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维系学校文化之光的有效路径

2018-07-29 09:49孙德勤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14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

摘要:以学校文化细节入手,通过崇真中学86届校友赠送给学校的“崇真之光”雕塑和设立的“86届校友助学金”,传递出崇真文化对真、善、美的传扬与追崇,成为“崇真精神”的生动注释。由此梳理崇真文化的发展历程,归纳出维系学校文化之光的三条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路径:一是一以贯之的学校态度,二是一心为生的教师行为,三是一树百获的德育课程。在此过程凸显出学校文化管理的巨大魅力。

关键词:学校文化;文化之光;路径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5B-0043-03

钱穆先生讲:“文化二字讲得浅,就是人生的花样。”[1]冯友兰先生说:“人生之真相,即是具体的人生。”[2]如果两位大儒都讲出了真相,那么,文化即生活(人生),应该是对文化的最为直接、简朴的理解。关于学校文化,如果从两位大儒的论述引开来:学校文化就是学校生活。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就会过上什么样的校园生活。王槦在《五灯会元》一书的序言中说:“是知灯者,破愚暗以明斯道。”所以,先进的学校文化的影响就似光,因为在文化的沐浴下,生活其中的人是充满生机和光彩的。但我们觉得这点还不够,因为如果人们(教师、学生)离开了学校的“文化场”,身上便没有了这种文化之光,那么,这样的教育是无效的,这样的文化也是稚嫩的。

在崇真中学的校园内,有一座像火炬一样的红色金属雕塑,中间镶嵌一颗金色圆球。它是学校86届校友在毕业二十周年(2006年)时集体赠送给母校的。大理石基座上刻有季公先生题写的“崇真之光”四个字,寄寓校友殷切期盼,祝愿母校办学蒸蒸日上,“崇真精神”恒久光耀。如今,它已经成为“崇真文化”的一个重要意象。

雕塑矗立在校园,成为一处景观,它在使途经其旁的师生“聚焦”学校文化的同时,也显示了86届校友身上的“崇真DNA”。雕塑作为一个表象,它是美的,而与之相连的86届校友所做的另外一件事,又流露出真与善的光芒。据校史记载:在崇真中学建校70周年(2008年)前,86届校友自发组织,设立了“86届校友助学金”,每年筹资3万,用以捐助学校中品行端正、刻苦学习的贫困学子。“助学”之“助”是为善,助人求学之“学”是为真。雕塑与助学金相结合,传递出崇真文化对真、善、美的传扬与追崇,成为“崇真精神”的生动注释。

布鲁纳认为:教育的功能是“将年轻人导入文化的规范之道”,因为“人们的心灵是文化塑造的。”[3]文化与人相互影响,在激荡中融合,形成了文化的张力与魅力。回顾崇真中学的发展历程,崇真文化从教会学堂的微弱薪火,到易地新建后的包容并蓄,对学校文化之光的维系,對学校实施文化管理的探索,基本可以归纳出以下三条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路径”:

一、一以贯之的学校态度

学校态度既是学校整体的教育价值取向,也和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息息相关。校长的办学理念如果被全体教师认同和追求,它就会逐步积淀为学校文化。“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是梅贻琦先生的办学主张,也是当时清华大学的学校态度。由此才使清华逐渐形成了群星璀璨的学术高地。学校态度既反映在学校宏观氛围的营造中,反映在面对大是大非时的教育智慧中,也反映在办学行为的细节中。

在崇真中学首届(1943年)高中毕业照上有一位意大利神父,是首任校长李维光为抵制驻地日寇对学校办学的骚扰——谎称学校是由日本同盟国意大利教会主办——而采取的应对办法。[4]这是一种办学智慧,也是当时的学校态度:排除万难,为学求真。2013年学校新迁现址,曹国庆校长提出了“和谐、自由、幸福、生长”的学校价值追求,以及“全面发展、全员发展、快乐发展、长远发展、科学发展”五个发展观,并以此为观照,开展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比如中央大道两旁的休息椅、教学长廊上的电子阅读区、近百门校本课程的开设、“活动前置式”教学法[5]的推进等等,它们都清晰表明了学校“培养顶天立地有本事的崇真人”的育人目标,表达出学校对教育本真执着探索的始终如一的态度。历代崇真人以“高境界、大智慧、真胆略”的崇真精神,同舟共济,栉风沐雨,形成了“学以至理,行以至诚”之校训,并使之成为学校办学的基本态度。学校态度外显成学校宏观战略,并濡染成一种校园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产生潜移默化的长远影响。

二、一心为生的教师行为

雅思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6]翻看名家回忆或普通人的学校记忆,我们看到的大都是对有过亲密接触的教师的描述,从言行到精神,再到对个体的影响,彰显着教师的个性品行,也闪烁着特有的学校文化之光。所以,对学生而言,教师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学校记忆,影响着学校文化的渗透与传承。1941年,崇真中学时任校长李维光请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生谢文灏担任教导主任职务。谢文灏以“白皮红心”模式应付驻地日本兵:平时根据教学安排组织教学,一旦得悉日寇来校“检查”,全校学生即把日语课本摊放在课桌上装个样子;日寇一到,则由他自己周旋敷衍,以保安全。[7]这一真一伪的行为反差,反而更显出他执着育人、一心为生的教师本色。优秀教师的教育行为是有光的,所以教育学者张文质说:“好教师就是在课堂上显得比平时更漂亮的人。”夏丏尊这样评价李叔同:“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缘故。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

21世纪之初,崇真中学对学校文化进行梳理、归整与扬弃,提炼出严谨、扎实、谦逊、博厚的教风,制定出如下教师誓词:“我是崇真中学的教师,我立志继承和弘扬崇真精神,恪守‘学以至理,行以至诚之校训,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以奉献为先,以大局为重,以质量为上,努力做到教学作风严谨、专业功底扎实、才学见识博厚、待人态度谦逊,要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有进步,要让自己成为一名成功的崇真人!”通过开展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崇真文化引领下师生行为优化的实践研究”等活动,探索着文化“唤醒”“关怀”“润泽”下教师行为优化的新路径[8],不断提升教师行为的专业性,培育“人师”。

三、一树百获的德育课程

作为校园生活的主体构成,学校课程和学校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课程作为一种活动形式,本身即是一种文化载体,而其过程因蕴含着育人、交往等具体行为,即是一种文化形式。所以郝德永先生说:“课程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血肉关系。”

对于文化课程而言,一般的学校都有着一系列相关要求,以此规范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效果。从20世纪名噪一时的校园篮球队[9],到21世纪初学校对体艺教学改革的探索,再到2013年以来对“崇真德育”课程的构建(参见表1),崇真中学对德育活动的规范化开展、全视域育人孜孜以求、大胆实践。从新生报到时校园志愿者的指引与热情帮助,到高三毕业前“记住母校味道”的枇杷采摘,每一项活动课程都结合时令,进入学生生活,有着细致的规划、指向心灵的过程设计和后期评价。德育活动课程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将学校态度和教师行为融入其中,让学生参与、体悟,留下了长远而深刻的学校记忆,用崇真的词汇讲叫“美时美刻”。

2015年,崇真中学举行了“崇真八景”的推选活动,“崇真之光”雕塑高票入选。“前人把背影留给了历史,历史却在经年的流变中,漫出缕缕书香和灵魂的气息,绵长的文化血脉更是赋予了时间以久远的意义。”[11] 2018年,“86届助学金”也已设立了十个年头。学校将在“崇真之光”雕塑的背面刻下“86届校友助学铭”,铭曰:“八六学子,向善崇真。历时十载,惠泽后学。山怀水润,彰之铭之。”其实在学校设立奖学(助学)金的还有41届校友徐熙光牵头设立的“台北江阴同乡会故土子弟奖学金”,95级文科班设立的“95级文硕奖学金”等。历届校友的每一份爱心都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成为“崇真之光”恢宏敞亮的显证。

文明,即为 “文化之光明”。学校作为传递文明之场所,虽拘囿于一墙之内,但它却如灯,使人类共尊的人道之光久著于天地。在崇真中学的毕业纪念册上有一个序,序言的最后一段是这样的:“且记/且记/当青春岁月成歌/在崇真的温暖心房/那些最美绽放/时光不老/流空云散/维光。”这里的“维光”,一是向崇真中学首任校长李维光神父致敬。二是我们想让学生知道,他们每一个都是崇真的一分子,即使他们走出校园,他们的言行也代表着崇真,他们要让崇真有光,并要维护“崇真之光”。

参考文献:

[1]钱穆.人生十论[M].北京:三聯书店,2012:147.

[2]冯友兰.理想人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

[3](美)杰罗姆·布鲁纳.布鲁纳教育文化观[M].宋文里,黄小鹏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8.

[4]孙海航.李维光在后塍[J].档案与建设,2006:45-46.

[5]曹国庆.学在教前,教在学中——活动前置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江苏教育,2013:14-16.

[6][德]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3.

[7]孙海航.李维光在后塍[J].档案与建设,2006:45-46.

[8]孙德勤.教师行为优化路径的校本探索[J].江苏教育,2015:45-47.

[9]孙海航.陆仲熹与四十年代锡北民间篮球运动[J].档案与建设,2007:33-34.

[10]曹国庆.校本行动:致力塑造学校文化形象[J].江苏教育,2014:8-13.

[11]刘芳.学校文化国内外研究综述[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3:16-17.

责任编辑:颜莹

Effective Path of Maintaining the Light of School Culture

SUN De-qin

(Zhangjiagang Chongzhen Middle School, Suzhou 215631, China)

Abstract: The vivid annotation of “truth-adoring spirit” is achieved by starting with the details of school culture, the statue of “truth-adoring light” presented by the alumni of 86 graduat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86 alumni grants”, conveying the spirit of adoring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Thus, this author has teased out the developmental history of Chongzhen Culture and has summarized three interacting and inter-permeating paths of maintaining the light of school culture: firstly, the consistent school attitude, secondly, the teacher behavior only for students, and thirdly, more beneficial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 school culture; light of culture; path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
做好档案编研工作 提升学校文化氛围
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坚持创新,促进学校特色文化可持续发展
知行合一 文化化人
学校专业发展的文化视角
组织效能视野中的学校文化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