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副主任医师 黄安华
在体检报告上经常会出现“胆囊息肉样病变”这样的敏感词汇,一些患者看到报告,就自然而然和癌变联系起来。当然胆囊部位的息肉有一定的癌变几率,且某些胆囊息肉位置性质特殊,一旦癌变,预后很差。所以,现在一些患者甚至医生也对此息肉谈之色变,给出“宁可错杀一千,也不可漏过一个”这样的结论。
什么样的胆囊息肉要手术呢?胆囊息肉是不是一定要全部切除胆囊呢?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要了解胆囊息肉的临床分类与治疗对策。一般公认的临床分类如下:
第一类:假性息肉,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胆固醇性息肉(占绝大多数)。临床上报道癌变几率极少。它外观呈桑葚状,极易脱落,多在1厘米以内,以多发为主,位于胆囊体部。大多数胆固醇性息肉病人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胆囊功能良好,故可以每3~6月定期B超复查,观察其大小变化。
第二类:真性息肉,又称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占比1/4不到。主要是指胆囊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其中腺瘤是公认的癌前病变,腺肌增生症也有潜在癌变危险。
第三类:息肉型早期胆囊癌。很难鉴别,主要靠B超及增强CT。癌性息肉的主要B超特征为:大于1厘米,单发,多位于胆囊颈部,多伴有胆囊结石,病变回声强度以中低回声为主。
可见,胆囊息肉需要专科医生给予专业建议,这一关很重要。
在微创保胆手术没有成熟之前,给予的建议一般是:假性息肉是不会癌变的,可以观察;而真性息肉有癌变的可能性,建议将胆囊切除,以减少胆囊癌的发生。这样做的结果是,绝大多数的胆囊被冤枉切除。
随着微创保胆技术越来越成熟,公众对此项技术接受度越来越高,因此提前对胆囊息肉的性质做一个判断,既不会因疏于观察等到胆囊癌变再去处理变得意义不大,又不会由于害怕胆囊息肉癌变而把众多不会癌变的胆固醇性息肉的胆囊当成替死鬼一切了之。
因此,保胆取息肉这项技术的真正意义在于,我们多了一个诊断工具,同时兼具治疗作用,一举两得。如果在保胆过程中判断为高危息肉,我们做一个快速冰冻,很快了解性质,有早期癌倾向的,可以在不增加任何创伤和经济负担的前提下很方便的转换成切胆,这样极大的拯救了一批冤屈胆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