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统编教材中“提取信息”语文要素的落实

2018-07-31 06:40浙江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教研室315000特级教师张敏华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19期
关键词:寒号鸟海螺露西

浙江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教研室(315000) 特级教师 张敏华

统编教材从低年级开始就着力培养学生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将之作为重要的语文要素落实在阅读教材中。这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重大变化,其目的旨在为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时,我们教师该如何将教材编写的理念落实到教学中,真正地用好教材,让学生受益呢?

一、内容编排分析

“国际阅读能力发展研究”(以下简称 PILRS)认为,所谓阅读能力,就是学生能理解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能从各类文章中建构意义,能通过阅读学习,参与社会活动,享受阅读乐趣。PILRS将阅读理解分为四个层次(右图)。

统编教材在编排上结合了PILRS第一层级(获取信息)和第二层级(直接推断)的要求,并根据年级的提升而设计阶梯式的目标要求。

(一)找出明显信息

一年级上册教材就提出“找出课文中明显信息”的要求。如,《青蛙写诗》一课的要求:“说一说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项链》一课的要求:“说一说:大海的项链是什么。”《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提出问题:“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他们画了什么?”《乌鸦喝水》一课提出问题:“说一说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着水的。”……这些要求根据一年级学生刚刚进入阅读阶段的特点设计,难度不大,学生认真阅读就可以找出相应的信息。

(二)做出简单推断

一年级下册,继续开展“读懂课文,学习提取明显信息”的学习,同时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课文信息做出简单推断。”如,《树和喜鹊》课后的思考题:“想一想树和喜鹊后来为什么很快乐。”回答这一问题,学生要根据“树”和“喜鹊”前后生活环境的变化来推断出快乐的原因。《动物王国开大会》课后的“读一读,说一说”中安排了一则校园通知,目的是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一分钟》课后的思考题“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提供下面的内容。

◇要是早一分钟,就能赶上绿灯了。

◇要是能赶上绿灯,就_________。

◇要是能及时通过路口,就________。

◇要是能赶上公共汽车,就不会迟到了。

分析这一思考题,我们就会发现前一个分句是后一个分句的条件,前后句子具有非常强的逻辑关系,意在引导学生根据前后的关系进行推理。

这些练习的安排,都是意在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整合。

(三)综合信息谈感受

二年级上册和下册在“提取有用信息,作简要推断”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课文的信息,简单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曹冲称象》课后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提到的两种称象的方法,说说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画出两种称象的办法”是找出明显信息,而“说说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则需要学生将两种办法进行比较、整合,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合理的推断,阐述自己的观点。《一封信》中露西写的后一封信,蕴藏在露西和妈妈的对话之中,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说一说:“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什么?”这就需要学生先从露西和妈妈的对话中提取出第二封信的内容,然后将两封信进行对比,并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交流。《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的课后也都安排了类似的练习。这些练习,从知识到理解,从分析到综合、评价,与PILRS提出的阅读理解的四个层次的要求相吻合。教学时,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并非只是课文后面有练习安排的才进行教学,而是在平时其他课文的阅读教学中也要根据课文内容,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提取信息、综合信息的训练。

二、教学落实策略

(一)整体把握,注意关联

阅读文本的信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提取文中有效的信息,考量的是学生整体把握课文,联系上下文阅读的能力。如果只关注只言片语,就可能断章取义,阅读中获取的信息就会错误或不全面。如,一年级上册《项链》课后练习:“说一说:大海的项链是什么?”很多学生会认为是“海螺和贝壳”。他们这样回答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印象来进行思考。人们一般是将海螺和贝壳串成项链的,因而就顺理成章地将“海螺和贝壳”说成是大海的项链。二是阅读时学生没有整体把握课文。请看课文原文。

大海,蓝蓝的,又宽又远。沙滩,黄黄的,又长又软。雪白雪白的浪花,哗哗地笑着,涌向沙滩,悄悄撒下小小的海螺和贝壳。

小娃娃嘻嘻地笑着,迎上去,捡起小小的海螺和贝壳,穿成彩色的项链,挂在胸前。快活的脚印落在沙滩上,穿成金色的项链,挂在大海胸前。

回答时,学生只看到“捡起小小的海螺和贝壳,穿成彩色的项链,挂在胸前”,既没有关注到句子的前面“小娃娃”才是“串项链”“挂项链”的主人,也没有关注句子的后面一句话“快活的脚印落在沙滩上,穿成金色的项链,挂在大海胸前”。只有完整地阅读,观照前后,才能获得准确的信息——“海螺和贝壳”是小娃娃的项链;“快活的脚印”是大海的项链。一年级下册《寒号鸟》的第一段写道:“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崖上有一道缝,寒号鸟就把这道缝当作自己的窝。”阅读时,学生容易误以为“一堵石崖”是寒号鸟的家,其原因也是没有前后联系来读句子而造成阅读信息获取的错误。根据学生这一阅读的难点,我的徒弟吴素文老师教学《寒号鸟》时,请学生读读故事的开头,想想寒号鸟和喜鹊的家分别住在哪儿,并完成导读练习单:

在之后的反馈中,发现关于“寒号鸟的家”大多数学生会选择“一道缝”,但也有少数学生会选择“一堵石崖”。出现了分歧,吴老师请学生再次认真读读第一自然段,想想寒号鸟的家到底在哪里。在第二次读后反馈时,全班学生就一致认为寒号鸟的家应该是“一道缝”。学生根据文中的信息阐述了自己选择的理由。接着,吴老师让学生用朗读清楚地介绍寒号鸟的家,读好完整的句子:“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崖上有一道缝,寒号鸟就把这道缝当作自己的窝。”

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有意先设置“陷阱”,让学生试错;然后再次阅读,引导学生发现错误、纠正错误。这样,有效地培养学生整体把握内容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思辨的能力。

(二)圈找信息,整合发现

有些信息并没有直接呈现,而是如同珍珠一般洒落在文中的字里行间。只有经过仔细阅读并整理,才能获取完整的信息。如,二年级上册的《一封信》写了女孩露西给爸爸写了两封信,第一封信的内容流露出不开心,第二封信在妈妈的帮助下表现出快乐的心情。露西给爸爸写的第二封信比较特殊,是露西和妈妈你一言我一语组成的。在教学时,可先要求学生圈出相关信息,画出给爸爸写的第二封信;然后完整地读读这封信,并与第一封信相比较,发现有什么不同;最后交流“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什么”。最后的交流环节,正是课后习题的要求。又如,一年级下册的《动物王国开大会》,4次通知各有不同,一次比一次信息完整。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圈画出狗熊4次通知的内容,并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从中提取每次通知的主要信息,从而发现因为第四次通知完整地表达了通知的时间、地点,才让动物们听明白,准时参加了大会。又如,二年级下册的《沙滩上的童话》中的课文片段:

……不知道谁说了一句:“这个城堡里住着一个凶狠的魔王。”

有人接着补充:“他抢去了美丽的公主!”

第三个小伙伴说:“你们快听,公主在城堡里哭呢!”

就这样,我们编织着童话。

教学时,教师请学生把文中小伙伴们的对话画出来。这样,就构成了如下语句:

这个城堡里住着一个凶狠的魔王。他抢去了美丽的公主!你们快听,公主在城堡里哭呢!

教师让学生读一读,问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就发现这些语言连起来就是一个小童话,从而也理解了“就这样,我们编织着童话”这句话。

遇到教材中相类似的文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圈画零星的信息,加以整合。这样,就如同将散落的珍珠穿成一条美丽的项链,帮助学生建立信息完整性的意识。

(三)设计补白,合理推断

从一年级下册开始,要求学生能“根据课文信息进行简单的推断”。这一能力训练点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有意进行渗透。特别是叙事性强的故事类型课文,教师要有意识设计悬念和空白点,引导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推理,想象推断故事的后续情节。如,《动物王国开大会》一文,第一次通知之后,在狐狸提醒下,狗熊补充了开会的时间是“明天”;发布第二次通知之后,在大灰狼提醒下,狗熊补充了开会的具体时间是“明天上午八点钟”;第三次通知之后,在梅花鹿提醒下,狗熊补充了开会的地址。教学时,可以事先不让学生看到故事的结局,让他们根据前3次通知,推断狗熊第四次通知的内容。教学《小猴子下山》时,可以让学生整合小猴子三次找采食物的信息,发现表达上的规律——先讲“小猴子看到什么”再讲“做了什么”;再根据这些信息,推理小猴子继续往回走会看到什么,它是怎么做的,续编故事的片段。根据故事前面情节来进行合理推断,展开想象续编或补充空白,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形成阅读能力。

“提取明显信息”“对信息进行合理推断”,涉及的不仅是阅读能力的训练,而且也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统编教材为教学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师要理解到位,并落实在教学实践中,这样才能使教材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猜你喜欢
寒号鸟海螺露西
寒号鸟
有苦难言
《寒号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海螺
海螺
被误会的寒号鸟
自发的绘画——露西·史蒂文斯
数学中的“小海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