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开发视角下的习作教学例谈

2018-07-30 02:52徐华珍商彩虹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微课程整合

徐华珍 商彩虹

【摘要】教材是个例子,但它又不仅仅是个例子。教材中的一些留白,给了教师更大的创造空间。教师要有课程开发意识,能够根据学情,依据教材,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学科整合,这将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发挥最大的作用。

【关键词】整合 微课程 习作课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5”的学习要求:选用教材提供的材料,为黑板报写一篇介绍端午节的短文。可以介绍端午节的来历,这一天为什么要赛龙舟,吃粽子;也可以专门介绍你们当地端午节的风俗。细细审题,笔者发现这次习作很特别,它不仅仅是写一篇作文那么简单,它潜在的课程资源值得我们去开发,去探究。

当笔者与学生们在课堂上聊起端午节时,学生们七嘴八舌,仅关于端午节的来历,都说了好几种,既然学生们对端午节有话说,笔者就给足时间,让学生们好好说。笔者把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分成了一个个小专题来学习,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资料、动手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与生活之间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基于教材,打开学生文化的窗口

教材是个例子,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阅读课文提供的资料,学生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了解了一些端午节的由来、流行地区和民间习俗等。关于端午节的资料,仅仅只有课文中提供的这些吗?文本的局限性却给学生的拓展阅读留足了空间。作为教师,我们要立足文本,更应该跳出文本,使文本成为一个文化的窗口,有效地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

在学生熟悉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笔者给了学生一份“资料收集单”:

收集任务1:请收集关于端午节来历的传说,并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收集任务2:收集几首关于端午节的歌谣,并思考:这些歌谣有什么共同点?

收集任务3:了解端午节的其他风俗,特别是当地有哪些风俗?

让学生立足教材,围绕端午节的某一个知识点深入探究,恰当的拓展给学生开启了一扇扇探寻传统文化的窗口。学生通过资料的查找、筛选、比较等一系列过程,学习的兴趣被激活,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提高了。

有了“资料收集单”的辅助,学生就能根据内容或需要,有目的地搜集资料,避免了资料收集的盲目性、随意性。同时,让学生根据要求对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当然,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开展“同伴交流”。教师要给学生搭建平台,创造条件,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说,尽情地展示自我,以便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通过与同伴的交流,端午节对于学生来说,不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而是一种文化的熏陶与积淀。

从收集整理资料,到与同伴交流分享资料,不仅帮助学生准确、全面地了解了端午节文化,并且提高了学生的信息表达和传递能力,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分享自己劳动成果的乐趣。

二、走进生活,发掘学生深度的体验

如果说资料收集的实践给学生的仅是感性经验的获得,那么走进生活的体验一定会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根据“收集任务3”让学生聊聊过端午当地的习俗。学生走进生活,通过父母的帮助,了解到“身边的端午节文化”是这样的:裹粽子、煮咸鸭蛋、编蛋网、戴彩线、插菖蒲、插艾草……

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端午节文化,“别样端午”微课程开启了:

第一课:“粽子——我‘吃定你了”

首先让学生跟着长辈学包一次粽子,要求把包粽子的步骤有条理地记录下来:可以用笔记录,可以拍照配解说词,也可以录制微视频,最后小组内交流包粽子的经过。其次,让学生收集资料与图片,了解粽子的形状以及不同的味道。最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一种自己最喜欢的粽子,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第二课:“我的绝活”

通过了解,学生知道在父辈们的记忆中,端午节的那天,胸前总会神气地挂着一个彩线编制的蛋网,里面乖乖躺着一个咸鸭蛋,这是多么让人羡慕的一幕呀!几根彩线,一绕一缠,两两相扣,编蛋网竞赛在学生们的欢笑声中拉开了序幕。

第三课:“鸭蛋盛装出场了”

对于成鸭蛋,现在的学生早已不把它当回事了。让成鸭蛋穿新衣的活动还是让学生们兴奋不已。你瞧,画只可爱的猫咪在偷吃,画个铁面无私的包公脸,画上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学生们拿起画笔,放飞思绪,尽情描绘着心中的向往。

第四课:“菖蒲与艾草”

对于菖蒲、艾草,学生们并不熟悉。笔者请来科学教师,与学生们一起摸一摸、闻一闻、认一认菖蒲与艾草,通过共同的学习了解这两种植物都有驱虫的功效,所以端午节时人们爱把菖蒲与艾草插在门前。驱虫的植物仅仅只有这两种吗?新问题点燃了学生们的求知欲,资料收集又开始了……

从课内到课外,学生们在学一学、赛一赛、画一画、认一认等系列活动中,不仅亲身体验了端午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习作素材,还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

三、基于课程,拓宽学生学习的领域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当我们了解了端午节,是否意味着这一习作课的结束呢?不,笔者认为,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当教师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后,为什么不让学生尽情眺望远方的风景呢?结束了“别样端午”课程后,笔者给学生又布置了新任务:

“我眼中的传统节日”任务单:

1.除了端午节,还有哪些传统节日?你最想了解哪一个传统节目?

2.根据选择的节日,成立学习研究小组,试着去了解这个节日的来历、风俗、特色等。

3.用自己的方式展示你最喜欢的一个传统节日。

从端午节走向其他的传统节日,看似这个专题学习很庞大,其实在低年级的教材中早有渗透。这一探究性学习的提出,一方面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加深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

同时,这个开放式的任务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根据共同的选题,带着明确的目的,组成学习小组,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在组内自主选择难度适宜的研究项目。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筛选、整理、交流……个个兴趣盎然。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或許会与同伴为了某个答案而争得面红耳赤,或许在与同伴的相互交流中才茅塞顿开……但正是这样一种学习经历,会使学生们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一个发现惊喜、收获成长的过程。

“习作5”的教学虽然结束了,但它却给笔者留下了一些思考:

1.注重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教师要有课程开发意识,能根据学情,依据教材,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进行拓展延伸。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表达、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从二年级的词串教学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再到三年级下册的“习作5”,都是关于传统节日的,所以学生们对于传统节日的了解有了一定的基础。而本次习作课,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专题学习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搭建好这个平台,把学生们所学的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便于学生进一步加深记忆和理解。

2.注重培养搜集信息的能力。从三年级开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有目的地搜集和综合利用信息是非常必要的。在了解端午节文化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通过网络、报刊、同伴交流、生活实践等多渠道去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尝试联系个人经验有效利用信息。

3.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落实。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去了解传统节日,为学生创设了在轻松愉悦的思考中进行探究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应用知识,学生既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也激发了探索的兴趣。学生与同伴的合作过程中,思想产生了碰撞,实现了同搜集来的各种信息的新的相遇与对话,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猜你喜欢
微课程整合
微课程理念下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改创新分析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谈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