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陕北现代农业产业对策研究

2018-07-31 02:19颜毓洁宋文雅
关键词:陕北现代农业一带一路

颜毓洁,宋文雅

(陕西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发布,奠定了 “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基准。陕西以农业“引进来,走出去”为发力点,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迄今为止,在杨凌示范区内重点建设的国际合作项目正顺利推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先后与丝路沿线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3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1]。2018年陕西发布一号文件:《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将陕西打造为“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引领区。“一带一路”战略主张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互利互信的利益共同体,这为陕北农业链结国际贸易物流大通道开创了新格局,为陕北地区现代农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陕北总土地面积92 521.4平方公里,总人口563.48万,其中农业人口占比69.58%,区域农业发展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础,现代农业对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利用“一带一路”战略优势实现陕北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重构,以相同的科技需求推动国际合作突破农业产业链“低端锁定”,是陕北新时代现代农业发展的大方向。

一、相关文献综述

发展现代农业对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培养现代农业人才、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体制机制等,都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国内外学者对现代农业的研究成果很丰富,对其主要观点梳理如下:

(一)现代农业发展内涵

上世纪9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现代农业是动态历史的概念,是农业发展史上的崭新阶段。国内学者曹利群[2]最早指出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以现代生产资料为条件,以现代科学管理方法为基石产生的社会化农业。吴向伟[3]指出农业现代化转变方式是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或从外延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转变。范碧霞等[4]认为提高农业要素配置效率是实现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上述文献揭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广泛应用现代科技,农业生产由凭借经验自觉转变为依靠科学,重构农业要素配置,使农业生产走上了区域化、专业化的道路,使农业成为商品化、社会化的农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中,孙迪亮[5]重点归纳了邓小平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制度依托、物质基础、战略重点、基本动力、外在保障等理论贡献。白文周等[6]提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特点,是以农业增产增收,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武装现代农业科技,扎实家庭承包经营,农工贸紧密衔接、产供销融为一体,多业态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姜长云[7]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提出现代农业要“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

(二)现代农业发展特点

梳理相关文献,现代农业主要包括四个主要特点:综合生产率持续提升、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农业高度商业化专业化以及农民知识水平现代化。许广月[8]认为现代农业(低碳农业)要持续提升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市场竞争力不断攀升,并指出这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标志。漆向东[9]提出现代农业意味着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区域生态的良性循环。黄迈等[10]提出现代农业要完备的市场体系和高度市场化,实现农业优质化,集约化,产供销多元化一体化以及农业规模化与区域化,实现公共成本和外部成本的降低,农业产出率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柯福艳等[11]认为农业是与人息息相关的产业,农民素质的提高可以直接作用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农业成为一个良好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一带一路”战略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战略的理念、内容和影响等,而对特定区域的特定产业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来发展的研究还较少。因此,本研究基于陕北农业自身属性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陕北现代农业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和农业保障措施,以期为陕北农业把握“一带一路”战略契机从而得到国际化发展提供建议。

二、陕北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意义

(一)生态农业发展不利

生态农业是指协调经济与环境发展,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的生态学原理,提供优质供给与有效供给;运用生物系统农业科技工程,以供给侧配置科学农、林、牧、副、渔业,发展农业4.0的生产体系[12]。陕北地区,传统上是指乔山以北,长城以南,子午岭以东,黄河以西的黄土高原中北部地区,地形极为破碎,气温低、降水少,属于典型的半干旱地区,又是一个农牧业交错地带,气候因素和人文因素造成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加之陕北地区生态屏障脆弱,农民生态意识不足生态道德观未全面树立,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当地生态环境雪上加霜。现代农业作为农业发展史上的高级阶段,机械化操作,科技化生产,知识化运营有助于逐步改善粗放的农业发展模式,推动生态农业发展良性循环。

(二)科技农业发展独具优势

科技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它是传统耕作方式的升级,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陕北地区土地类型多样,土壤质地良好,土地潜力易开发,以科技农业支撑梯次实现农业现代化优势凸显。

1.土地资源得天独厚,农产品优良。陕北地区属黄土高原的主体,地势起伏、黄土松软,黄土层易聚集雨水,发育了农作物优良品质。由于水热资源不足,若水资源得以调节,可以进一步提升陕北农业发展潜力。

2.传统耕作技术娴熟,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已形成。陕北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人们掌握了许多成熟的实践经验。改革开放以后,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已基本形成,政府培养了一批有经验又懂技术的农业科技员,并加大了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和农民农业素质的培养,完善与推广成套复合耕作技术,推动了农业科技网络的形成。

3.“一带一路”战略带动区域农业科技合作。“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为陕北农业链结国际贸易物流大通道开创了新格局,而且推动陕北与东中亚地区农业优势互补,实现生物工程和灌溉技术为主的农业科技合作,形成中方投资多方融资的农业金融合作,纵贯农业生产链全面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区域层面实现陕西地区科技农业对接合作。

(三)绿色农业发展具有基础和条件

绿色农业是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生产装备以及前沿的管理理念武装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实现生态、生产、经营的有机统一与协调发展[13]。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陕北地区绿色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陕北靖边县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农业设施不断翻新,市场化农业趋于成熟,使靖边的农业发展呈现出品牌化、规模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成为陕北地区的农业基地之一。在陕北杨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冬小麦5号在“一带一路”政策引领下出口东中亚地区,使哈萨克斯坦亩产比较增产82.28%,实现陕北绿色农业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陕北地区发展现代农业优势分析

(一)自然资源优势突出,生态农业发展前景看好

1.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水土资源较丰富。陕北地区气候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陕北光热资源丰富,水热资源贫乏,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潜力巨大。雨水匮乏,无霜期短是制约陕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首要因素,但这一点通过技术手段可以解决。比如:覆盖地膜增加地表积温,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弥补水资源不足。另外,陕北地区可利用地表水资源量2.41亿m3,且有降水入渗率达80%以上的大片沙地作贮水库,流量较稳定,河渠较宽广,易引提灌溉。地下水可利用量为4.58亿m3,埋藏浅,水质好,尤其7、8、9 月雨季,极利于农作物和牧草的生长。

表1 陕北地区气候基本情况(2016)

数据来源:根据陕西省统计局《2017年陕西统计年鉴》整理而成。

2.土质疏松,含钾丰富,干燥少病。除长城沿线有部分风沙土外,绝大部分为黄绵土,土壤容重1.16~1.27g/cm2,孔隙度52%~56%,土层深厚疏松易耕,保水保肥能力较强,土壤有机质多在0.2%~0.8%之间,普遍缺氮,严重缺磷,氮、磷比例失调,但富含马铃薯、油葵等作物生长发育偏嗜的钾素,一般有效钾120~210 mg/kg,在栽培过程中,只要适当补充氮磷肥料,就可获得比较满意的产量。

3.通风透光,排灌方便,隔离条件好。玉米、高粱、水稻、油菜、油葵等作物的杂交种代表着当今世界这些作物的最先进技术。但大力推广这些先进技术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种子基地的建立。大川平原如通风、灌溉、隔离等诸多不便,而榆林沟沟岔岔,大小河流,沟川台地,正是为建立种子基地创造了极有利条件。多年来,不论是玉米,还是油葵、高粱等作物制种产量和质量均在全省全国领先。另外,由于干燥低温,即是一般仓储条件,种子寿命也要比其它地区长。现在国家己把榆林市确定为全国的重要种子基地,可望榆林市将为全省全国种子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二)科技支撑优势明显,科技农业发展有潜在优势

1.“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国际农业科技创新合作。首先,农业科技创新合作领域拓展。陕北地区在节水灌溉工程,装备设施农业,良种推广示范等领域加深国际农业科技创新合作,引进旱作农业增产增效技术,深入中东亚地区种质资源改良、生物技术研究、人才联合培养等领域的合作,开通良种绿色通道。其次,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合作平台。陕北地区加强与国际区域粮农组织联合,建设高效合作平台机制;邀请国内外农学科研机构,创立科技成果数据库和覆盖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科技推广信息平台。

2.农机现代化道路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实施以来,陕北农业机械化道路在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体系建设以及投融资机制健全方面扎实推进,农机管理梯次并入政府法制化监管轨道,多元化投入机制,农业机械化经营、多层次服务体制改革成就凸显,逐步建成结构适宜、布局合理、高效运转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体系。陕北地区现代化农业发展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陕北地区农机现代化情况

数据来源:陕西省统计局《2017年陕西统计年鉴》、《2011年陕西统计年鉴》整理而成。

(三)产业区域优势明显,农牧产业发展相得益彰

1.调整粮食区域布局和作物结构,孕育着巨大的增产潜力。

2016年陕北粮食总产量为238.09 万吨,其中长城沿线风沙区粮是陕西省粮食增长最快的地区,呈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势;丘陵沟壑区粮食总产比2010年增长5.6%,占陕北比重由13.4%提高到18.97%,仍具有一定的增长潜力;2016年陕北玉米总产达128.13万吨,占粮食总产的54%,陕北南5县粮食总产比2010年增长4.8%,占陕北比重下降,但在陕北粮食生产中仍具有一定的作用。从玉米生产来看,其中长城沿线风沙区、丘陵沟壑区的玉米产量相也比2010年也有较大的增长。与此同时,地膜大豆也有望增产。

2.农牧产业体系加速推进,以市场为导向培育特色产业。

陕北2016年大牲畜年末存栏数达44.22万头,占全省的27%,比2010年减少12.01万头。陕北生猪存栏160.278万头,比2010年164.93万头减少4.652万头,占全省比重由2010年的18.65%增长到19%。2016年羊子存栏729.78万只,比2010年625.21万增长1.17倍。2016年陕北地区肉、奶、蛋产量分别达到25.97万吨、8.04万吨和9.15万吨,比2010年的17.53万吨、3.26万吨和3.97万吨有较快增长,占全省的比重也随之上升。陕西畜牧产业的增长,已经上升为农业最高增长点,农牧互通互融的新型产业模式已经形成。

3.畜牧业的发展,为粮食的转化增值提供了保证,初步形成种养同步发展的良性循环。

榆林以靖边、定边和榆阳三县为畜牧业发展重点,大规模发展种羊饲养。截止到2016年,羊饲养规模约达2000万头,农牧民和企业形成良性利益循环模式,农机产业化已走在畜牧、水果、粮油、药材等主导产业的边缘,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形成了粮食、果蔬、畜产品和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加工4大类龙头企业群,集群式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加突出。目前,陕西共拥有2458个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246个各类农业产业化专业市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643个,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四)“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西安作为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交通枢纽中心、西部大开发桥头堡位置以及联通中国与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悠久的历史桥梁,同时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重要的核心城市之一,必将成为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西安港务区的应运而生为陕北农产品的出口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提高了物流供应链效率。“长安号”开通,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干线,陕北农产品出口伴随中亚物流贸易;西安至华沙中欧班列的开通,衔接了陕西国际贸易物流,为陕北农业链结国际贸易物流大通道开创了新格局。在积极构建“陆路港+陆空联运的国际物流”新模式下,西安至国际多国的“陆空联运”跨境电商货运直飞航线正式开行,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陕北农产品可以实现网上下单,新鲜运输,“陆空联运”国际走廊使农产品“从陕北农场到国外餐桌”。2016年上半年,农产品出口17.6亿元,同比增长32.5%;2017年农产品出口42.3亿元,同比增长18.6%,其中苹果汁出口20.7亿元,同比增长54.1%。 “一带一路”经济战略为陕北农产品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进出口显现了较强的国际服务竞争力(图1)。

图1 陕西省部分农产品进出口比较优势指数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整理而成。

(五)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陕北现代农业发展

1、电信产业带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代农业很大程度是指特色农业,要求农产品具有很强的商品性,特色农业市场配套的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其重点在于,一要加强农业市场建设,疏导交通,完善市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二要强化信息服务功能,推进信息服务,使现代信息服务工程覆盖每一个农户。陕北地区早期市场服务体系与信息网络建设起步晚,生产经营者难以把握市场需求,农户难以及时调整生产,造成优质产品积压变质,囤积的产品农户或自我消化或浪费。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实施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梯次推进,陕北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现农业信息进村、信息科技落户。如表3所示,随着“一带一路”政策逐步显效,陕北地区农村信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

表3 陕北地区信息服务基本情况

数据来源:陕西省统计局《2017年陕西统计年鉴》、《2011年陕西统计年鉴》整理而成。

2.交通公路设施不断完善。陕北地区交通公路设施的不断完善为该地区区内外信息交流和农产品的输送提供了便利条件。2010年陕西全省公路里程为147 461公里,陕北地区为40 819公里(占全省28%),榆林市公路里程22 372公里居全省各市(区)之首,榆商线、榆康线、定汉线等南北纵向线以及吴定线、延吴线等东西横向线也在规划中,这将通畅陕北与关中和陕南地区以及周边各省市农产品交流,保障陕北农业现代化发展。

(六)特色产业建设优势明显

1.玉米产业。2016年陕北榆林市节水灌溉面积44.44 千hm2,占该市水有效实灌面积(177.79 千hm2)的38%,且又是玉米栽培的优生区,玉米的增产潜力巨大。加之榆林市农业局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玉米宽行密植技术示范”,在荒漠化地区玉米单产达5008 kg/hm2。在“一带一路”战略引导下,榆林市对外制种份额扩大,融入中国-阿拉伯国家农业合作平台。

2.设施蔬菜产业。陕北地区由于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水热资源不足的特点,有利于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大漠农业有限公司是陕北特色农业—设施蔬菜产业的标杆企业,该公司引进开发滴灌、渗灌现代工程技术,采用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使蔬菜瓜果色泽亮丽,营养丰富。2009年该公司与北京“中国一以色列”农场签订蔬菜直销北京市场的协议,生产的无公害反季蔬菜供销北京和各大使馆。根据陕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可以将沙漠化治理与提升经济效益相结合,改造传统的生产条件,培育适宜特色产业。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陕北设施蔬菜产业将进一步融入国际合作平台,推广丝绸之路沿线国家。

3.羊产业。陕北地区作为农牧交错地带,畜牧业的发展历史悠久。2016年羊子存栏729.78万只,占全省比重60%。退耕还草(林)、封沙禁牧、舍饲养殖政策实施,陕北地区将草场建设推进草场种植阶段;把荒漠化治理与畜牧业产业调整有机结合,对接 “一带一路”政策引进萨福克种羊、小尾寒羊、白绒山羊等不啃食草根,耐寒耐养的优良品种;培育苦麦菜,饲料玉米等优良牧草。羊产业的现代化进程,使陕北地区草地沙漠化治理后续主导产业形成。

4.小杂粮产业。陕北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较为严酷,耐旱、耐瘩的杂粮、杂豆与薯类面积较大。陕北地区因地制宜,大力推广荞麦、谷子、糜子、绿豆等小杂粮产品的种植。陕北地区发展名、优、特小杂粮品种,不仅发挥了荒漠化土地资源优势,而且极大提到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在发挥“一带一路”涓滴效应的基础上,打造特色生态农业加工输出基地。

(七)林木覆盖率不断提高,发展生态农业条件日趋成熟

近年来,在 “一带一路”政策引导下,陕北林业产业发展势头更加强劲。陕北地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林业产业关联度高,且沿线国家林业资源丰富,因而经贸合作潜力巨大。迄今为止,我国已在俄罗斯、缅甸、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设立境外林业企业,通过林业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输出我国劳动力密集型林业产业或资本密集型林业产业的劳动力密集区段,有助于国内木材加工、林业机械制造等优质产能向外转移,推动我国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沿线国家林业产业发展[14]。

四、 “一带一路”战略中陕北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对策分析

(一)不断提升以山地苹果为主的陕北果业品牌

陕北地区地处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过渡带,海拔高度在800~1200米之间,自然环境非常适宜苹果生长,被农业专家公认为世界苹果优生区之一。目前,陕西苹果种植面积800多万亩,产量近1000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并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出口东中亚地区,因此不断提升陕北地区果业品牌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发展生态经济循环模式,树立“从果园到餐桌”理念。果品输出、中间产品转换和废弃物处理相互衔接,构造出完整闭合的生态集群果业网络;从生产线到销售链使网络内部资源得到最大化配置,以“从果园到餐桌”经营模式服务消费者。

2.完善相关产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作用。如扶持农药、化肥、农膜、农机具等相关支撑产业的发展,鼓励果业龙头企业进入农资配套流通领域,提高陕北果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以市场机制兼并重组,坚决打击恶性竞争与重复建设,打造各个环节节能盈利模式,构建陕西果业标准化、网络化、集团化、国际化,推动产业良性循环发展。

(二)着力打造以设施栽培为主的大漠蔬菜品牌

陕北地区大漠蔬菜产业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质量推进,融入中国-西域各国农业合作平台,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发展目标。陕北地区要依托大漠资源优势,以精益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创收和蔬菜质优为目标,以设施农业为抓手开展产供销项目建设;坚持市场导向、技术指导、政府支持、群众主导、典型示范、利益诱导、项目承载、多投入、统一规划、突出特色、板块推广、规模开发的原则;大规模种植实行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销售和产业化经营;加强基地建设,加强技术服务,建立合作组织,完善市场体系,培育龙头企业,打造沙漠特色品牌。

2.确定重点工作。首先,流转土地。优化政策环境,规模化集聚化蔬菜产业发展,合作生产;改善基础设施,开展“造地行动”和“沃土工程”,集中整治成片开发,活跃不易流转的中低产田;农民充分就业完善社保,释放人口红利,扩大耕地流转潜力。其次,要科学规划建设基地,搞活市场流通,链接产供销;建设区域特色蔬菜生产基地,搞活蔬菜批发市场,规范市场秩序,把关产品质量;坚持严格规划,合理布局,标准统一,强化认定,完善陕北蔬菜产业产供销与一体的有机生态网络。

3.落实保障措施。首先是落实资金保障。例如《榆林市大漠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要求,市财政平均每年拿出1.4亿元,连续12年专款专项安排设施基地建设、无公害工厂化育苗、品牌宣传、商标注册、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技术培训等项工作,下级单位筹措配套资金,足额资金运转。其次是落实政策保障。将蔬菜产业列入陕北地区农业及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开通绿色通道,鼓励菜农生产,推行“企业+菜农”模式,企业让利菜农,政府扶持企业。最后要落实技术保障。推广新技术、新设施、新材料,技术人员产前、产中、产后指导,培养菜农技术知识和生态素养;建立机制,建立技术突破和技术贡献的奖励机制,农村基础设施和蔬菜产业捆绑开发配套机制,以及资金等风险防范机制。

(三)努力做大做强陕北马铃薯品牌

陕北地区具备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传统优势条件,继续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使其具备品牌效应,还应积极实施“12345”工程,具体来说要做到:

1.成立一个中心。成立“陕西省马铃薯工程技术中心”。其职责是:检测认证、繁育供应、脱毒指导、新技术引进示范、以及技术咨询和培训。

2.建设两个基地。建设种薯繁育基地和商品薯生产基地。

3.推广三项技术。脱毒种薯标准化繁育技术、鲜食菜用商品薯丰产栽培技术和专用商品薯标准化栽培技术[15]。

4.健全四种体系。健全种薯繁育体系、健全优质商品薯生产体系、健全市场营销体系和健全加工转化体系。

5.实行五项优惠政策。实行科研开发优惠政策、实行种薯生产经营优惠政策、实行基地建设农机补贴优惠政策、实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优惠政策以及实行加工企业发展优惠政策。

(四)发展壮大以白绒山羊为主的陕北羊业品牌

陕西北部白绒山羊在产绒量、绒长、纤维细度方面均处于先进水平。如何与同市场优良品种竞争,需要深入探讨。

1.发展陕北白绒山羊产业必须处理好三大关系。首先,处理好与牧民的关系。陕北白绒山羊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尊重牧民的意愿,尊重市场调节和地域生态规律,宜养什么则养什么,什么经济养什么。其次,处理好与耕地的关系。耕地与草场的矛盾是农牧交叉地带普遍存在的问题。陕北要从土地资源配置最优化出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牧民收入协调为重点,从育种和种植的比较效率出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最后,处理好与生态建设的关系。陕北白绒山羊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对草场资源进行综合治理,严格控制载畜量,建立草畜供求平衡体系。

2.发展陕北白绒山羊需要建立政策保障机制。例如建立良种补贴机制;建立鼓励养羊的长效机制;建立陕西北部白绒山羊一村一村建设的保障机制;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机制;建立养羊科技研发机制等。

(五)全面提升小杂粮产业的现代化水平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杂粮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以其高纤维和高微量元素备受消费者青睐。全面提升小杂粮产业的现代化水平,主要有以下措施。

1.积极选育,引进专用型品种。选育引进优质高效新品种,多点试验示范,解决好品种多、乱、杂和退化的问题,培育保健型、鲜食、蔬菜型与药用型的专用型品种。

2.改变种植习惯,推广实用技术。梯田坝地种植小杂粮,重视养分平衡、注意补钾;推广高效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从播种、管理、到收获采用抗旱栽培、集雨微灌、生物农药、平衡施肥等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试验适合当地小杂粮与其他作物的间作套种技术、小杂粮无公害安全生产技术及脱毒技术,并且逐步实施杂粮标准化生产;加大集约高效综合配套技术,实现高产、优质、节本、增效的目的。

3.培植龙头企业,深化加工。有计划地创办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引进现代加工生产线,生产符合国标准的小杂粮食品;对现有企业要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以改造;兼顾企业与农民利益,走“企业+农户”的道路。

陕西省在 “一带一路”战略中具有独特的地域位置和资源优势,为其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陕北在培育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链的同时还需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保障措施。该区要实施以城带乡,扎实基建扶持龙头企业;要标准化生产基地,由外延型向内涵型扩散;要完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搭建农业信息网。总之,陕北要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弥补农业产业链碎片化与分散化发展,融合丝绸之路沿线新兴经济体的农业资源特色,提升现代农业产业链位置与区域竞争力。

猜你喜欢
陕北现代农业一带一路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现代农业
刘文西陕北过大年
党建地图·陕北
毛泽东转战陕北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