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方向研究

2018-08-06 11:54顾宏军
魅力中国 2018年11期
关键词:小学教育必要性改革

摘要: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最为基础性的教育,这一阶段知识基础牢不牢固直接关系到后续初高中学年段的学习,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小学教育模式的不足日益显露,改革是大势所趋。为此,社会各界应当将更多的注意力投诸于小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上,加快推动改革的脚步,本文主要从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继而从四个层面分析了其改革的方向,以期为小学教育视野的改革工作建言献策。

关键词:小学教育;改革;必要性;方向及措施

一、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从家国角度来看,一个国家人才的培育同其未来的发展前景有密切的关联性,高素质人才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指标,小学教育是教育事业最为基础也是至为关键的起步阶段,伴随时代的变迁,当前国内现行的小学教育模式日渐显露出诸多弊端,已经无法贴合新时期的教育诉求,进行革新优化工作是必然趋向[1]。 小学教育显露出的问题举例如下:

1.缺乏完善的评价机制。

新课标尤其强调在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體性,然而各种考试、升学重压严重束缚着学生的特色化发展,在进行评价时将成绩视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过于片面化。加之,当前小学教育中进行评价的主人公主要是教师,在这种教师主导的单一性评价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往往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形态贯穿于评价工作的始终,学生的主体性很难得到凸显,而学生、家长、社会在习作评价中是被忽视和遗忘的,面对教师条条框框式的评价,学生容易产生被审视的心理,产生心理上的偏差。

2.学生教学参与度不够。

小学阶段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需要学生积极探究、广泛参与,应试教育体制下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奉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学生没有太多的主动权,一般都是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发言,教师讲解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如此一来,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少之又少。此外,四十几分钟的课堂时间十分有限,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学生若是遇到不能理解的问题,为了不影响讲课进度,一般都是留在课后探讨,在此状况下,学生很容易因为某个关键知识点的不理解,跟不上后续内容的讲解,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

1.丰富教学手段,点燃学生热情。

过去陈旧乏味、刻板无趣的教学手段已然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认真听讲的积极性,教师竭尽全力为学生细致地讲解难点、重点,却适得其反,无法收获理想中的教学成效,由此可见,此种陈旧、无趣的教学形式必须要及时摒弃。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注意依靠自己丰富的学识不断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探究出更多灵活多样,既有趣又有效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1]。例如,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教师应当注意结合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来开展教学,以平时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具象化、易理解的素材充当教学情景的塑造来源,把晦涩、难理解的理论融合于灵活、风趣的教学情景中,有效激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感受同教学情景保持一致的前进趋势,并从中找寻到共识之感,使教学变得更为现实化、灵活化和直观化[2]。比如说,数学教学中学习“负数”一课时,教师在正式开始讲课前,可以提问一些生活化的问题:同学们,冬天天气冷不冷?气温低于零度要如何表示呢?假设某天济南的气温为零下5度,大连的气温为零下13度,你们说哪个城市的气温更高呢?借助一连串生活型问题的问答,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发散其思维和想象力,使学生于充满生活气息的数学情景中实现数学知识的迁移学习。再比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填补学生参与度不高的缺陷,学生可以借助小组讨论的模式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发现不理解的问题,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研究,使每个学生都拥有自主发言的权利,在相互磋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自主探究能力。

2.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因而,如何运用好科学的评价尤为重要,激励式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学习情感、学习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注意多给以他们肯定、鼓励、关心和爱护,学生可以从教师关切的目光、会心的微笑、赞扬的话语中感受到关怀和鼓舞,并在这些善意的主动中树立养成良好习惯的信心。教师在进行评价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引导多方参与,评价的主体必须是多方面的,除了要做好教师的评价,还要重视家长的评价、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学生对自身的评价。其次,学生是一切学习活动的主体,要注意强化他们的自我观念、竞争精神和参与意识,一方面要以学生为评价主体,同时整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家长评价,并用反馈的结果进一步推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另一方面,还要强调整体评价的重要性,评价不能脱离于教学和学习活动,要同教师的引导及学生的学习密切联系。

3.融入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活动。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认知事物,好奇心满满的年龄阶段,五花八门、不拘一格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有助于缓解师生关系,减少师生间的疏远感,是创设优良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有效性不可缺少的助力因素,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更为精准地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进展,学生则拥有了更多同教师沟通、提问的机会。教学活动的开展形式并不是规行矩步、一仍旧贯的,应当注重活动形式、内容的多样化和变通性,这便需要教师加强探索,创新出更多精彩纷呈、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性的德育活动,比如说,开发学生特长的书法、舞蹈比赛,拓展学生眼界的科技馆、画展观赏活动,等等,让学生在这些颇具趣味性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别样的学习乐趣,获得整体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卢宗东.新时期小学教育改革的基本途径[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5(38).

[2]王小琴.提高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6(03).

作者简介:顾宏军,男,汉族,1963年11月出生,辽宁沈阳市人,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猜你喜欢
小学教育必要性改革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