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敏
摘要: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对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徐州市从2012年起就着手创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力争到2020年全面达到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标准。本文通过对徐州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推进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的具体方略,旨在更好地助推实验区建设。
关键词: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5C-00070-04
《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先行试点,以此来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切实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发展能力。2012年5月,经徐州市人民政府申报、省教育厅组织评审,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徐州被确定为第二批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为此,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徐州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创建领导小组”,时任市长朱民任组长,分管教育、财政的副市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在徐主导产业的大型企业等单位负责人组成。同时,领导小组设“徐州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创建工作办公室”,由政府领导,教育、劳动人事、科技等行政部门负责人,职业院校专家、教授,主导产业、集团公司相关人员等组成,全面启动徐州市创建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工作。
2013年以来,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创建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统筹推进实验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为实验区建设提供了相应的组织保障。
一、徐州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意义与目标
建设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对推动徐州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高地”(即“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和建设淮海经济区现代物流、商贸旅游、先进制造、科教文化等“四大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徐州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方案》要求,实验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立足服务徐州“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和淮海经济区“四大中心”的建设目标,把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主动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以人才引领产业、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产业集群和产业带建设有效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加快构建适应产业升级需求、产教深度融合、灵活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同时也确定了一定的阶段性目标,到2018年,适应产业升级需求、产教深度融合、多元化开放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基本构建,职教资源与生产力布局适应度明显提升,平台服务能力和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形成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发展良性互动发展的新局面。到2020年,职业教育结构与规模更加合理,职业院校布局与专业设置更加科学,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更加深入,职业教育更加适应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和淮海经济区“四大中心”建设的综合效应进一步释放,职业教育发展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建成区域特色鲜明的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全面达到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标准,基本完成从职业教育大市向职业教育强市的转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接近苏南,领先江北。
二、徐州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现状
(一)实验区建设取得的成果
1.职业教育布局调整优化工程基本完成。全市职业学校由36所调整到了25所,全部达到国家级重点(省三星级)职业学校标准,其中5所学校建成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13所学校建成省高水平示范性学校,数量居全省前列。
2.区域性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基本成形。近年来,徐州职业教育紧密围绕地方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一步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组建了先进制造、现代农林、商贸、服务外包、健康养老等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实现了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职业的紧密对接,形成了“校企一体”办学的合力,提升了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程扎实推进。成立了徐州市現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开展了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职与高职(3+2或3+3)”“中职与本科(3+4)”等项目试点。
4.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收效明显。全市各职业学校完成了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4.5+0.5”、中等职业教育“2.5+0.5”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完善和审核工作,全面实施了中等职业教育“2.5+0.5”、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4.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市教育行政部门还及时制定了《关于加强对徐州市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意见》,组织了市级“推门听课”和职业学校课堂教学质量分析反馈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职业学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5.专业教师实践技能提升工程成绩突出。在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市金牌数和奖牌总数始终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二)实验区建设存在的不足
1.发展水平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了职业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区域内的各职业学校发展也不均衡,县域之间学校、地方学校与省属学校的发展水平差距明显。
2.基础能力建设因资金问题显得相对薄弱,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信息化建设水平还比较低,与苏南发达地区的职业学校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3.部分职业教育政策规定落实不到位,在省级重大项目建设方面,对于省级财政专项资金要求地方配套的部分,基本上没有到位,资金缺额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区创建工作的开展。
4.教师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任专业教师数量相对不足,省市职教名师、专业带头人和教学能手紧缺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5.职业教育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国际合作办学的层次和水平较低。
(三)新形势下实验区建设的机遇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机遇期。江苏省为确保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同时,省政府颁发的《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方案》等文件,为徐州建设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提供了明确的思路。
2016年11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意见》,把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直接与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级联系在一起,全面服务于徐州“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和淮海经济区“四大中心”建设。同时,也为徐州建设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提供了足够的资金保障。
综上所述,建设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对于徐州挑战与机遇并存,优势与不足同在。我们必须要提高认识,抢抓机遇,放大优势,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争取早日建成区域特色鲜明的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
三、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的具体方略
(一)推动徐州职教资源与产业升级发展相匹配
1.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根据全市产业升级发展人才需求制订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构建与产业发展导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研究制定全市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专业指导目录,针对限制发展类产业,撤并调整一批专业;针对鼓励发展类产业,改造提升一批专业;针对新兴类产业,优先发展一批特需专业,根据实际需求,每两年进行动态调整发布。制定职业院校领办特需专业管理办法,成立由行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联合审查小组,对职业院校领办专业联合会审,合理配置新设专业资源,避免盲目重复建设,提高领办专业建设质量。围绕我市服务业“333”计划、制造业“666”计划等最新动向设置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和专业群,优先发展光伏光电、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等类别相关专业;积极发展云计算、工业机器人及3D打印、航空服务、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健康服务、文化创意等专业;巩固发展商贸、旅游、金融等相关专业;加强现代农业相关专业建设。优化领办特需专业相关报批流程,制定培养方案、组织教育教学、安排招生录取等。
2.调整职业教育资源布局。根据全市优化生产力布局和建设重点,立足现有院校,通过改造、整合、提升等方式,优化存量,推进均衡布局。都市功能核心区重点发展面向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等领域的职业教育;支持沿东陇海线、沿徐宿通道、沿徐济通道等5个中等城市重点发展面向先进制造、化工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职业教育;支持沿京杭运河和沿黄河故道的区域发展面向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消费品等领域的职业教育。围绕服务园区发展,鼓励在徐高校和高职院校等与全市各级各类园区建立合作共建、同步联动的新机制,鼓励园区内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与职业院校推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以服务产业园区产业群为目标,整合专业、设置专业群,与园区企业组建校企示范组合,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建立年度报告制度,加强对校企共同体、园校对接工作的督导与评估。
3.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级。实施职教质量品牌发展战略,支持院校对优势专业进行“互联网+专业”的改造,开发移动终端APP数字教学资源,为产业工人等分类制定培养即时方案,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全面对接,打造全国同领域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专业。持续扩大技能培训覆盖面,鼓励院校与世界著名企业和专业培训机构开展合作,加快实现教育培训产业化。
(二)促进职教平台建设与产业升级发展相融合
1.打造开放共享的实训平台。创新实训平台投入与运营模式,按照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原则,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以土地、设备、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多种形式参与建设。优化实训平台的管理模式,打破院校间的壁垒,制定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行、高效化的共享型公共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办法,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整合政府、院校、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各类资源,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建设公共技能实训中心或实训基地。
加快基础公共平台建设,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的基础公共领域,按照改造为主新建为辅的原则,主要利用现有实训资源,依托已有实训设备先进、涵盖专业广、管理规范的院校、企业或社会培训機构建设。强化重大公共平台建设,结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发展需要的关键核心领域,按照先改造提升,后新建扩建的原则,依托龙头企业和骨干院校,政校企合作共同推动公共实训平台建设,在院校相对集中、实训项目共享程度高的院校聚集区,可依托多所院校和多种社会资源联合共建。
2.共建创新创业的孵化平台。推动院校与企业合作建设区域性产业技术研发、转移中心,形成地区科教创新的新动力。对院校和企业现有科技平台进行整合提升,重点围绕新兴产业领域支持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改革科技创新平台管理体制,增强平台汇聚技术、资金、人才的能力,提高平台开放共享度和与市场的对接服务能力,建立面向行业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推动地方与高校共建产教融合示范园区,对现有各级各类大学科技园、创业园等资源进行提档升级。实现“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
3.共建校地对接的合作平台。研究制定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政策意见,以产业或专业(专业群)为纽带,引导大中型企业、创新型企业、科研院所、普通高校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探索组建服务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发展,覆盖全产业链、跨行业、跨部门、辐射区域发展的职业教育集团,加快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的江苏建筑职业教育集团、以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为主体的徐州先进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的徐州现代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为主体的徐州商贸职业教育集团等省市级职业教育集团能力提升,形成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骨干职业教育集团,积极组建与地方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服务外包”“健康养老”等新型职业教育集团。
(三)完善職教体系与产业升级发展相适应
1.实施职业院校提档升级工程。积极发展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重点抓好高等职业教育,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水平,实现各类职业院校协调发展。市委、市政府应支持和鼓励徐州工程学院等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支持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省级以上示范性高职院校创建应用技术大学;加快推动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等符合条件的五年制高职校采取多种形式创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每个县(市)在办好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上,采取合作办学、独立创建等方式创建一所高职院校。
2.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结合产业升级发展导向,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5年行动计划,依托高水平职业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一批“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落实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和高职院校“访问工程师”进修制度。开展全市中职校、五年制高职校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培训,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引领作用,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推进职业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办好“劳模进校园”活动,聘请劳模中的能工巧匠进校园成为兼职教师。
3.实施开放型职教体系建设工程。以建设国际化高水平办学为目标,围绕服务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为重点,积极拓展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合作交流,开发国际合作培训项目,引入国外先进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技能人才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4.实施智慧校园建设工程。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强化职业院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化教学资源协作开发与应用,着力开发与专业课程相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情况纳入教师评聘考核重要内容,提升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结合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创建,加快推进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院校创建省级“智慧校园”,构建智能化校园环境。
当然,建设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是一项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还需要制定完善的保障措施,政府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导评估,积极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相关职能部门要坚持规划引领,做好政策支持,强化制度建设。
责任编辑:陈向阳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Experimentation
Areas at the Provincial Level——A Case Study
YANG Xiao-min
(Jiangsu Union Technical Institute Xuzhou Economic & Trade Branch, Xuzhou 221004,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experimentation area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local economy. Since 2012, Xuzhou has set out to creat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experimentation areas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trive to reach the stand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xperimentation areas in Jiangsu province by 2020. 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experimentation areas in Xuzhou,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rete strategies for their promotion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experimentation area;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