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玲
摘要:自主学习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但是很少有人系统研究在自主学习中问题的设置应该遵循哪些理论。以此为背景,本文主要研究了人本主义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心理学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区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
关键词:自主学习;认知心理学;最近发展区;多元智力
埃德加·富尔所著的《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的。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显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就学习过程的内在品质而言的,它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设置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俗话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应该遵循哪些理论依据呢?
一、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学习理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只要分为五大观点,潜能观,自我实现观,创造观,情感因素观,师生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体现在教学理论上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达到自我实现。
在问题设置上,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在引导学生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是人类语言文字的瑰宝。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承载着炎黄子孙的悠久历史和伟大精神,它的伟大神奇令世人惊叹。教师要善于利用书中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以及多种艺术手法的完美运用,多角度设置问题来激发和引导学生。
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他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知识都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学习就是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获得一套概况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就是发现学习。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绝不是那种放任自流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在自主学习方面,教师的指导,关键在于问题的设置。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中点、难点以及知识的迁移和拓展来设计问题、提出问题,既不能脱离课本教材,又要联系生活实际。如在教学《背影》一文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一)本文叙述的中心事件是什么?(车站送别);(二)中心事件发生的背景又怎样?(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院狼藉,典质还债,借钱办丧事);(三)中心事件最感人的一幕是什么?(买橘的背影)为什么?(学生自悟);(四)文中“我”的几次流泪流露出什么感情?(五)体会父亲的质朴语言所蕴涵的深情。联系自己父母的平时话语,感悟其中的蕴意。学生通过自读,第一至第三题的前半题是大部分学习能够独立解决的,这也就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第三题的后半题至第五道题的前半题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与难点,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来理解课文中父子情深的主旨。第五题的后半题是课文内容的延伸,通过自我交流,要让学生明白父母的爱是无微不至的,需要细细地咀嚼,要学会感恩。
三、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对于儿童的认知水平有一个突出的见解,他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最近发展区是指所描述的个体发展的现有水平与其发展的潜在水平之间的差距。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所以教师在自主学习中设置问题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设置的问题容易,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设置的问题难,学生会失去学习的信心,打击学生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失去问题的价值。因此,教师要善于“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设悬念,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并最终使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化归为“已知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即及时反馈,使学生享受到收获的欢乐。第一,教师要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善于降低问题起点,引导其体味成就感,培养其自主探索意识。第二,要因材施教。通过个别辅导,使学习好的学生“吃得饱”,较差的学生“吃得了”,使不同的学生感到越“吃”越有味道,给他们都带来满足和欢乐。所以设置问题要注意难易的梯度,既能保护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分享学习的乐趣和成功,又能激发优秀生的求知热情,让他们体验学习的艰辛与挫折。
四、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习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存在着多元化,提出了智力多元论。智力由八种能力构成: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加德纳的理论是以多维度,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他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所以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风格,发挥学生的智能所长。
初中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智能表现都不相同,教师对学生要有科学有效的指导,积极寻找到每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生长点,从而制订出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问题目标。比如,有的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关于人物描写这个知识点上有所欠缺,因而,当遇到人物描写相当出色的文章时,比如鲁迅的小说《故乡》和《孔乙己》对人物的描写都非常精彩,就是就可将这一点上设置问题;而对于那些对环境描写的作用总是理解不清的同学,就可以在课文中环境描写方面多设置问题。另外,根据学生的差异,教师可以多角度多方面的设置问题,实践性与理论性问题相结合,开放性与封闭性问题相结合,同时也可以采取竞赛,小组合作等形式完成问题目标。这样,不同的学生在同一篇课文的学习中将会有不同的收获,从而大大提高语文学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