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宇
【摘 要】《矛盾论》写于1937年8月,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是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重要的哲学著作。主要是为了揭露教条主义者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错误方法,要人们学会掌握矛盾分析方法。这部书的出现给当时的中国的革命提供了指导,同时书中阐述了一系列的哲学原理,将马克思、列宁的观点同中国的实际国情结合起来,在给予革命指导的同时宣扬了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宇宙观;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利用星期日的一个上午完成了《矛盾论》的阅读,全文不长但基本所有的方面都涵盖到了,对于像我这样高中学理的学生来讲,仅仅听到这个题目就感觉这篇文章深不可测,利用高中的政治方面的哲学思想,我也只是对《矛盾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将浅谈下我对《矛盾论》的感悟。
听到“矛盾”这个词,我们大家都不陌生,也许还会时不时的用到,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对矛盾的升华阐述。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该文章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是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但是即使是非常有思维能力的专家在面对这个法则时,也不得不涉及他所不知晓的学术领域,不得不涉及到他尚不了解的哲学问题,更何况我们这些没有专业了解过哲学的人呢!但是凡是问题就会有人解答出来,这些问题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其中最使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就人类认识运动的过程来说,分为两个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这让我不自觉地想起了小时候老师告诉我们,看书需要由厚看到薄、再由薄看到厚。前一个厚与后一个厚差距非常大,前一个仅仅指书厚,而后一个则指人们的思想与思维在经过书本的洗礼扩宽到一个新的高度。我觉得人类认识运动的过程也是这样,前一个特殊仅仅指矛盾的特殊性,而后一个则指人类认识到什么叫做矛盾的特殊性,这是镶嵌在脑子里,挥散不去的。
以前我不认为差异也属于矛盾,但看完这篇文章我才意识到原来差异也属于矛盾,在分析法国革命时,他们就认为在革命前,工农资产阶级合组的第三等级中,也只有差异,并无矛盾。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每一种差异中就已经包含着矛盾,差异就是矛盾,仅仅还没有激化罢了。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意义: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比如在数学中,正和负,微分与积分;在力学中,作用与反作用;在物理电学中,阳电和阴电。通过这几个例子,矛盾的普遍性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对于矛盾的特殊性: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在科学研究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比如社会科学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受到生产力的制约,而生产力又体现了生产关系的优异,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再比如军事学中的攻击与防御,任何一个好的军事学家都熟练掌握攻击与防御的技巧,有一方攻击,另一方一定处于防御状态,这样一来一往,军事能力也就大大提高了。所以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
因为特殊事物与普遍事物是相互联结的,所以每一种事物内部不仅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所以以后研究事物特性时,應当结合这两方面去研究。
《矛盾论》虽然是毛泽东在当时的形势下为了总结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写出来的,但对现在的中国仍影响力爆棚,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借鉴前人的经验,书写我们自己的人生篇章!
【参考文献】
[1]张卫平.《矛盾论》的认识论意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
[2]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宋文新.毛泽东与《矛盾论》.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