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摘 要 高校提升办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大学教师学术生活的改进。对学术职业的忠诚、学术事务自治、学术生活中的责任意识以及学术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是大学教师学术生活的四个方面。本文以柏林大学为鉴,从这四个方面探析我国大学教师的学术生活现状及改进途径。
关键词 高校教师 学术生活 柏林大学
随着《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提出,我国的高校正在进行全面的改革,其目的和宗旨实为提高大学办学质量。这种提升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方面,即大学教师学术生活的改进。具体而言,我国大学教师在对学术职业的忠诚、学术事务自治、学术生活中的责任意识以及学术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四个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本文以柏林大学的办学思想与办学制度为鉴,尝试探讨改进我国大学教师的学术生活的途径。
1 对学术职业的忠诚
“职业忠诚”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体成员对某种职业所表现出来的忠实、敬业态度与投入行为。[1]大学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所拥有的高深知识不仅能够推动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且通过引导学生的发展而具有时间上的悠久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因而大学教师更加需要忠诚于自己的职业。具体而言,这种忠诚重点表现在对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忠诚上面。现代知识的急剧更新使得大学教师仅仅传授已有知识成为历史,时代的需求要求大学教师联系社会实际开展科学研究,通过探索未知知识或是补充、修正已有知识体系来更新人类的文明成果。
在我国高校中,相对于基础性研究,大学更加注重应用性研究。高校教师侧重于从社会发展实践中提炼课题、开展研究,研究成果用于解决眼前的难题,并能够产生相应的社会价值。在教学工作层面,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大学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部分高校的高度重视。例如,在2013年教师节,浙江大学两位教授因为常年为本科生上基础课且保持高水准,每人获得了“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100万元的奖励。另有6位老师也因在教学上的突出表现,分别获得了5万元、10万元不等的奖励。[2]浙江大学的这一在高等教育界引起关注的举动表明高校已经意识到教师在基础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试图通过采取具体的措施鼓励教师重视基础课堂。而基础课堂亦是高校教师的学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柏林大学兴盛的一个多世纪里,无论是属于国家公职人员的讲座教授,还是在学术道路上艰难前行的编外讲师,他们都坚定地忠诚于自己的学术职业。尤其是残酷的编外讲师制度,不仅从源头上保证了大学学术队伍的纯净性和高质量,也在教师发展的过程中,时刻检验与保持教师对学术职业的忠诚。正是全世界一流的学者在柏林大学虔诚的科学探索,才有了19世纪直到20世纪初期人类文明史上的丰硕成果。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大学提升教师和教学质量的第一步应当是加强教师对学术职业的忠诚度。大学教师因为忠诚于学术职业,而忠诚于自己的专业,进而忠诚于自己所属的学术组织。在这种条件下,教师才会在特定学科领域的开展真正的科学研究,在课堂上传授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做到对学生负责。反之,如果大学教师缺乏对学术职业的忠诚,那么大学教师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会造成科研水平的低劣、教学效果的不佳、学校水平和信誉的下降,也会阻碍其自身的发展。正如韦伯在论及学者的科学使命时谈到:“在科学领域,假如有人把他从事的学科当作一项表演事业,并由此登上舞台……而不是发自内心地献身于学科,献身于使他因自己所服务的主题而达到高贵与尊严的学科,则他必定会受到败坏和贬低。”[3]
2 学术事务自治
目前国内高校对“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的呼声日益高涨,一些重点本科院校尝试成立“教授委员会”主管学术事务,这一现象反映了国内大学教师并未充分享有学术权力。
回顾柏林大学的办学制度,全体正教授组成的教授会全面管理大学的学术事务。这种制度遵从了大学教学工作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实施过程中能够顺应实际情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博克曾经指出:“由于教师最清楚高深学问的内容,因此他们最有资格决定应该开设哪些科目以及如何讲授。此外,教师还应该决定谁最有资格学习高深学问(招生)、谁已经掌握了知识(考试)并应该获得学位(毕业要求),更显而易见的是,教师比其他人更清楚地知道谁有资格成为教授。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是他们的学术自由是否受到侵犯的公证人。”因此,唯有学术共同体才是学术本身的承载者,他们能够根据学术发展本身的需要来决定学术资源的分配、科学研究项目的制定和进行、教学工作的组织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和监测等。
在我国大学中,划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界限,让教师与学校行政人员各司其职,将学术事务的负责权归还给学术共同体,大学教师通过公平竞争地方式得到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继而在本学科领域开展有意义的科学研究。另外,让大学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特征自行选择教授科目、授课内容、授课手段和考核方式,会更加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学习。
3 学术生活中的责任意识
当前,我国大学教师潜心于自己的科学研究,而且偏向那些与社会需求联系紧密、能够迅速带来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研究项目,逐渐淡化了对本学科之外其它学科领域知识的涉猎和关注。教学时间的减少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机会的丧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纽带变得极其微弱。教师在学习上无法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帮助,对学生的生活细节更是无从知晓。尽管这种情形有学生人数太多、师生比例失调的原因,但是教师对学生责任意识的缺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柏林大学中,无论是声名卓著的神学家施莱尔马赫,还是哲学家费希特、黑格尔,或是“无学科的学者”亚历山大Y尫雬Y尯楸ぃ窃阢∈刈约旱难踝非蟮耐保匭陌亓执笱У慕ㄉ栌敕⒄梗幼ㄒ悼琛⒅贫戎贫ā⒔萄Чぷ鳌⒀9婊雀鞲霾忝孀龀鲎约旱呐ΑM畝Y尫雬Y尯楸ど踔两亓执笱У拇窗煊牍业那巴尽⒌乱庵久宓母葱私岷掀鹄矗窃谧约旱难踔拔簧希怨摇⒀!⒀胙醭械T鹑巍?
因此,针对我国大学教师囿于科学研究,而淡化了自己的责任意识这一现状,学校需要从宏观层面加强思想指导,教师个体也要树立牢固的责任意识,因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所以大学教师所肩负的任务不仅仅是满足个体的发展需要,即通过追求学术上的进步而带来其它各个方面的提升。这个任务还与现存的世界有着广泛的联系。教师要充分考虑自己的行为为其他社会群体带来的益处。将自己的研究与国家的发展前景、学校的办学理念、社会的发展需要、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起来,明确自己的使命。此外,学校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改变对教师单一的绩效考核方式,让教师同时兼顾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运用专业所长,完成学术职业的社会使命。
4 学术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社会中的任何一个职业都有其职业道德规范,学术职业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承者,更加需要严格的学术道德规范约束学术职业群体的行为。我国大学教师的学术工作中,存在着一些学术不端行为。这些行为不仅违背了学术职业道德,而且对特定学科的发展毫无裨益,不利于人类文明的创造和进步。由此带来的不正当的利益關系会影响组织中其他学术工作者的积极性,他们或者出于急功近利的心态效仿这些行为,或者出于不满而对组织和自己的工作丧失信心。当这种不诚信和不道德的风气充斥大学组织,大学教师的学术工作既不能带来科学的革新,也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也不能像柏林大学一样,完成“由科学而达至修养”的学生培养目标,此时教师作为学者所做的工作便丧失了意义,他们既没有完成社会赋予他们的使命,也没有发挥学术工作的本质精神。
在柏林大学中,学术不端行为是很难存在的。编外讲师晋升为教授的要求之一便是提交一篇具有独创性的大学授课资格论文。每一位教师的研究成果都受到来自同行专家的严格审查。缺乏诚信和道德意识的学者或是公民在德国很难立足。
所以,改变大学教师学术生活中的道德缺失现象,首先要加强对学术工作者的诚信意识和道德规范意识的教育。只有从思想层面有了认识,个体对自己的职业产生敬畏心理,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其次,国家和组织要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触犯学术“警戒线”者要受到严厉的处罚,甚至是学术研究权利的丧失。最后是社会舆论力量的监督。大学教育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现代大学作为社会服务的中转站,社会需要大学培养各个行业的专门人才以维持各个机构的正常运转。社会各界力量有责任和权力对大学教师的学术行为进行监督,而且有义务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改变不正当的利益关系存在方式。将以上三者的力量结合起来,才能共同改善学术生活中的诚信和道德缺失行为。
柏林大学的辉煌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其办学理念与办学制度都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紧紧围绕“高深学问”,开创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全新纪元。这一成功的实践与探索中的许多经验都能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指导,作为高校办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大学教师也能从这段历史中学到学术生活的本质状态。而维护学术生活的本来面貌,包括提升对学术职业的忠诚度、加强学术事务自治、强化学术生活中的责任意识以及增强学术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既是大学教师学术生活改进的方向,也是有效的具体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保星.大学教师的职业忠诚:专业化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8(1):15.
[2] 浙江重奖为本科生上课教授 奖励最高100万元[EB/OL].http://edu.people.com.cn/n/2013/0911/c1053-22878994.html, 2013-09-11.
[3] (德)马克斯Y屛げ?学术与政治[M].北京:生活Y尪潦閫Y屝轮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