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学科,绽放习作之花

2018-07-30 02:52徐吉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大语文整合习作

徐吉

【摘要】学生们在写作时无从下笔,教师在教学中重模仿,轻创作。教师应该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把多样化的学科和习作整合,开启作文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大门,跨学科捕捉契机,记录其他学科课堂的精彩,最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关键词】整合 写作契机 习作 大语文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促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整合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开展课程整合实施,有利于优化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加强学科课程间的联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一段话,激发了笔者的灵感,多样化的学科在习作中是否也可以整合呢?习作是表现生活的,学习是分科的,这对学生是不利的因素。如果我们打通学科界限就可以把各个学科的新鲜资源注入语文习作教学中,那就是“为有源头活水来”,笔者開始尝试开启作文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大门,进行跨学科捕捉契机,记录其他学科课堂的精彩,为习作的源头注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一、语文学科与品德学科的珠联璧合

在四年级的品德学科中有一课《谢谢你们,我的父母》,让学生感悟父母的爱:看得见的爱,看不见的爱,付出生命的大爱。在这三方面对“爱”这个抽象概念的解读中,我特别强调了看不见的爱,误解的爱。让学生去回忆父母对自己的爱,这时候,学生纷纷表述爸爸妈妈为了支撑一个家而辛勤的工作,明白了当你摔倒时,赶紧跑过来扶你起来,是爱;当你摔倒时,鼓励你自己起来,是爱;当你摔倒时,看似冷漠要你自己起来,同样是爱。这时,学生纷纷想到了那不曾看懂的爱,那视而不见的爱。回到语文习作中,有的学生写道:当我溜冰时,爸爸在一旁冷漠地看着我摔倒,我难过,伤心,甚至有一些怨恨,恨爸爸的无情,这看似的不爱,恰恰是深沉的爱。有的学生也写到了妈妈那烦人的唠叨。这时,他们不谋而合地选用“送伞”“生病照顾”“雨中送医院”这些老掉牙的题材了。作为语文习作教学,在品德学科“爱”的教育引导下,学生对于亲人的爱也变得细腻而深刻。截取学生习作片段如下:

“你回来了!”每每当我听到这个问候时,我的脑海中便会浮现出那位奶奶的身影。她总会带着绵绵的乡音与我对话,虽听不懂,但一老一少总是其乐融融。每天早晨,我都会看见在朝阳下向我笑的老奶奶。

奶奶的子女或许是很少回家吧。我总能看见她的背影穿梭在家门巷口。也是啊,要是能够偶然地发现子女突然回家,该是多么惊喜,多么愉悦!

脑海里只是模糊地刻着她的音容笑貌和一根把手已磨圆的黑木拐杖。奶奶最特别的是她白头发中掺杂的几根青丝。宽大而空荡的裤腿随着风向乱飞着……

爱,也在挖掘中变得更为深刻和感人。题材感人了,领悟深刻了,情动辞发,文章怎么会不鲜活生动呢?

二、语文学科与科学学科联袂主演

小学的科学学科当中不仅有科学知识,更需要通过一个个实验去实践,去获取知识。每一次实验的过程是精彩的,它不仅需要学生深入的思考,更需要学生进行细致的操作。而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偶然现象或者精彩的实验结果,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每一次的实验过程就是很好的习作题材。

例如,六年级上册中的《用纸造一座“桥”》,需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用一张报纸,少量的胶带建造一座“桥”。要求“桥”能跨越35厘米,“桥”的宽度要大于10厘米,能承载200克重的“车辆”。学生思考各种问题,书写方案,合作制作,介绍评价,获得检验。学生探究着,操作着。有失败,也有成功,各种滋味涌上心头。笔者就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说说这个有趣的实验制作。学生讲述的简单之处,笔者进行引导。随后,让学生互相介绍,互相补充。最后让学生动笔写下来。

“为什么不在这张纸上想想办法呢?”我突发奇想,“把纸折成扇形看看呢?”我还是想试一试,举起了手。走上讲台的过程中,我感觉到大家的目光好像都集中到了我一个人身上,可是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能不能成功。当粉笔盒放上去的一刹那,全班的气氛立刻紧张起来,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张纸上。老师提醒我:“松手啊。”我小心翼翼地松开手。“没有掉!没有掉!”全班沸腾了!粉笔盒稳稳当当地站在了“桥面”上。

三、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共绘蓝图

小学美术学科不仅有有趣的儿童画,更有大师的精妙作品。它不仅传授着绘画的技巧,更传递着一种美,培养着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果学生拥有了这种审美的能力,眼界提高了,习作的格调自然也会跟着提高。

例如,六年级上册的《秋之韵》,感受秋天的美,用秋天的植物材料来拼贴造型。美术课堂中,学生发现了秋天的美丽,动手创造了美丽的秋天。在语文课堂中,我们用言语去引导学生赞赏秋天的美丽。恰逢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关于写景的。笔者于是便让学生写一写眼中秋,心中秋。秋天的明媚,秋天的斑斓,秋雨的神韵,学生们想要留住美丽秋天的心愿一览无遗。截取学生习作片段如下:

窗外,雨,柔柔地下着,在雨中,路边的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丛绿草都变成黑白的琴键,绵绵细雨,轻轻拍打着每一种植物,也拍打着屋顶上的瓦片和窗户上的玻璃,发出叮叮咚咚的乐声,复杂又简单,像一首大交响乐,每一丝秋雨像是约好似的,一齐拍打着这宁静的世界,乐声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每压下琴键,就发出一种奇幻的音乐,带着一个音符,这种声音是用任何乐器都演奏不出来的,但稀有之物不会在人间停留太久,马上消失在朦胧的雾中……

我忍不住跑出屋外,站在雨中,用心感受秋雨,绵绵的雨丝洒在脸上,那种清凉的感觉让人倍感亲切,秋雨用它那特有的柔韧,沉着,冷静,不慌不忙,让万物在不知不觉中黯然失色,褪尽铅华。

在学习了六年级上册的《蒙娜丽莎之约》一文时,学生学习了描写画作的方法,在上完美术欣赏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艺术类的文章。我想,如果没有美术课上美术老师的专业指导欣赏画作的方法,学生就不知如何欣赏;如果没有语文课上学习写作的技巧和提供的范例的话,美术课上的欣赏也会随着时间消退。两者结合,便能产生出具有艺术性的文章,有佳作天成之感。

四、语文学科与音乐学科的琴瑟共鸣

我们都知道音乐最能打动人心,最能触发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也最能让人产生情绪上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想。在六年级上册的《月光曲》一文中,就有一段关于贝多芬即兴弹奏,盲姑娘和哥哥如痴如醉地听着并产生联想的段落。这很好地给了学生描绘艺术的方法。让学生明白了音乐会说话。但是,我们的语文课更多是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真正欣赏音乐的本领还需音乐课来支撑。六年级上册的第二课悠扬的民歌《小河淌水》就让学生去听,去理解,去想象。学生在此基础上就能把音乐和语言结合起来,听着音乐想象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记录画面,记录自己独特的感受。让我们的习作语言顿时有了高雅的栖身之处。于是,在平日的习作练习中,就有同学自己去听班得瑞的音乐,并用文字记录下属于他们的音乐之旅。截取学生习作片段如下:

《秘密花园》,是一首钢琴曲,旋律平缓幽静,刚开始犹如蝴蝶低语,接下来旋律高昂进入高潮部分,后面低音和尾音是最有特色的一部分,结尾时不是让音乐立刻消失,而是慢慢低下,停顿片刻,给人无限的遐想,最后用一种奇妙的中音消失了。

按起琴键,再次去感受仿佛进入了一个被封闭的秘密花园,树木丛生,两排一簇簇的都是小叶黄杨和珙桐,后面一片翠色欲滴的绿草,淡蓝深远的天空中飘着白莲花又似轻纱云彩,向远望去远处一座铺满白雪的雪山屹立着,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那白色架子上绕着的丝瓜,还有那水龙珠,又大又甜都是这太阳炙烤的。银杏叶随着带着几分凌人傲气的风落了下来,从远处看就像那枯叶蝶,铺满那小路,踩上去咔嚓作响,又松又软,躺在那上面比躺在家里的床上还要舒坦得多……

浙江教育学院的王治文教授提出的观点较有代表性。他认为:比较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原分列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还有一种整合是相对广义的,即课程设置的名目不变,但相关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与操作内容、学习的手段等课程要素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学生的生活主要以学校生活为主,通过各门学科的学习获得技能和体验。在学科间的整合中,学生的习作有了源头活水,下笔有了真情实感。写作教学与其他学科整合让学生的学习轻负高效,充满快乐!

猜你喜欢
大语文整合习作
利用小农场 开展大语文
“大语文”观下如何实施综合性学习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
“大语文”视野下的阅读培养方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