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娜
摘要: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方面内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更是要把握学科特点,做好学生的情感教育工作。在本文中,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就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情感教育;中学语文; 师生关系; 教学语言; 教学情境
情感教育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任何阶段的教学中都不要忽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的养成阶段,因而此时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一个受过情感教育的人,一定会是一个温顺、谦和、善于沟通且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柔情的人,而不会是一个专横、霸道、粗野、暴戾的人。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教材中的每篇佳作都凝聚着主人公或作者从生活中得来的情感体验。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表现的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表达的深沉的爱国感情,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可以说字字句句皆是情。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榜样。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古今中外那些杰出的人物进行沟通,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以爱激情
创造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学习的热情。而和谐的课堂气氛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爱、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等因素。教师越是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他就越能通过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越能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教师,那么对教师所教学科自然也没有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教师经常用微笑注视每个学生,用真诚的语言肯定学生,用点头等肢体语言表示对学生的赞许,不仅让学生感到被肯定的满足,还可以传递出教师对学生的喜爱之情,这是精神的滋润,会让师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主动地体会课文中传达的细腻的情感意蕴。
作为语文教师,我坚守着语文课堂中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尊重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例如,在学习《与朱元思书》时,学生对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各抒己见,有的说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之情,有的说表现了作者有要归隐山林的思想,有的说作者借大自然的美景排遣自己抑郁的感情,有的说作者是劝朱元思不要汲汲于名利……我一一肯定了他们的看法,在我的激励下,学生的思维火花迸发。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的课堂就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师生富有感情的语言交流的过程,师生和作者作品交流的过程。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就像导演,引导、激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个过程就是让学生体味作品的情感过程,对学生的情感熏陶过程。
二、运用饱含感情的教学语言,以情激情
语文教师从事的是汉民族语言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无疑会影响学生。因此,语文教师无论是课前的导入,课堂上的分析,还是课文的朗读,都要饱含感情。由于学生的阅历少,见识不广,体验不多,教材中有些内容不能被学生直接感知,这需要靠教师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绘声绘色地将学生引入神圣的教学殿堂。如在学习《乡愁》时,我这样导入:“古人说‘狐死必首丘,也就是说狐狸死时必将头朝向出生的山丘。兽尚且如此,人又怎能不承受思鄉之愁呢?多少海外赤子抱着叶落归根的情感向往家乡啊!是啊,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乡愁啊乡愁,你是什么模样?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想起你总是情动魂牵,泪水涟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教师生动、活泼、优美的语言,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他那悦耳动听的嗓音、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学生的求知情感吗?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我先用几句话生动地描述济南冬天的美丽,激起学生一睹为快的欲望,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再欣赏课文朗读,最后我深情地带读,学生读着读着,读出了感情,他们仿佛身临其境,产生了愉悦的情感。在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中,我自然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当课文基调轻快时,教师能以愉悦的心情去引导学生;当课文的基调悲切时,教师能以沉郁的心情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融入课文中,与作者同喜同悲。让学生和课文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使学生用心去体会课文的精神内涵,将课文的情感沉淀为学生对社会、对人生、对生命的美好情感。
三、创设教学情境,以趣激情
“情生于境,境能移情”。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情感。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感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是以趣激情的一种好方法。如在学习《醉翁亭记》时,我设置了这几个问题:“这个亭子在哪?为什么叫醉翁亭?它与作者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写醉翁亭?”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使学生乐学。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其制成课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领略到动感的、立体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使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就采用课件教学,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重点片段时,我将这一过程制成动画效果,形象地再现了父亲爬月台的艰难,再配以饱含感情的朗读,学生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他们很感动,也更理解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整节课学生都沉浸在浓郁的感情氛围中,不用过多的讲解和分析,学生已体味到了父子深情,受到美好情感的感染。在学习《三峡》、《小石潭记》、《满井游记》等山水文章时,通过多媒体播放音乐和视频,将教材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总之,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相应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愉悦性情、滋润心灵、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