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经典名著,教师通过激发学生阅读期待,直奔重点,提纲挈领,反复品读,熏陶浸染,揣摩言语,落实表达,拓展文本,扩大阅读,感受到经典的无穷魅力,抢占精神与生命的制高点。
关键词:阅读兴趣;品读名著;拓展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2-01
作者简介:郭小红(1975—),女,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东峤下屿小学教师,小学高级教师,专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中国古典名著在语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中,就独立设立了名著欣赏单元(第五组),里面分别选入了《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中的片段章节。
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让古典文学在语文教学课堂中真正散发出“语文味”来。现以《草船借箭》为例,谈谈如何引领学生触摸名著,感受经典的脉动。
《草船借箭》一课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能很好地体现小说文体的独到之处。
一、巧妙导入,相遇名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伊始,教师要创设与课文内容相一致的课堂教学氛围,并依据学生实际设计各种新颖、有趣的导入方法,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或求知欲,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专心致志地投入学习当中。古典名著的导入方法很多,如课题质疑式、联系生活式、介绍背景式、故事导入式等。《三国演义》的节选课文《草船借箭》一课的众多导入中,尤为让我惊讶和推崇的是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导入:
“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那么《草船借箭》无疑就是谋略中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无疑就是智慧中的智慧。”“你能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试着给文中的四个人物排排名次吗?”
简单、朴实,不加雕琢的导入,自然而然地抓住了学生好奇、跃跃欲试的心理特征,而且通过对《草船借箭》四个人物的排名次,初步直观地展现了诸葛亮智慧者的形象,为下文人物形象的理解奠定了教学基础。
二、直奔重点,相识名著
所有的古典名著都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因此教师要通过语言在学生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
《三国演义》非常成功地刻画了诸多的人物形象。《草船借箭》虽然只是其中的一个章节,篇幅也不长,但是把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心胸狭隘、鲁肃的宽厚老实、曹操的谨慎多疑刻画得淋漓尽致。这篇课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刻画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人物形象,其中引导学生领悟其“神机妙算”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我在进行这一环节教学时,运用逆推式教学法,启发学生直奔篇末“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并以“周瑜叹在哪儿,诸葛亮究竟‘神在哪儿、‘妙在哪儿”为主题推进,犹如向学生的心海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这样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细致地研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课文,从而在品味文字中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如果不抓住这些重点句子进行探究,势必达不到长文短教的效果。
三、品读情节,相知名著
当前有些名著教学存在孤立课文、就事论事的问题,使文本脱离了原著;机械、游离,狭隘地肢解原著,常常会令学生一脸的茫然。古典名著之所以流传至今,还如此吸引人,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着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极具个性魅力的人物形象、生动细腻的语言,更因为它的字里行间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名著作品虽然只是节选、片段,但篇篇都是精华。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发现的同时,必须重在引导其进行抓住重点句段展开朗读感悟,让学生在悟中读、读中悟。具体采取的方式可以是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学习。
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在学生自己朗读发现的基础上,抓住诸葛亮和鲁肃上船借箭的一段展开读悟教学。
出示句子: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作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诸葛亮缘何要“笑”啊?他这笑里笑的究竟是什么呢?(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联系上下文,说出这“笑”中所包含的周瑜、曹操、鲁肃、诸葛亮不同人物各自不同的特点来)
师:那么请你尝试着读出诸葛亮对曹操的嘲讽来。
师:尝试着读出诸葛亮对鲁肃的老实的宽容来。
师:你说得真好,那么读读对周瑜的蔑视来,怎么样?
师:你来当当诸葛亮,读出他的自信来!
此外,还原名著的味道,除了朗读感悟,唤醒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还是极其有效的方法。通过想象情景、人物举动等,学生对名著的理解也会更加丰满起来。
四、习得方法,相恋名著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习得语言,在语言发展的基础上提升人文修养,使语言与精神得到和谐共振。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准确地捕捉典型的语言形式,引导学生去关注、去学习语言的表达方法。
从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来挖掘,“前后呼应”法是最突出的方法之一。因此在人物形象的品悟时,我让学生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来思考,即主要引导学生以“前”有推测、“后”有验证的方法,去感受人物的神机妙算。从扶到放,教师放手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去阅读文本,充分感受文章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这样,既能将学生顺理成章地带入文本的熟读之中,又能够轻松地感悟到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品读重点句子环节,通过反复诵读重点句子等方式领悟课文写法的奥妙,又充分把握文章留白处,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等来展开想象说话。如启发想象说话:“‘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类似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拓展文本,相伴名著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从人文角度来说,古典名著的教学目标是激发阅读名著的乐趣,拓展课外阅读。五年级下册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这一单元中,编者采用了“以课文带名著”的方式,文本中的名著片段只是引子,目的是希望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名著,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打开古典名著阅读之窗。此外,從语文技能的角度来看,古典名著的教学还应该担负有以下的教学任务:有感情地朗读、复述课文或片段;能运用学会的方法阅读相关的阅读材料;能仿造课文或片段进行仿写、扩写、补写、缩写等。
不同课文,要选用不同的方式训练。例如,上完《草船借箭》一课后,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适当的读读原著,以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深化对古典文学的认识。
触摸名著的精妙语言,感受经典的脉动,学生必将会被经典名著的魅力吸引,不断地促进阅读能力的形成,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永远.古典名著阅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