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红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小儿外科,山东济宁 271000
漏斗胸,又称胸部凹陷畸形,是指前胸壁的胸骨中下部及其两侧肋骨异常向后凹陷,呈漏斗样的胸廓畸形,其具体发病机制不详,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1]。据报道,男性发生漏斗胸的比例较高,约为女性的4倍。患有漏斗胸的学龄前儿童,其心肺脏器受压尚可耐受,但是随年龄增长,胸廓畸形和心肺等症状逐渐明显,从而影响患儿的生理功能及心理健康[2-3]。目前,先天性漏斗胸以手术治疗为主,其手术指征主要为:漏斗胸指数>0.2,合并心肺功能障碍或精神负担较重患儿。手术时机以3~10岁最为适宜,由于3岁以前患儿有假性漏斗胸可能,因而不宜在此期进行手术。对拟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漏斗胸患儿,围术期及术后康复阶段给予护理干预对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作用的相关报道目前尚不多见。2014年1月—2016年3月探讨先天性漏斗胸患儿围术期护理及术后康复功能锻炼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纳入标准:选取该院收治的先天性漏斗胸并行手术治疗的患儿56例;排除标准:手术禁忌证、合并严重器官系统功能障碍、生命体征不平稳、以及拒绝参加该研究的患儿。对符合标准的56例研究对象均采用随机抽取单双数法,将研究对象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共有30例,年龄为3~10岁,平均年龄为(5.87±2.13)岁,男性患儿 24例,女性患儿 6例;对照组一共有26例患儿,其中男性患儿有20例,女性患儿为 6例,年龄为 3~11岁,平均年龄(6.15±2.01)。将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人群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术前与患儿及家长进行充分沟通,交待术前注意事项、手术方法及术后护理相关事项。手术后,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及相关并发症情况,及时发现并汇报医师进行相应处理。
1.2.2 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 观察组在围术期及术后康复阶段进行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①术前沟通、教育:充分了解患儿及家属康复愿望、护理常识掌握情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患儿及家属术前所需的准备工作以及术后需要注意的事项,指导患儿掌握有效的咳嗽、咳痰及腹式呼吸的方法,训练患儿提前适应术后早期床上排泄并检查训练效果。
②术后护理:术后早期嘱患儿保持平卧位,避免胸壁受压变形,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相关并发症,尤其呼吸功能监测,如呼吸频率、深度、节律变化,观察患儿是否出现气紧、胸闷、呼吸困难、口唇紫绀等症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汇报医师进行相应处理。
③康复护理:术后2~3 d协助和指导患儿使用正确的方法坐起,避免不当运动引起疼痛、气胸可能,鼓励患儿有效咳嗽、排痰,通过吹气球等训练方式促进患儿呼吸功能的恢复,监督并培养患儿形成良好睡姿、坐姿、站姿。同时,防范其他并发症的形成,如压疮、肺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④心理辅导和支持:与患儿家庭成员一起给予患儿心理支持,帮助其去除自卑感,建立康复的信心,提高患儿依从性,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促进患儿康复。
⑤出院指导:术后30 d内不做扭腰、翻滚、弯腰等动作,术后60 d内避免劳累及搬重物动作,术后90 d内不做对抗性动作,如踢足球、打篮球等[4]。严格防止胸腹部受伤,定期来院复查,不适随诊。
术后并发症情况(气胸、胸腔积液、肺炎、皮下积液、剧烈疼痛),术后随访9~12个月,调查患儿对胸廓外观改善的满意程度,观察有无复发以及脊柱侧弯等情况的发生。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2/30),而对照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92%(7/2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对56名经手术治疗的先天性漏斗胸患儿在术后9~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组及对照组的56位患儿对胸廓外观均较为满意,并未出现复发及脊柱侧弯等情况。
在临床工作中,先天性漏斗胸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儿科疾病[5]。现阶段,漏斗胸畸形的原理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大多数人认为漏斗胸可能是由于下胸部肋骨及肋软骨发育、生长过快,挤压胸骨导致移位,使其代偿性内陷,从而形成漏斗胸。漏斗胸的临床表现不一,轻者可无明显症状,凹陷严重者可出现心肺受压症状,凹陷最深处可达脊柱,且随着年龄增加,脊柱侧弯率增加[6]。漏斗胸的诊断较为简单,但仍需要明确凹陷程度、判断有无胸腔脏器压迫等。目前,临床上有很多方法来确定漏斗胸患儿的胸廓畸形程度,较为常用的是漏斗指数(FI),FI>0.2 为中重度,若合并心肺功能障碍或精神负担较重,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胸部凹陷畸形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以胸部凹陷矫正为主要内容。手术时机以3~10岁最为适宜,由于3岁以前患儿有假性漏斗胸可能,因而不宜在此期进行手术。某些婴幼儿在2~3岁时,胸廓可凹陷并伴有反常呼吸,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凹陷及反常呼吸可自行消失,称为假性漏斗胸。对于具有手术指征的患者,临床上可采用胸骨(肋骨截骨)翻转术、肋骨整形术、胸骨提升术、Ravitch胸骨抬高术、Nuss微创手术等方法进行手术治疗[6]。
自1987年,Dr.Donald Nuss发明Nuss微创手术治疗原发性漏斗胸以来,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证实发现,微创腔镜辅助的漏斗胸矫形术较为安全有效,此术式应为目前治疗各年龄段漏斗胸的首选术式。据Kelly RE Jr等[7]报道,在327例漏斗胸患儿中,284例接受Nuss手术,43例接受开放手术。经手术矫正后,患儿的肺功能均有显着改善,胸廓外形均有明显改善。在完成随访的182例患儿中(56%),18%出现了术后并发症,在Nuss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的患儿中并发症分布均相似,包括7%的胸骨向下移位和2%的伤口感染。因而,进一步探究影响患儿术后并发症的可能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该研究旨在探索围术期护理及康复功能锻炼对先天性漏斗胸患儿手术治疗后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6.67%(2/30)、26.92%(7/2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56例经手术治疗的先天性漏斗胸患儿在术后9~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组及对照组的56例患儿对胸廓外观均较为满意,均无复发及脊柱侧弯等案例。
经研究发现,术前与患儿及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教育,指导患儿掌握有效咳嗽、咳痰及腹式呼吸的方法,训练其提前适应术后早期床上排泄并检查训练效果;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及训练指导;指导、协同家属对患儿进行心理辅导和支持,并在患儿出院前进行充分的说明,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促进患儿术后的康复。而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胸廓外观、复发与脊柱侧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手术本身较为成功有关。
综上所述,先天性漏斗胸患儿的手术治疗联合有效、合理的围术期护理及术后康复功能锻炼等干预,可降低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其术后的早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