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意识在语文美育中的必要性探究

2018-08-06 11:54吴福顺
魅力中国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文体意识语文教育

吴福顺

摘要:语文美育可以作为美育的一支,也可以作为语文教育中的一支,但是在二者之中,语文美育似乎都没能受到足够的重视。在这一个人人读者、人人作者的自媒体时代,文体意识逐渐被弱化了,而这对语文美育将会产生很大的损失。在进行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切不可忽视了语文美育,而文体意识在语文教育和语文美育中也必须重新得到重视。

关键词:语文教育;语文美育;文体意识

一、引言

这是一个“自媒体(We Media)①时代”,自媒体的发展可谓飞速蓬勃,令人惊叹。人们在感慨的同时不断地学习并接纳,无数的高科技智能产品都能迅速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无论硬件或软件产品。开发者乐于此,而消费大众亦乐于此,因而彼此便欢快地携手步入了这一个自媒体时代。毫不夸张地说,自媒体对当代人生活的影响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就现在比较热门的微博、微信之类而言,用户群体庞大,其影响力自然不在话下,文字、图片和小视频的分享功能已然俘获了大部分人,更何况还有除朋友交际圈之外的更广阔的展示对象。人们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做着“低头一族”,做着网络信息的积极接收者与转发传播者,商家更是看中这一点,于是,无数的广告、软文扑面袭来,可谓无孔不入。自媒体的商业运营,已然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产业。

那么,以上所言与笔者今天在此所要探讨的“文体意识在语文美育中的意义”有何关联?

当然有关联,而且还揭示出了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大量的“文字信息”通过自媒体途径广泛传播,人们乐此不疲地接收,那些打着各种旗号的所谓文章,让我们貌似进入了一个“全民阅读”的时代,人们手捧着各种电子产品,吸收着从各种公号文中传递出来的或有用、或貌似有用甚至是不名一文的文字,所以笔者在前面称之为“文字信息”是有用意的。这些文字的消极之处在于混沌了信息分享的环境,模糊了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视线,还在于更进一步地抹除了人们的文体意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语文教育及语文美育的价值成效。鉴于此,笔者将在文章中对文体意识在语文美育中的意义问题进行探究,期望拉回一点人们对文体意识重视的目光。

二、语文教育与文体教学

面对“语文教育”和“文体教学”这样两个词语,我们可能更多的会想到中小学的教育,毕竟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必修项,在中小学阶段,我们谈及“语文”的机会更多,并且是不分专业的普遍涉及、全民教育;而谈及“文体”,大家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大概是记叙文、散文、说明文、小说等几种,也即在中小学阶段最常接触的几种文体。

(一)语文教育的一般认识。

于大部分的普通民众(与专业研究者相对)而言,语文就是基础教学科目中的一门,是读书认字的工具和途径。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只注意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实质上,语文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非择其一辄可止的。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示,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中,位居其首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②可见,语文并非读书识字的简单运用,而是贯穿于我们整个社会人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文体教学。

所谓“文无体不立”,文体在读书作文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这样道出其鉴赏理论,“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体位,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③“体位”即文章的体制安排,“一观体位”的序位绝非偶然为之,刘勰认为这是鉴赏文章的第一步,说明这是文章鉴赏的基本,文章评判的基础。南宋严羽也有语云,“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④严羽同样把文体一事安于首位,诗文书画之事,先定“体制”,文体在其中的重要意义可见一斑,而且这是自古以来就受到重视的一个问题。无论创作或鉴赏,先定体制,才能将一种体制之思维方法确定,由此将作品的思路方法理清。文体作为文章的样式规范,既关乎形式也涉及内容,只有通过掌握其规律方法才能更好地将之运用。

文体教学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部分,在语文课程学习进入到阅读与习作教育的学段中(从第三学段开始),文体教学必不可少。

当前中小学的语文教材大多也是按照文体类型进行单元划分的,这有助于学生认识不同的文体类型、学习不同文体的阅读和不同文体的写作。在小学阶段,文体教学的意图还不够明显,都还只是“說明性文章”、“叙事性作品”之类的表述,而到了初级中学阶段,已经明确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划分了。虽然到目前为止,对于文体的划分,学界还存在不同的观点,但从中我们更知晓了文体意识存在的必要性。

(三)文体意识。

文体意识首先应该是具有主动性的,是人们主动对文章进行文体分类的能力和意识。其中既包含了知识能力,也包含了语文综合素养。文体意识的培养,须基于一定量的阅读与写作实践,广泛接触并涉猎不同的文体类型,否则难解其中滋味,难辨当中纷繁精彩,更难修养其成为一种自觉意识。

在面对文章作品时,文体意识使人快速地转换成恰当的阅读方法,循着其结构思路、主题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的一般规律从而进行更有效、更准确的解读。同样,在准备写作的时候,文体意识让我们首先明确自己即将下笔的文章文体,有助于选材、情感的表达、谋篇布局等等的安排,拥有清晰的表达目的和路径,于是成竹在胸,下笔成章。

三、语文美育

更多的人注意到并重视的是语文的实用工具性,因而语文的实际语用需要及实用功能都更受重视,语文的美育功能却被模糊,甚至是被忽视,“读书无用论”最早也是指向文学作品一类的书籍,因为它们于劳动社会劳动阶层没有实用性,于劳动作业也无直接的指导意义。一个饥肠辘辘的人是无法抬头好好欣赏身边的风景的,正是因为审美首先要站在基本的实用功能价值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以,从劳动社会以来,语言文字的实用工具性更受到重视,这一点无可厚非,毕竟语言文字在劳动社会产生,且产生之初其基本价值就在于使用。但发展至今,社会的要求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现当下的社会,对此早已产生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对心灵和精神,对审美情感等产生了更高的需求。

(一)美育。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美育是一种生命与情感的教育,是一种健康高尚、优美的思想及情感意趣的培养,美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在于培养并提高人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判断力、审美鉴赏力以及美的创造力。前苏联教育家列·符·赞科夫说过,美的情感,或者说审美情感,是人所特有的本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差别之一。审美情感是人类所独有的,审美教育自然也是人类独有的。

以約翰·克里斯托弗为代表的一些人认为美育是专指艺术教育,由此而对诗意人生达成促进作用。这样的观点明显局限了美育的范围,但不可否认的是,艺术教育确实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与美育之间有不可割舍的重要关联。但美育不是只有通过艺术教育才可实现,其实只要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门教学中,均可进行美育。

近代中国美育思想的代表人物蔡元培先生曾言:“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我们所能耳闻的美育层出不穷,尤其是与艺术教育紧密相关的诸如绘画美育、音乐美育、舞蹈美育等等,然而大多并未将美学理论与观念融入其中,由此也容易造成流于表面的艺术形式的教育,却没能将真正的美育融入到情感中、渗透到思想里。

美育与美学紧密关联、产生交叉,但终归是一种教育,理应将其归入教育学的一支,然而在教育界里美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至今都还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二)语文美育。

依上所述,语文美育也应归为美育的一种。语文美育是基于语文教育、从语文学习的视角对学生进行的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总目标之一、且为其首的就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从中可见,语文教育对于学生的情感、思想观念及审美意趣的培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恰恰就是美育的主旨所在,于是,我们甚至可以说,这就是语文美育。

(三)语文美育意识。

语文美育意识首先也应该是具有主动意识的,是在语文教与学的过程中人们主动传授或接受语文学习范围内读、说、写的材料中其更内在的养分的能力和意识。

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语文美育意识是重要的。而有些教师踏入了美育的“装饰性”误区,他们用丰富的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把语文课堂搞得花里胡哨,如此做法的确很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明显更加集中,因为那是他们喜欢的娱乐方式,请注意,是“娱乐方式”——适当的多媒体使用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课程导入,而过多的花哨的多媒体使用便成为了一种娱乐方式,对于语文授课毫无意义。学生在这样的授课环境中,心态愈发浮躁,又如何能够去体会其中的生命情感与价值观念?再者,教师在这一环节中没有做好美育引导,学生又如何能够踏上去寻得美育之路?

我们并不支持教师把自己所看到的、认为的美直接灌输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得到一些硬性的思想,教师把美告诉学生,这样不能称之为美育,而是毫无美感、毫无教育技术、全然不负责任地给学生灌输应试思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⑤所以,教师的美育意识应该在于有意识地以不露痕迹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在于将语文美育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的自觉性,而不是将审美教育断层化、板块化的死板思想。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美育意识同样非常重要,因为在美育中,受教育者的主动性极富积极意义。站在学生的角度,语文美育意识是学生主动接受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教育,是自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的意识,从而获取审美情感,提高审美情趣,得到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

于语文学习中寻获美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做一个积极主动的挖掘者,首先要有一种“无功利”的心态,学习语文的基本应用能力是基础,但不能把它当做唯一,审美的所得才是更高层次的终极的精神收获。对于语文美育的潜移默化,学生要做的是主动关注并挖掘美的事物和现象、主动寻得美的所在、主动接受熏陶,从语言文字里,从语文课堂上,从文学作品中,无数的地方,我们都能体会到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的伟大和世界文化包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人类文明及世界文化之美,接受美的熏陶与教育。语文美育意识是一种思维,透过语言文字,无论何种方式何种形态,你总能发掘出美的思想与现象,回归到语文美育上来。

四、文体意识现状与语文美育

(一)文体意识现状。

初、高级中学的语文考卷上,其作文题目常常有“文体不限”、“体裁不限”之类的字眼浮于眼前,那么,何为“文体不限”?

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不规定写作文体。其实消减文体限制的积极意义在于自由,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发挥,让他们畅游在自己的思想世界里,建立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而如若尚未形成一定的文体意识,则容易将“文体不限”的积极意义模糊,误以为是不需要文体,随便写成什么样式,以为文体是不重要的。如此一来“文体不限”的自由就失去了存在价值,并且还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在于学生文体意识的缺乏。这是一个真实现状,不少学生对自己所写的文章文体不自知,因为在落笔以前他们就不明确自己将要写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因为题目说了“文体不限”,于是拿起笔便“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写作,至于完成以后是一篇属于何种文体的文章,不清楚。笔者遇见过不少令人哭笑不得的学生,当被问及自己的文章,他们居然说,我写得既不是记叙文也不像议论文,更算不上是一篇说明文,那……就算是散文吧,不是说“形散神不散”嘛——如此令人咋舌的案例却真实地发生在不少中学生身上。

另一方面,语文教师的文体意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在上中学的时候,有件事一直郁闷心中:

笔者的语文老师有个作文教学的“妙招”,让大家背诵写作素材,很多经典名人轶事一度被吐槽老掉牙,因为每逢写作必有人引用,鉴于此,语文老师让大家背诵的是像“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类的新鲜素材,力捧时新素材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语文老师是在不明说的前提下强行要求大家使用这些素材,而笔者并不好于此,于是每次在“不限文体”的习作中所作的散文、记叙文、议论文之类,一般都是低分后果,笔者不是要在此力证自己少时的习作价值,只是,笔者看过很多其他人的习作,那些用上了所谓新素材、并且是大段大段地摘抄式引用之人,无论习作水平高低,得分均高。

笔者举这一事例的用意在于,说明语文教师的文体意识存在的某些问题,事例中的问题不是唯一的问题,事例中的问题教师也不会是唯一的一个。

(二)文体意识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所谓语文,不外乎语言文字,从最基本的应用来说,就是阅读、说话、书写,即输入与输出二者,这是人在社会交际中重要的能力。而语文教育的基本功能就在于教会人们这些能力。而文体意识在这些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培养成果的层次与高度。

关于阅读。文体知识首先让人了解到不同文体的特征和架构,因而拥有判断文体类别的能力,与此同时,让人能够根据不同文体各自的特征找寻更适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更有效地获取关键信息。文体意识首先就是一种分类意识,这使得学生从混沌的阅读环境中解脱出来,明白那些其实是一篇篇有体有式的文章,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自觉地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让阅读行为更精准、更有效;也能让学生对于自己更喜爱某种文体的阅读有所判断,比如有些人更喜欢读小说,有些人则更喜欢读散文等等,从而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增加某一种或某几种文体的阅读量,甚至去钻研,涵泳于快乐的研究性阅读之中。

关于说话。说话跟文体能有什么关系?当然有。说话要得体,即说明,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机里说话的方式和内容结构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各种演讲、比如说工作汇报、比如说产品推介,比如说小组讨论,等等,每一种都是说话,而每一种说话方式都不一样。说话还包括听,听别人说话,文体意识有助于分辨听到的说话内容,捕捉关键信息,从而做出恰当的回应行为。所以,说话也应该要有文体意识,学习不同的说话逻辑与技巧,至关重要。

关于书写。一般而言,书写应该是有计划而为之的,下笔之前我们就要清楚地知道,要写什么内容、使用哪种文体?就像书信、申请、通知之类的书写,自然是不同于文学写作或其他,因为这是应用文体的书写,有其特殊的格式规定,有其特定的语言特点。再者,如若写作之时还不知道自己要写何种文体,则明显胸中未有成形之竹,更无框架结构之安排计划,如挤牙膏式的写作,质量令人堪忧,兴许连行文逻辑都不见顺畅。文体意识的重要意义贯穿写作过程的始终,在起笔以前,文体意识能帮助你理清写作头绪,在写作过程中,文体意识如同一尺标杆,令写作逻辑始终保持清醒,而在写作收尾处,文体意识同样有帮助文章思路的始终保持流畅统一之作用。

(三)文体意识在语文美育中的意义。

文章前面说过,文体意识是人们主动对文章作品进行文体分类的能力和意识。后一“意识”的意思是文体素养,文体意识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它还体现为一种语文综合素养。文体知识能力和意识有助于在面对不同的文体之时,我们可以自觉地打开相应的思想接收或情感接收,让大脑神经更加敏锐,能抓住即使是细微的思想火花和极细腻的情感。

文体意识的建立养成除了必要的文体知识的学习,还要建基于一定量的作品阅读与写作实践,语文是一项重实践应用的学科,读、说、写三者的输入与输出循环不可只停滞于一边,而输入与输出,即读、说、写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密切关联。

好的文章是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在文体意识的指引下,采取正确的审美态度阅读,心灵的生命体验与情感体验则更加深刻到位。在没有文体意识、毫无心理建设的情况下的阅读,其一难得文章要义,其二容易造成对作品文本的误读,如此都将难以达到从阅读中得到美育之效。

而在说和写的一方面,如何让自己有话可说、可写,并且言之有物?如何让自己更准确地表达心中所思所想?这自然是要建立在深切的体会、感受之上,才可表达所思所想。如此,不也正是一种由外而内、自内向外的双向循环吗?可见,文体意识在语文美育中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五、结语

“自媒体时代”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创作和表达的环境,我们从以往少数作者应对大多数读者的比例状态变成了如今人人都可以是作者的状态,在生活中,创作不再是专业化的让人敬而远之的行为,人人都有表达的欲望及创作发表的条件;而当所有的读者都变成了作者的时候,人们反而忽视了创作的规制,弱化了文体意识。我们必须坚持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的统一原则,强调文体意识,回归语文美育。文体意识指引我们更准确地走向心灵和情感的体验,我们必须重视文体意识在语文美育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注释:

①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发布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互媒体:受众如何塑造新闻和信息的未来(We Media:)》,里面对"We Media"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

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③刘勰.文心雕龙选译[M].周振甫,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300页.

④严羽.沧浪诗话[M].普慧等,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7.

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参考文献:

[1]谢因波曼、克里斯·威理斯// 《互媒体:受众如何塑造新闻和信息的未来(We Media:)》,2003.

http://www.hypergene.net/wemedia/download/we_media.pdf

[2]《全日制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3]刘勰.文心雕龙选译[M].周振甫,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300页.

[4]严羽.沧浪诗话[M].普慧等,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7.

[5]余虹.关怀生命的语文美育探寻[J].中国教育学刊:课程与教学,2014(03).

[6]汪泓.中国文体学中“体制为先”观念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15(11).

猜你喜欢
文体意识语文教育
“文体意识”的觉醒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阅读教学,不妨多点文体意识
从“审视文体演变的三种角度”来看文体演变与语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