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的语文老师,高楼深院中对经典的膜拜及相应的学术训练,培养了他们唯经典主义,养成了他们精英主义的自恋并与大众文化的阅读趣味拉远了距离
学者们说,经典是必须读的,这是继承文化传统的必由之路。但学生们偏偏对读经典头疼。
另一方面,在课余,“地下阅读”在顽强地进行。武侠、言情、卡通漫画、以及风头正健的韩寒、郭敬明们的作品。
究竟什么应当成为孩子的“成长书单”?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经典,学子们不读;学子们愿读的,老师、家长都排斥。
“礼失求之于野”,这道题的唯一解法是到阅读现场做调查研究,分析阅读真相。
张圣华:
2014年10月至今,任中国教育报副总编。曾组织全国城市教师阅读状况大型调查。开创了中国教育报“年度推广读书十大人物评选”项目,历时已十余年。
在许多学校采访,常听到学生们这样抱怨:
“我愿读《三个火枪手》《水浒传》《三国演义》《射雕英雄传》等,对老师推荐的其余名著不想读,太费劲。”
“实在是没有时间,只好看短的。”
学者专家推出的“必读书目”确以经典为主。他们认为,读经典就是在与大师们对话。
按说,经典本身是有魅力的,只要学子们去读了,就可能会被吸引。但恰恰是门槛太高,缺少引导,只推给学子们一个令人头疼的经典书目和一些抽象的意义,这是吓跑他们的原因之一。有例为证,学子们并不是排斥所有的经典,《三个火枪手》《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也是经典,这些经典很自然地就引起了共鸣。
可怕的是名著正以某种方式被异化,以致学子们一听名著就怵。一位老师曾这样反思过:现今的语文老师,大都接受过正统的学院式教育,高楼深院中对经典的膜拜及相应的学术训练,培养了他们唯经典主义,养成了他们精英主义的自恋并与大众文化的阅读趣味拉远了距离。
这位老师的反思至少可以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些问题:经典就是标准吗?经典的都是非大众的吗?
其实,我们无须站在老师、家长或别的什么人的立场上,只需站在学生的立场,把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生命,把学习时代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活阶段,在这样的前提下再谈读书;如果我们能够宽容些,不给学子们读名著设置那么多标准。这样,也许才是课外阅读的本来面目,至少可使学生们不憎恶名著,反而亲近了某些名著,说不定从中找到感觉而跨过门槛进入名著的院落。
假如有现成的“标准书单”,事情不就很简单了吗?
欧洲某些国家的贵族为了维护家庭的尊贵,为了贵族的文化血统能够得以延续,或许曾有过家传的书单。但这些书单某种程度地受到了这些家族后代的抵制,而且也没有让什么东西延续下来。看来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成长书单”。
笔者认为,“成长书单”应是开放的、有弹性的,具有个性化特征,并应有现实针对性。
如果成千上万的未成年人,都按着一个书目读书,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基础和现实状况来选择。尤其应根据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来选择图书,这样至少可以让学生尽快进入书中。例如,一些有些胆怯的学生,可以选读一些书写勇敢的图书,使他们通过读书来体验勇敢;一些面临早恋的孩子,最易排斥别人的规劝,但对自己喜欢读的图书却是信任的,甚至去模仿。
“成长书单”应是随着成长过程而逐渐建立起来的,老师和专家的推荐只在其中起了部分作用。有时,同学之间的推荐会比老师和家长的推荐更有效。实际上,每个学生的“成长书单”归根结底是他自己最后选定的。它应该体现出孩子们成长的精神历程。
这种选择的自由,是培养个性的土壤,是未成年人个性成长的必要因素。如果这种自由被剥夺,将意味着所有的推荐书目都会受到消极抵制。这种自由选择的长年积累,本身就是成长。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在本文开头所提到的问题:拒读经典,专心读“快餐”。其实这没什么可怕的。经过过滤的、精心制作的快餐也未必不是营养,至少可以是阅读者有效宣泄压力的途径,也是了解现实社会的有效办法。在如此大的学习压力之下,如此紧张的时间,能按时读快餐已属不易。
让学生们读经典的办法还是有的,建议首先在小范围内创设有关经典的话语环境,例如经常引用经典的内容和语句,经常用经典中的精彩之处启发他们,从而让他们亲近经典,产生主动阅读的愿望。千万注意,读经典时别设计一些愚蠢的问题和作业,让孩子们放开读、大胆想。对于读出水平的学生,要给予展现、交流的机会。如果读名著只是个作业,那么名著很可能进入不了孩子们的“成长书单”。只有真正用名著中的智慧点燃了孩子们的心灵,孩子们才会用心去读,名著才会滋养孩子们的成长。
当然,老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在“成长书单”中是非常必要的,这同样需要专业水平,老师要专门进行阅读指导的研究。但老师要站准立场,别越俎代庖,别拔苗助长,别急功近利。
作家余华有一句话:作为一个作家他是否优秀,取决于他作为一个读者是否优秀。
书目是死的,读者是活的,有了现实中的人的参与,书便生动起来,被注入了新的生命。
帮助未成年人做一名优秀的读者,首先应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供阅读空间和机会。被考试挤压的狭窄的空间,何以能容得下一颗读书的心。当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尚在萌芽中的时候,现实已无数次地在试图扼杀它了。他们生存的话语环境就是分数,他们群体中的英雄是拿到高分的人。孩子们谁也不愿意冒着被同龄人、被老师和家长冷落的危险去读书。现实给他们的直接命令是“必须考好”,即使他们想违抗这些命令去读些想读的书,也必须首先把每天没完没了的作业做完。
贾平凹说:读书有福。但对于不会读书的人来说,拿到书就头疼,这个福他们享不了。在本文的结尾,我们本该对“成长书单”做一个结语,却不得不面对现实,呼吁先给孩子们读书所必需的时间可能,先给他们一个可能读书的心境。这是最最基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