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贞爱 李承志 张红 刘玉龙 李王海 张艳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而受到人们的关注。以经皮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PTAS)为代表的血管腔内治疗技术,改善了PAD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了致残率和病死率,同时具有微创性、低风险、远期通畅率良好的优点,已成为PAD的主要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然而,术后再狭窄(restenosis,RS)降低了血管腔内治疗的效果,以下肢股腘动脉(femoropopliteal arterial,FPA)狭窄为例,PTAS 术后6个月再狭窄的发生率高达24%,12个月的再狭窄率高达37%[1],腔内治疗后再狭窄是制约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如何降低再狭窄率已成为下肢动脉疾病腔内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药物涂层技术及减容装置的使用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药物涂层技术通过抗增殖药物涂层抑制内膜增生,斑块旋切术(DA)等减容装置通过对管腔内斑块组织进行有效移除,早期研究认为药物球囊技术(DCB)及DA能有效减少再狭窄的发生[2-6]。然而,DCB在顽固性病变中往往需要支架补救;DA虽能获得较高的即刻管腔通畅率,但也会刺激内膜增生而增加再次干预的风险。本研究应用DA联合DCB方案治疗17例PAD,以进一步减少再狭窄的发生,并评估该改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收集2016年9月1日至2017年8月30日我院收治的17例PAD患者,男12例,女5例,平均年龄(73.7±7.4)岁,基线 Rutherford 分级为(4.4±0.6)级。合并症情况:高血压10例,2型糖尿病9例,冠心病12例,肾功能不全7例,高脂血症11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7例。其中9例患者有吸烟史,15例有严重下肢缺血症状,8例患者有足趾坏疽,术前计划行患肢截趾术。17例中3例累及髂动脉,5例累及膝下动脉,13例为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病变平 均 长 度 为 (286.1±69.4) mm,82% 的 患 肢Rutherford分级在4级以上,表现为静息痛或足趾坏疽,靶病变特点详见表1。
表1 17例患者的靶病变特点
西门子Artis zeego数字平板血管造影机以及其配备的后处理工作站;5F(French)至7F血管鞘组(COOK,美国),5F猪尾巴管、Cobra管、椎动脉管(Cordis美国)及2.6F支持导管(CXI,COOK,美国),0.035英寸(1英寸=2.54 cm)超滑导丝及V18导丝(0.018 英寸,Boston Scientific,美国),TurboHawk LS-C/LX-C斑块旋切导管(外径7F,Medtronic,美国),Spider FX远端保护伞装置(直径4~7 mm规格,Medtronic,美国),各型号外周动脉球囊(Cordis,美国),5~7 mm直径紫杉醇药物球囊(先瑞达,中国),7FExoseal(Cordis,美国)或8FPercloseProGlide(Abbott,美国)血管封堵器等。
1.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
(1)适应证:①具有下肢动脉缺血症状,CTA及DSA证实为FPA病变,靶病变直径3.5~7.0 mm,狭窄程度>75%,靶病变长度>10 cm,同意接受上述治疗方案;②术前检查或经手术治疗可获得至少1条通畅的流出道;③术中导丝成功从腔内通过靶病变。
(2)禁忌证:严重心、肺功能不全、髂动脉或胫腓干以远动脉闭塞且难以进行腔内治疗的患者。
2.具体手术流程
(1)术前准备:全部病例术前7 d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手术开始前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肝素化并在术中进行追加(起始剂量50 IU/Kg肝素经静脉推注,随后每间隔1 h追加前次肝素剂量的一半)。
(2)手术操作:全部病例均由一位资深血管介入医师主刀,局麻下经对侧股动脉穿刺入路,行患肢动脉全程造影,结合术前CTA图像进一步明确诊断并对手术方案进行评估与完善(选择手术方式、手术器械)。交换7F 55 cm抗折鞘,各型号导丝在导管及CXI配合下经腔内通过靶病变,如导丝经内膜下通过则转为常规球囊及支架成形术,对于合并髂动脉及膝下流出道病变者,优先处理相应病变,以保证至少1条流出道,为进一步治疗及置入Spider FX保护伞做准备。满足适应证条件后,置入Spider FX保护伞,释放位置由手术者根据需要决定,释放到位后经保护伞的导丝引入斑块旋切导管,将TurboHawk导管在关闭状态下沿支撑导丝缓慢通过狭窄闭塞段血管,当通过困难时,可选择直径4 mm或5 mm球囊进行预扩张。自病变近端开始,在透视下以1 mm/s的速度由近至远推进导管,根据旋切次数及导管收集仓负载情况决定何时造影,根据造影结果调整进一步重点减容治疗对象,造影显示残余狭窄<30%时则停止旋切,随后置入药物涂层球囊于病变段低压扩张3 min。球囊的选择:直径一般与靶病变直径相当,或≤110%靶病变直径,长度(累计PCB长度)至少比靶病变长2 cm。球囊扩张后造影如发现限制血流的夹层及血管破裂,给予支架置入补救。手术完成后按需要选择合适规格的封堵器进行穿刺点止血。
(3)术后药物治疗及随访:术后除长期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外,他汀类降脂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返院复诊,行下肢动脉彩超及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检查,了解下肢血运、保肢情况及患者感受;12个月后患者返院行下肢动脉CTA检查,了解患者下肢血运及保肢情况;如随访期间患肢再发缺血症状,且影像学检查发现相应血管病变则给予手术干预;对于仅有影像学异常而无临床症状复发者不予干预。
3.安全性及疗效评价:技术成功定义为狭窄/闭塞的动脉管腔开通,经斑块旋切及药物球囊扩张后残余狭窄≤30%,围手术期无动脉破裂出血、急性组织缺血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疗效评价采用Rutherford分级法。
连续性数值变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分类变量以例数(%)表示。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手术前后ABI及狭窄程度进行配对t检验,手术前后Rutherford分级比较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全部病例均接受DA联合DCB治疗方案,17例靶病变均再通成功,典型病例见图1、2,其中1例患者经上述治疗后残余狭窄>50%,于股浅动脉下段置入4 mm×120 mm支架1枚,16例获得技术成功,占94.1%。术中使用保护伞13例,保护伞内有可视性栓子5例(图3),远端流出道栓塞3例,其中仅1例使用Spider FX远端保护伞装置。
全部患者术后即刻患肢缺血症状改善,ABI显著增加,Rutherford分级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住院期间无DA相关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予对症治疗后好转,1例患者术后1周彩超发现穿刺点假性动脉瘤形成,予绷带加压包扎后愈合,8例术前已有足趾坏死者接受截趾术,均经治疗创面完全愈合且不影响行走。随访 3~14 个月,平均随访(7.4±3.7)个月,17例患者全部保肢成功,随访期间下肢缺血症状无复发,保肢率为100%;彩超复查未见明显需手术干预的狭窄,一期管腔通畅率为100%。
血管腔内治疗作为PAD的主要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尽管术者经验越来越丰富,相关技术、装备也获得了改进、突破,术后再狭窄依然是制约腔内治疗发展的首要因素。为减少再狭窄的发生,国内外学者研究并提出了如冷冻球囊、切割球囊、覆膜支架、药物球囊或支架、可降解支架、腔内减容装置及腔内放射治疗等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PCB是目前国内首款药物球囊,以硬脂酸镁为药物载体,药物浓度为3 mg/mm2,已被证明能有效减少FPA疾病腔内治疗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改善临床症状,长期随访表明PCB能减少靶血管重建率[2],且并不增加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3]。多项研究证实TurboHawk斑块旋切导管对于FPA病变是安全有效的,技术成功率约96.7%,12个月的通畅率达90%和80%;所有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中需要干预治疗率仅为7.6%[4-6]。
图1 典型病例1(男,70岁,右股浅动脉节段性狭窄)采用斑块旋切术联合药物球囊术治疗前后
图2 典型病例1(男,75岁,左股浅动脉支架内再闭塞)采用斑块旋切术联合药物球囊术治疗前后
然而,在顽固性狭窄闭塞病变中DCB往往需支架补救,其支架补救率约为4%-21%[7-8];Brodmann等[9]研究发现,尽管DA即刻的管腔获得令人鼓舞,但是随访6个月中,DA后内膜增生较普通球囊明显,因此相当大一部分患者将需要对靶病变再次干预[10]。近年来,DA联合PCB方案得到了介入医师的关注,成为了PAD治疗研究的热点。
图3 保护伞内捕获的栓子及旋切的斑块
表2 斑块旋切术联合药物球囊技术治疗前后血管狭窄率、ABI及Rutherford分级对比 (±s)或 M(P25,P75)
表2 斑块旋切术联合药物球囊技术治疗前后血管狭窄率、ABI及Rutherford分级对比 (±s)或 M(P25,P75)
注:ABI为踝肱指数
时点术前术后统计量P值血管狭窄率(%)95.59±8.08 14.47±12.60 t=19.25<0.01 ABI 0.30±0.19 0.99±0.10 t=15.31<0.01 Rutherford分级5(4,6)1(0,3)Z=3.68<0.01
本研究共计纳入17例诊断为FPA病变的患者,全部患者接受了DA联合PCB治疗,靶病变平均长度为(286.1±69.4)mm,16例靶病变血管获得技术成功(94.1%),与文献报道[6,11-12]基本相似;1 例经上述方案治疗后,残余狭窄仍大于50%,遂置入支架补救,残余狭窄可能是由于病变血管迂曲导致的角度过大,DA导管推进时因扭矩变化难以始终贴合靶病变,从而无法去除该部分斑块的缘故;导管的柔顺性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多项研究[11,13-15]认为在FPA病变中DA联合PCB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较单纯球囊结合DA或单纯DCB具有更高的通畅率、更低的残余狭窄率,即使对于病变长度超过10 cm或严重钙化的病变[14]。这可能与DA能明显减轻钙化性斑块负荷关系密切:Schnorr等[16]研究显示内膜钙化增加了PCB在达到靶病变区域的抗增殖药物丢失(尤其是没有充分预扩张时),同时还可影响药物吸收;Fanelli等[17]认为严重钙化可明显降低FPA病变腔内治疗的一期通畅率,增加管腔丢失率。笔者认为该联合治疗方案能取得较好临床效果与以下因素有关:该方案能最大程度扩大管腔,减少支架植入,不妨碍后期治疗;切除钙化斑块和顽固性狭窄,使抗增殖药物在动脉壁中的渗透性提高,药物分布更均匀,接触更紧密,增加药物吸收,进一步减少局部炎症反应及血小板活化,抑制内膜过度增生,从而更进一步的延缓了再狭窄的进程,减少了再狭窄的发生;同时保留重要分支和重要的穿支血管,不影响侧支循环建立,甚至可以为外科搭桥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提高保肢率;第三,完整而功能良好的内皮系统有助于提高疗效,减少内膜增生,DA减容后联合球囊“整形”,靶病变内腔更加光滑,更有利于内皮细胞移行、增殖,从而恢复内皮系统完整,进一步减少内膜炎性增生。
所有血管内介入治疗均有远端栓塞的风险,有研究通过对2010-2014年间新英格兰数据库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下肢血管介入治疗的远端栓塞率为1%~2%,其中68%需要进一步干预,严重缺血及DA等将增加这一风险[18]。本组中13例患者使用远端保护装置,5例保护伞捕获斑块,与Mendes等[19]报道的栓子捕获率相似;3例发生远端栓塞,本组病变多为长段闭塞可能是远端栓塞高发的主要因素,3例患者经导管抽吸及球囊扩张等再干预均不影响远端血供,其中仅1例使用Spider FX,这与相关研究认为远端栓塞装置能降低远端栓塞的发生率是一致的[19-20],该例患者发生远端栓塞可能与DA以及Spider收集仓过载有关[21]。
住院期间无DA相关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可能与手术应激及PCB有关,予对症治疗后好转。另外,在PCB扩张后超过50%的患者主诉足部麻木、疼痛,随后造影示远端多部位出现血管痉挛,末梢小血管显影减少,可能与PCB药物刺激作用和球囊扩张及回收过程中药物涂层不规则脱落有关,给予罂粟碱解痉后可明显缓解。这与Jia等[2]报道的在紫杉醇剂量高达43 mg时无PCB相关性严重并发症是一致的,但笔者建议在PCB前后应注意相关支持治疗,如: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及增加补液量等,积极促进抗增殖药物排出;1例患者术后1周彩超发现穿刺点假性动脉瘤形成,可能与顺行穿刺及手术中多次更换鞘管有关,予绷带加压包扎后愈合。笔者建议顺行穿刺时尽量维持鞘管稳定,避免多次移动鞘管。随访期间未见其他相关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