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中学贯古今

2018-08-04 03:12本刊主笔文迪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8年1期
关键词:石室校训中学

本刊主笔_文迪

石室中学校门,我国唯一一所两千余年未改变校址的学校

1998年,值文翁石室两千一百三十周年纪念之际,成都市石室中学编撰了《石室校志》,16开,840页,150多万字。由汉景帝末年石室兴学起,一直书写到当代。

2009年,石室兴学两千一百五十周年,学校拍摄了一部《石室文风烁古今》的纪录片和一本画册,刊名由国学大师季羡林题写:《古今一校,扬辉千年》。

在人类现有的文明史上,不曾有任何一所学校持续两千多年地存在于一个地方。

岷山以东,锦江之滨。穿过当年“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老南门大桥,来到繁华都市里的这一块风水宝地。银杏掩映,汉阙嘉木,肃穆的建筑,这片宁静的校园,就是石室中学。

石室中学的前身可追溯到西汉景帝末年(约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创建的“石室精舍”,“石室精舍”是中国第一所公立学校,通常被称为“文翁石室”。“石室”的兴建,促成了汉代四川乡学的兴起,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也曾颁令全国仿效文翁兴建学校。历史上,一代文豪司马相如就曾求学于石室,当代学者郭沫若、李一氓也曾在此学习。

多年前,因经济发展和市政建设的需要,石室中学的老文庙被整体迁移到金堂县,这,成为很多石室人、甚至成都人的一大遗憾,现在的成都,已成了中国大都市里唯一没有文庙的城市。据学校的方青老师介绍,全校师生还是很期待原来的大成殿文物能够从金堂搬回来。与方老师一番闲聊,才体会到石室中学的教师们对于传统和历史的那一份守护和珍爱。石室中学的校训共四句:“爱国利民,因时应势,德达材实,严肃整齐”。这几行字算不上有多么高蹈,却比较完整地归纳和承续了石室中学的历史传统——“因时应势,酌古宜今”来自五老七贤之一刘咸荥1922年为毕业生的题词;“严肃整齐”来自民国老校长刘刚甫先生所题的校训;“德达材实”,应该是对国学大师刘咸析在《蜀学论》中所论“蜀学崇实”的提炼;而在“爱国利民”中,则可以看出当代石室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刘咸荥为清代大儒、教育家刘止唐之孙,书法大家,其所撰的“石室云霞思古梦,锦江风雨读书灯”至今仍悬挂在“沫若园”里。但记者们在校园里逛了半天,也没有看见这四句校训究竟书写在什么地方,葱郁的树木挡住了不高的行政楼,只有站在三楼的某个角度方可以看见完整的校训。石室中学不像其他许多学校,处处有鲜红的、鼓舞人心的高考励志标语和口号,甚至连名人名言也不见踪影。在古圣先贤和厚重的历史面前,也许陶行知、杜威、苏姆霍林斯基等人的话语也可以让一下路。

不过,我们最后还是在教学楼里发现了一句名人名言,这是孔子的,大概是某位教师或学生干部用马克笔在白色宣传栏里写下的《每周一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出自孔子删定的《礼记·学记》。这也许就是圣人所谓“不言之教”的真正内涵,那就是,更好的教育是不需要口号的,甚至无需言说。更好的教育应该是用优美的环境熏陶人,应该是教师们以师德感染人,以立身为范的榜样力量塑造人、引领人。

石室初中围墙上的劝学雕塑

在操场上也能体验到石室中学的历史感

石室中学逸夫艺术楼

方青老师也介绍,石室中学在办学上非常强调校园环境对学生的熏陶和引领,为延续石室中学的历史文脉,学校新校区北湖校区虽然比这里大三倍,但校园建筑风格却完全一致,墙体和外立面依然是古拙大气的汉代建筑群落风格。

一次与一位艺术家聊天,他谈到自己高中就读的学校就是石室中学,他身边的一位著名女诗人,也毕业于石室。谈起母校,这位艺术家脸上洋溢着不多见的自豪感,与他年轻时的叛逆形成鲜明对比。联想到他现在的身份,已经不需要靠一个学校的名字给自己脸上贴金了,然而石室带给他的,恐怕不只有名声那么简单。

在中国大地上,像石室中学这样拥有着绵远流长文化传统的学校已经凤毛麟角,重视传统并主动延续这种传统的学校,更是屈指可数。高屋建瓴的决策当然可以让一座现代化的新校区拔地而起,但数十年后,也许只有那些有底蕴的校园,依旧会被人记得,它是老的,却守护了一代代人的青春。

猜你喜欢
石室校训中学
校训展示墙
校训展示墙
石室花开队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入唐百济遗民流向与连云港封土石室墓
日本列岛封土石室墓的展开与连云港石室墓
我国东北地区的高句丽封土石室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