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科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中医院内科,青海 海东 810500)
在高血压患者中,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率会有所升高。相关研究表明,可通过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对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加以体现。在高血压的临床治疗中,通过控制血压减少患者靶器官损伤,使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同时,患者经过有效治疗,斑块数量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也会减少,对于颈动脉硬化治疗比较有利[1]。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到医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92例,研究了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
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到医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43~81岁,平均年龄(64.5±3.7)岁;观察组患者46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65.1±3.4)岁。纳入标准:均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菌核病颈动脉硬化,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肝肾功能障碍、贫血、糖尿病、甲亢、冠心病等疾病的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无显著差异(P>0.05)。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国药准字H20020390),每日1次,每次5 mg。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国药准字J20070061),每日晚间1次,每次20 mg[2]。
两组患者均治疗半年,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以及治疗前后的斑块数量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研究得出数据通过SPSS 19.0软件统计处理,以(x±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以数(n)或率(%)表示计数资料,以x2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情况对比(x ±s)(n=46)
治疗前,两组患者斑块数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斑块数量(1.8±0.2)块,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0.9±0.2)毫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硬化情况对比(x ±s)(n=46)
高血压是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病,容易引起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血液水平长期较高,血流速度加快,会冲击损伤颈部血管壁,增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使血管顺应性减少,硬度提高,对颈动脉硬化的发生有促进作用。在治疗中,苯磺酸氨氯地平是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能有效降低血压;阿托伐他汀钙除了传统降脂作用,还可缓解和逆转斑块形成。两药合用,对于颈动脉硬化的缓解有着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治疗中,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血压,缓解颈动脉硬化,疗效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