产品加工增加值上受益,而且可能因市场压价造成损失。农民年收入不稳定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影响边疆民族地区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它关系到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关系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对幸福的认同感。

(1)就业形势稳定压力加大。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没有根本性解决,边疆民族地区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空缺有限,招考、招聘人数逐渐下降,面向机关事业单位的就业压力加大,而高校毕业生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矛盾依然存在,自身存在创新能力不足、专业知识与市场岗位需求脱节,就业观念滞后、创业意识缺乏,创业氛围不够浓厚,致使企业“用工难”与部分劳动者“就业难”的现象并存。

(2)社会保险扩面和基金运行有难度。随着社会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加,参保扩面的空间越来越小。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险基金可续性难题亟待破解,公平性问题日益凸显,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建设、政策调整、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等方面的“碎片化”问题较为突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压力持续加大。临沧市双江县为例,全县各项社会保险累计欠费近244万元(医保320236.4元,养老、工伤、生育保险各累计欠费191万元、10万元、4万元,失业70263.83元),建设项目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金缴纳到位率低,拖欠现象十分突出。基金远期支付缺口问题将逐步显现,甚至更为突出,维持可持续长期支付的能力面临一定挑战,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尚未有效形成。

(3)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面临困难。用工情况趋向复杂化,劳资矛盾呈现多样化并存在上升势头,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量不足,举报投诉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案件逐年攀升。劳动保障执法监察人员不足,“三金五制”落实不到位,建筑施工等领域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工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新常态下对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的各项工作更加面临复杂化,损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面临着更大压力。

(4)基础能力建设滞后于服务需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水平滞后,投入相对不足,软硬件系统存在一定的“危机现象”,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在短时期内难以实现,金保工程专网改造有待实施,安全边界防护有待加强,与“互联网+”的深入融合推进难度大,社会保障卡发行、一卡通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快。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项目还没有覆盖所有的乡镇,以临沧市双江县为例,乡镇覆盖率仅为66%,行政村协办员的设置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

三、教育、文化、卫生因素

教育、文化、卫生因素是影响边疆民族地区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它包括人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值观念、传统习惯、身心健康等情况。

(1)教育因素。教育与受教育的程度关系到公民的素质水平,也是能力的基础和对幸福感的认同感。近年来,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差异仍然较大,优质教育资源比较短缺。二是教育资金缺口较大、欠债较多。如:临沧双江县教育系统共欠校安工程建设款近3亿元。三是教师队伍与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还存在差距,在乡镇、特别是村级小学,教师数量不足,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学科结构不尽合理,部分教师身兼数职,压力较大。四是职业教育发展缓慢,设施设备不足,缺乏“双师型”专业教师,师资配备专业不合理,严重制约职业教育,特别是针对农村的技术培训少之又少。五是教育投入与经费需求依然矛盾突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高质量、高水平普及学前教育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任务艰巨,教学设施配套水平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较低。

(2)文化因素。临沧地处边疆,有23种少数民族,是反分裂反渗透的前沿,面临着国外反华势力进行意识形态领域渗透的严峻挑战。广大干部群众对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理解不深,对加快文化发展,特别是对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方面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一是文化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受经济发展制约,地方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有限,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市场管理资金缺口较大,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差距较大,自我发展的能力弱。二是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仍然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設长效机制不够完善;三是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四是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小、发展层次低。文化产业“散、小、弱”的问题比较突出,经营单位少、集约化程度低、从业人员少、发展规模和总量小、竞争力缺乏,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局。

(3)卫生因素。医疗卫生事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也是幸福感的基础,但边疆民族地区问题很多。一是医疗条件不平衡,市、县、乡医疗条件差距很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没有得到根本上解决;二是卫生资源整体不足,布局不合理,医技专业人员匮乏,整体服务水平不高。县乡医疗服务一体化成效不明显,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弱,民营医院发展不平衡,县域内就诊率低于医改90%目标;三是基础设施薄弱,边疆民族地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医院建设项目资金缺口大,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资金不足;四是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健康服务工作成效不明显,“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尚未转变,重大传染病发病风险较大,慢性病预防和控制难度大;五是妇女和儿童保健水平不高,农村地区更为突出。

四、环境、安全因素

环境、安全是影响边疆民族地区幸福感提升的重要指标,有舒适、安全、美丽的生产、生活、居住环境,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1)环境因素。在吃、住、行得到满足之后,优美的生活环境是人们的追求。近年来,美丽家园建设持续推进,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城镇、村庄、庭院没有和谐宜居,生态优美,功能齐全,布局协调的规划。二是乡(镇)教育、卫生、文化、供水、供电、排污等功能和制度还不完善,幼儿园、敬老院、集贸市场、路灯、活动广场不健全;建制村村庄功能不齐备,自然村进村入户卫生硬板路、路灯、活动场所、文化活动室、家庭党校、农家书屋、养殖小区缺乏长效管理。三是城乡垃圾处理还没有真正达到“四有”、“四无”,即:户有垃圾存放桶、村有垃圾收集池、乡镇有垃圾中转站或区域垃圾处理场、县城有规模化、现代化垃圾处理场,无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无乱堆乱放、无乱摆乱停。四是“一产发展生态化、庄园化,二产发展绿色化、园区化,三产发展特色化、高端化”三产还没实现联动发展。五是城镇规模、城镇环境、城镇绿化、城镇文化等与城镇化要求有差距,均达不到城镇化水平。

(2)安全因素。安全是老百姓对幸福感认同的底线。云南临沧地处边疆,有290.79公里的边境线,是反分裂反渗透的前沿阵地,潜在不稳定因素较多。一是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叠加,信访形势仍然严峻,多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难以消化。如:涉及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土地、房屋补偿不到位,城市建设中开发商拖欠工程款、民工工资问题不断出现集体上访难以协调;民间民事主体之间的债务纠纷、合同纠纷难以劝访等问题。二是各种刑事犯罪仍较突出,两抢一盗、诈骗等侵财犯罪和治安案件增多。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基础薄弱,基层民警配备不足,物防和技防设施落后,治安案件破获率低,社会面管控还存在很多漏洞,重点人口管控难度大,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难以根除,由此而生一些治安问题。三是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建设滞后,信息化建设滞后。从双江来看,县级综治中心建设难以推进,乡(镇)、村(社区)两级综治中心建设未正式挂牌。综治信息化建设滞后,各级各部门开展工作单一,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利用。

五、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幸福感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完成脱贫目标,筑牢底线,提升总体幸福感

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准,是人民总体幸福感的底线要求,边疆民族地区的脱贫工作也决定着全省全国脱贫摘帽的整体大局。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完成精准脱贫任务,刻不容缓。一是要明确脱贫目标,落实脱贫规划;二是要用好对口支援资金,做好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工作;三是要抓实“短平快”产业,解决脱贫退出“最后冲刺”问题;四是抓实农村集体经济,发挥好集体经济辐射带动作用。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实施,边疆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民生领域的投入大、取得了较好成效,但生产性服务业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功能还没有完善。要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还需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一是以云南省开展的“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为契机,全面推进一批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县乡道改造、建制村通畅等工程,在实现县乡公路油路化、乡村公路通畅化的基础上,保障全天候通行。二是推进各型水库建设和除性加固工程,配套设施水库输水干渠工程,保障基本产业发展用水。三是加快小型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和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四是解决村民小组人饮水安全问题,保障群众的生活需要。五是加快能源网和信息网进村入户,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为农村对外交流搭建便利通畅的平台。

(三)加强产业扶持开发,夯实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基础

由于地理条件、历史和文化发展阶段的制约,边疆民族地区在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建设能力上都与内地存在较大的差距。加强产业开发,推进资源科学合理利用,有利于夯实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基础,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提供物质保障。一是要加强产业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二是要提高产业扶持资金使用效率;三是要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四是要打造农产品品牌;五是构建市场诚信环境。

(四)加强教育资源优化,筑牢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基础

加快边疆民族地区发展,人才资源是关键,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教育是基础。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边疆民族地区才能有建设者接力。一是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积极创建平安、绿色、和谐、无毒校园,营造环境优美、文明向上、好学善学的校风学风;三是要贯彻落实国家、省出台的涉及少数民族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民族教育政策;四是要认真落实国家惠民政策。五是要继续探索创新。继续实施学前两年免费教育,实施14年免学费教育。六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交融互鉴。

(五)加强社会治理建设,保障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稳定

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促进对缅开放和形成对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基本前提,也是各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保证。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社会治理工作必须抓实抓好。一是要落实平安建设责任制,维护社会团结稳定;二是要改善就业环境,维护和谐安定;三是抓好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工作。关注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四是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五是要加强安全生产监督;六是要抓好民族团结进步,严格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区繁荣发展。

(六)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坚持物质和精神并重,深化干部群众对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的理解,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以民族文化传承和群众文化参与为载体,树立文化优先发展理念,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一是要加大公共文化事业投入;二是要加强文化产业开发建设;三是要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增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信心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有利于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正确引领社会思潮,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有效抵御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夯实边疆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绿色崛起的思想基础,集聚谱写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一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融入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二是要结合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宣讲和贯彻落实,联系地方历史,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积极传播中国梦,强国梦,营造民族复兴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团结各族人民群众,凝聚推动地方发展人心;三是要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各族文化的传承的学习,加强各族人民的文化交流、文化繁荣、文化互鉴和文化融合,形成共同的、地方的,具有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的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核,形成边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思想引领。

猜你喜欢
边疆民族地区幸福感提升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画与话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你们这样搓狗,狗不要面子吗!放着我来!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漫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学实施难及整改措施
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小学有效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