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宗 方建啟 邓正明 苏丽芳 周梦林 赖梦婷 蔡树河*
(1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骨伤康复科,福建 福州 350003;2 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0)
艾灸治疗是中医治疗疾病中一种具有特色的有效治疗手段。但是传统的手工操作浪费人力而且不易掌握火候,影响疗效。艾灸过程产生的烟尘不仅影响患者及医师的身体健康,更是危害环境的一大因素。因此,近年来不断有专家进行灸疗仪的研发。目前,国内外研发的灸疗仪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仿传统艾灸的物理治疗仪。这种灸疗仪模拟艾灸的热刺激,采用热量传递至穴位部位的方式,如电热温灸仪、远红外线灸疗器、仿艾电子补泻治疗仪等。相关文献资料表明艾灸疗法至少有热力、药力、红外等几个方面的疗效机理。这类灸疗仪仅模仿了传统艾灸的某些物理治疗功效,与传统艾灸治疗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另一类是艾灸操作的人工替代设备,这类设备取代了传统的人工操作,将使用灸盒或支架替代人工,虽然保留了传统艾灸的特色和功效,但是不能解决艾灸过程的烟尘,并且不易掌控火候,容易灼伤。为了完善艾灸的治疗操作,改善传统艾灸方式的缺陷,故而研制出新型灸疗仪,以便于艾灸疗法的操作与推广。
艾灸疗法是将艾柱或艾条点燃后靠近人体,通过艾条燃烧过程温热刺激及挥发性药物的药力刺激人体穴位,激发经气的运行,协调脏腑功能,以达预防疾病与治疗疾病的目的。根据目前的研究,艾灸的作用机理至少包括:热效应、辐射光谱效应及挥发性药物的药力效应。其中,热效应主要通过灸疗过程中的温热刺激来产生。目前大部分的艾灸治疗还是依靠人工操作,没有规范的标准,随意性较大,影响疗效。因此,艾灸疗法温度调节是影响其疗效的最关键技术,温度太高,容易损耗人体真气,并且出现皮肤烫伤,温度不够,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传统中医将温度调节称之为“火候”,并作为一门秘传技术口口相授。
现代不少专家也开始对艾灸时中医的“火候”进行研究。董新民等[1]通过一系列实验推测,灸法治疗效果的产生与皮肤温觉感受器有密切关联,灸法疗法治疗作用的本质是:影响人体穴位温度的效应。艾灸的疗效主要取决于其产生的温热效应。但在施行艾灸治疗时,如果艾条距离穴位过远,则会造成皮肤的温热感觉较弱,治疗效果不理想,艾条过近则容易出现皮肤烫伤意外,得不偿失。在临床施灸中确切出现过皮肤烧伤的报道。
路玫等[2]通过临床实验发现,在对受试者进行艾灸疗法治疗时,当将艾条悬于足三里穴上3 cm时,受试者的疼痛阈值为 (40.74±2.93)℃,由此可以推断出该温度对于防止烧伤、烫伤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并且考虑能否将此温度设置为温针灸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温度范围。Greenhalgh[3]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当人体的皮肤接触44℃热源长达8 h或以上时,就很容易造成轻度的皮肤烫伤,出现皮肤发红、起水泡、疼痛等现象。原世麟[4]指出,造成皮肤损伤并不需要极高的温度,比人体的正常体温高出7~8℃就可以造成损伤,并且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皮肤所受的损伤则会逐步加重。Hemdon[5]认为,当皮肤表面温度达到或超过44℃时,累积的热量伤害便会超过细胞自身的修复能力范围,当热量持续足够长的时间时,就会造成细胞不可逆性损伤,导致组织发生坏死。Moritz[6]通过研究发现,当与温度为49℃的热源持续接触3 min时只出现局部红斑症状而无明显的表皮损伤,而同样的温度接触9 min后,则可能致使皮肤出现明显的坏死。许培昌等[7]做了大量实验证明,当燃烧的艾炷距离皮肤约3~4 cm时,其温度既能产生足够的温热刺激感,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烧灼痛,并且在此温度范围内,皮肤温度的升高也是处于细胞修复能力范围内的。综上,艾灸距离皮肤3~4 cm时,皮肤温度大致为42℃,既能对灸点产生温热刺激,达到温通经络,调整脏腑机能的功效,又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烫伤,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所以,可考虑将艾灸中艾炷与皮肤的安全距离设置为3~4 cm,而艾灸的一般安全温度则为42℃。
PM2.5,也称为可入肺颗粒,意指环境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5 μm的颗粒物,因直径小,质量轻,故可长时间漂浮于空气中。PM2.5值越高,则说明大气污染的程度越重。根据PM2.5监测网的空气质量新指标,24 h平均值标准值分布如下(单位μg/m3):优0~35;良 35~74;轻度污染 75~115;中度污染 115~150;重度污染150~250;严重污染 250及以上。虽然PM2.5只占据大气成分中很少的一部分,并且与空气中其余的颗粒物做比较,其颗粒直径更小,但是停留大气的时间长,活性很强,极其容易吸附有毒、有害物质,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PM2.5不利于人体健康且更能影响空气环境质量。从2012年2月开始,根据国务院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从而增加了细颗粒物监测指标。比如,北京城六区监测所得的PM2.5年均上限达60 μg,未达到国家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13年9月2日北京城六区发布清洁空气《重点任务分解》,计划年均PM2.5浓度降三成。《中国气候公报》在2014年1月14日正式公布,2013年的雾霾天创52年来最多天数记录。卫星遥感监测结果提示,在2014年2月23日这一天当中,我国中东部地区约有98万平方公里受空气污染影响,其中约有80万平方公里空气污染程度较为严重。2015年8月5日,中国科学家发现PM2.5中煤烟聚集物最具毒性。而我们前期多次的检测也发现,进行艾灸治疗时,治疗室内PM2.5 24 h浓度均在300 μg/m3以上。
(1)外观及结构:艾灸治疗仪由头罩和支架两部分组成。头罩(如图1)包括:喇叭型罩体、上壳体、套筒、电机升降装置、非接触红外测温传感器、除烟装置、电子控制装置、隔网、艾条、夹具等;支架部分则采用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结构(如图2),主要包括:底座、支架、电源、电线等组成。
图1 艾灸仪治疗头部示意图
图2 特定电磁波治疗仪
(2)电路图:电路主要由电源、电机、显示、主控组成(如图3)。
图3 艾灸仪电路图
(3) 技术参数:电线:电源线金属芯面积 (1平方毫米);长度:1.5 m;材质:铜铁混合;治疗仪功率:<50 W;电压:220 VAC;电流:<500 mA;电机功率:<30 W;电机散热:自然散热;温度调节范围:30~80℃;外壳材质:不锈钢;电源插头有无接地线:有;治疗头与皮肤(照射部位)距离:1.5~2 cm;消烟部件:功率<7 W;电压13~15 KV;电流<100 mA;控制中心:单片机 (STC15F2K08S2 8位)为核心;电机:42型步进电机,旋转一圈行程8 mm,400个控制脉冲,功率<30 W;温控:红外线型温度传感器,精度达到0.01度,反应时间在100 ms及以内;消烟:采集负离子高压发生器,输出电压在13 KV左右,电流≤100 MA,功率≤7 W;显示:采用128×32液晶屏 (LCD);该装置正常工作条件:环境温度:5~40℃;相对湿度:≤80%;大气压力:700~1060 hPa。
性能测试包括滤烟效果测试、温控测试几部分:(1)滤烟效果测试:采用手持式PM 2.5检测仪分别检测使用灸疗仪与常规燃烧艾条10 min、20 min、30 min后,治疗室内空气燃烧所产生的PM 2.5浓度的不同。(2)温控效果测试:应用AR350红外线测温仪检测使用艾灸治疗仪时,正下方皮肤的温度,并与设定温度进行对比。方法:将艾条治疗仪电源打开,开始工作,将AR350红外线测温仪对准艾条燃烧部正前方1.5 cm处皮肤,观察温度计数值,和灸疗仪所设定的治疗温度进行比较。
(1)滤烟效果测试,结果见表1。
表1 滤烟测试结果(μg/m3)
测试结果数据显示灸疗仪烟尘清除率可达85.43%,适用于室内环境使用,可以大大减低艾灸过程的烟尘污染。
(2)温控测试,结果见表2。
表2 温控测试结果 (℃)
测试结果显示,设定温度与测得实际温度平均误差值为0.12℃。
灸疗仪在外观及结果设计上,既结合了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的优势,又创新性地改进了人工手持艾灸的缺陷,降低了人工成本,且治疗靶向稳定,治疗效果好;除烟方面采用手持式PM 2.5检测仪测得结果显示,滤烟效果好,烟尘处理效率高,除尘滤达90%以上,能够有效地减少艾灸治疗所产生的烟尘;结合温度测试仪测得结果,实际治疗温度离设定温度差距范围控制在0.1℃内的概率达95%左右。温度较好地控制在所需温度范围,很好地掌握了“火候”,在治疗方面极大的提高了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