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容分析的大学生手机沉迷关联模型建构

2018-07-29 05:41莫梅锋张佩佩
文化产业 2018年16期
关键词:学号词频因素

◎莫梅锋 张佩佩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2)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作为手机功能使用的主要用户之一,手机持有率高达100%,而且他们有大量的空闲时间,喜欢尝试不同的手机功能,相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沉迷于手机。大学生沉迷手机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诸多消极情绪,如逃避现实、孤独、抑郁等,还导致大学生出现学习动力减弱、学习目标迷失、时间浪费、亚健康等问题,甚至还出现过因沉迷手机而引发的事故。

本研究通过大型干预实验同步进行的实验记录文本,了解大学生手机沉迷的关联因素,建立大学生手机沉迷关联模型,对于探寻有效的手机沉迷干预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样本的选取

选取165位大学本科生进行“手机适度使用实验”和“24小时无手机实验”。于2017年9月25日即“提醒”实验一周后填写一份量表。为减少前次实验的影响,特于3个月之后的12月18日即实行“中断”实验一周后又填写一份量表。在没有任何引导和暗示的情况下,请他们按自己真实想法填写并自主提供手机沉迷相关议题的文字、图片文本记录。

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根据生源地和文理科背景,剔除了人数比较集中的省份和文科学生的数据,最后保留了54名学生的数据。抽取的大学生均为手机的使用者,他们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较长,对手机功能也非常熟悉。生源地均匀分布,覆盖了全国各大地理区域。他们拥有不同的地域特色,有一定的代表性(表1)。

表1 实验样本特征表

考虑到不同学科背景和学历程度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在选取样本时,注意了文理学科的分布,抽取了相同人数的文科背景和理科背景的大学生。

此次研究抽取的对象,其生源地、文理学科背景以及学历都分布均匀,因此样本的选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实验记录文本进行深度挖掘。通过对大学生手机使用干预实验中关于沉迷因素的实验记录进行内容分析,根据其中有表征意义的词句语义、词频以及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可以推断出其中所含的深层意义。

(一)分词处理

本研究采用ROSTCM6软件抽取频次在3次以上的大学生手机沉迷干预实验记录的文本特征词词频,合并本科生和研究生两部分,结果如表2所示。

将标点和无意义的词汇删除后,可以发现特征词词频表主要涵盖个人因素、社会因素、手机功能、手机使用习惯、手机使用动机这几个方面。

(二)类目构建

结合文献与文本的关键词和词频抽取,归纳出文本分析的类目体系,如表3所示。研究主要分为个人因素、外界影响、手机功能、手机使用习惯、手机使用动机、手机沉迷程度共6个类别。其中,手机沉迷程度包括手机沉迷、较沉迷手机、轻微沉迷、偶尔沉迷、不沉迷共5个类目;外界影响分为家庭影响、学校影响、媒体影响、同伴影响共4个类目;个人因素分为心理状态、时间规划、社会需要、自我控制共4个类目;手机功能分为互动交流、挑战刺激、娱乐消遣、匿名虚幻、生活便利共5个类目;使用动机分为打发时间、情感维系、心理需求、生活效率、求知、自我实现共6个类目;使用习惯分为随时随地、沉浸式、依赖性、强迫性、习惯性共5个类目,合计29个类目。

表2 大学生手机沉迷干预实验记录的文本特征词词频

续表:

四、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手机沉迷程度

网络问卷的第一题是关于手机沉迷程度的,由于词频系统无法适当对大学生沉迷程度的回答文本进行抽取,因此笔者对照该问题的回答文本进行了人工统计,得到的结果如表3所示。

手机沉迷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群体的普遍现象,大学生们习惯于随时随地携带手机。同时随着功能的日益丰富,手机成为与家人朋友联系的主要工具,以及媒体分发信息的重要渠道,其已经和大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

虽然大学生手机沉迷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但大学生对手机的沉迷程度各有不同。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本次实验中,沉迷手机的大学生最多,总占比达到35%,较沉迷手机的占比20%,轻微沉迷的占比22.5%,偶尔沉迷的占比6.25%,不沉迷的占比16.25%。对待不同沉迷程度的大学生,防沉迷策略也应不同(表4)。

表3 手机沉迷因素类目体系

表4 手机沉迷程度关键词分布

(二)大学生手机沉迷因素

1.社会因素

在社会因素方面,大学生手机沉迷主要受到同伴的影响,受同伴影响的因素关键词出现频率总数为0.4094,媒体影响的因素关键词出现频率总数为0.2929,受学校因素影响为0.2228,受家人影响为0.1274(表5)。

表5 手机沉迷社会因素词频分布

受访者的年龄均在18岁到25岁之间,符合联合国以及中国关于青年人群的定义。青少年期正是建立与同性及异性良好关系的重要时刻,此阶段的孩子如果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将发展出比较负面的自我评价和孤立人格,也因此更加需要从人际互动中建立自我认同并得到归属感。通过手机与同学、朋友联系,能够让大学生感觉自己与他们相连接。另外,同伴间群体性压力导致了从众心理的出现,也是造成大学生手机沉迷的重要原因。在本次研究中,学号为201728050409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可能是从众心理,看到周围的人都在玩手机,自己不玩显得有点奇怪就也玩玩。”

用户的信息获取碎片化趋势明显,可随身携带的手机成为各个媒体分发内容的重要渠道。大学生会选择通过手机获取信息,这在无形中也增加了大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学号S172601791、S172601798、201728050409等多名大学生提到“通过手机获得新闻”,学号为S172601799的受访大学生甚至说:“基本上所有的新闻信息来源都是手机。”

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地点在校园内,学校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收取作业等。班级下发的通知,一般也需要用手机接收。学号为S172601803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因为现在的工作学习都要用到手机,一些老师的课程安排会通过微信或QQ群进行通知,尤其是微信群现在俨然成为了学习群。”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手机沉迷有一定的影响,他们主要是通过手机与家人联系。学号为201728050328的受访大学生说道:“没有手机,感觉独自生活在外省外地,失去了与家人的联系,很没有安全感,家里人也会担心。”

2.个人因素

造成大学生手机沉迷的个人因素中,最主要的为缺乏时间规划,相关词总频率到0.4202,其次是社会需要,达0.3947,第三是心理状态达0.3757,最后为自我控制0.189(表6)。

大学生生活自由空间较大,不像中学生受到纪律的约束,也没有上班族的工作压力,在手机使用上更加需要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而很多大学没有合理规划时间的意识,主观上造成了手机沉迷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大学生沉迷于玩手机带来的快乐,熬夜刷手机、上课忍不住看手机等。学号为201728050527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对使用手机的时间没有做好合理的规划。”学号为S17260179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沉迷原因在于自己没有明确的短期目标,也不能很好地规划时间和执行计划。”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融入社会、了解社会是其内在的社会需要。学号S1726W1805的受访大学生提到:“使用手机看上去是在接触一个移动终端,实际上就是在接触社会,对手机的沉迷,也许只是一个社会人想要融入社会、不使自己与社会脱节的社会本能。”

另外,心理状态对大学生手机沉迷也有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处在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他们对周围事物都比较敏感,心理状态不稳定,容易出现害怕、焦虑、紧张等心理,他们往往会选择沉迷手机以逃避心理不平衡的问题[1]。当他们对手机产生强烈依赖后,短时间内不使用手机就会造成心理上的不适。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与社交焦虑二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社交焦虑能有效预测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2]。在本次研究中,学号为201728050520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沉迷玩手机会让我逃避现实生活,在无所事事或者比较尴尬的场所为自己找一点事情缓解一下情绪。”学号S172601807的大学生同样表示:“我有社交恐惧症,用手机可以避免尴尬。”

表6 手机沉迷个人因素词频分布

手机沉迷者存在自我控制力差问题。自我控制差也促成了大学生手机沉迷,学号为201511020131的受访大学生明确表示自我控制力差是手机沉迷的最重要原因。

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备自己的学生,明确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有效性应体现于学生。一堂课学生要有所发展,首先要明白学生的起点在何处,有哪些已有的知识,有哪些已会的技能。学生的知识基础是有差异的,当全面了解学情后,我们应精心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组织活动,有针对性的让学生选择自主学习、接受式学习、合作及探究学习等丰富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能够态度积极、兴趣浓厚、精力集中的有序高效的完成学习目标。并充分肯定学生的观点,尊重学生,充分的保证学生的发言权,不讥讽学生。别林斯基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并以此来告诫别人,也严格要求自己,以宽厚仁爱去包容、尊重、热爱学生。

3.手机功能因素

手机日益丰富的功能也是导致大学生沉迷的重要因素,在干预实验中,研究对象经常会提及诸多手机功能,如玩游戏、微博、微信、看电视剧等。本次研究发现,影响最大的手机功能为互动交流功能,相关词总频率到1.71665,其次为娱乐消遣功能,频率达1.0239,生活便利功能的相关词总频率为0.9528,挑战刺激功能和匿名虚拟功能的影响较小,相关词总频率分别为0.4011和0.1528(表7)。

表7 手机功能因素词频分布

互动交流功能与个人的社会需求有关,其满足了大学生渴望与朋友交往、与世界交流的需求,他们也已经习惯用微信、QQ、微博等与外界进行交流互动。学号为201728050114的受访大学生提到:“经常需要看手机,就是害怕错过朋友家人发来的重要信息。”学号为S172601804的受访大学生表明:“必须通过微信等手机社交软件保持和其他人生活、学习上的联系。”

此外,手机的视频、音乐等娱乐消遣功能让大学生逃离现实生活,而且娱乐消遣功能提供的大多是表层的信息,不需要经过深刻思考,能够暂时麻痹大脑,使大学生获得片刻精神的欢愉。学号为S172601804的受访大学生表示:“经常使用影音软件,主要是出于娱乐消遣的目的。”学号201728050116的受访大学宿舍也提到:“娱乐休闲是我们学生在一天的学习之后有效放松自己的完美方式,听音乐、看电影电视剧、看小说之类放松的方式非常能让人愉悦。”

移动支付、线上购物、在线订餐等手机功能日益便利了大学生的生活,同时也造成了大学生随身携带手机的习惯,进一步加重手机沉迷。学号S1726MW027的受访大学生提到:“移动支付快速发展,我已经出门几乎不带现金了,直接用微信支付或者支付宝支付。”学号S1726W1803的受访大学生也提到:“现在完全可以不带现金出门,基本上所有的门店现在都开始支持移动支付,使得我们依赖手机。”

大学生使用手机,更多的是使用其上网功能,感受虚拟匿名的趣味。学号201728050206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充满虚拟快感的社交平台使她沉迷。手机游戏进一步扩展了手机挑战刺激功能,爆款手游层出不穷。学号1726MW029的受访大学生说“手机可以看视频、玩游戏,娱乐功能多。”学号S1726W1811的受访大学生表明自己使用手机主要是为了看小说,打游戏和查看通知消息。

4.手机使用动机因素

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动机按主次顺序依次为心理需求(0.9653)、情感维系(0.611)、生活效率(0.5264)、自我实现(0.3537)、求知(0.33104)、打发时间(0.3056)(表8)。

大学生利用手机满足心理需求,让自己沉浸于手机丰富功能带来的快乐之中。当大学生沉迷于手机中会感觉时间流逝得更快,也有被访者表示玩手机能够让他逃避尴尬的现实环境,获得安全感。通过手机获取信息,接收朋友家人的电话和信息,会让大学生感觉被需要。焦虑的个体为了摆脱自身消极情绪,更倾向于依赖手机得到缓解。学号201728050227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依靠手机缓解尴尬和焦虑的情绪。学号S172601804、S172601810等很多大学生表示自己离开手机会很没有安全感。

表8 使用动机因素词频分析

很多大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希望借由手机提供的相对自由的平台来完成自我实现。学号为S172601821的受访大学生提到:“手机的社交软件为我们提供了意见发表和交流的平台。”他们还能通过手机游戏完成任务或者通过社交平台发布自己看法、表现自己的能力等,实现更多的个人价值,帮助其进一步完成自我实现[3]。

一般来说,大学生都是离开了家乡,独自一人在外地求学,他们需要使用手机与远方的家人朋友进行交流,维系感情。学号为20172805052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因为我一个人在外,我从小到大的朋友都在家乡,社交软件让我们时刻保持联系,维系我们的关系,同时也能跟家里人联系交流自己的近况,不让他们担心。”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因此求知也成了他们使用手机的动机之一。学号为201529010110的受访大学生提及了多个经常使用的手机APP:“百词斩、扇贝,学习英语好助手;网易公开课,接触到多种类型课堂,了解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日常知识;与教科书配套的公众号、APP,能让平时的学习更加轻松有趣。”学号S1726W1811的受访大学生表示,通过手机获取课外课内知识是最便捷的途径。

手机完善的功能满足了大学生提高生活效率的需要,学号为201728050309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手机上一些购物网站也十分快捷方便,自己会更愿意逛手机而不是逛实体店了。”

5.手机使用习惯因素

大学生习惯使用手机,对手机产生了依赖,不少被访者表示起床的第一件事和睡前的最后一件事就是玩手机。其手机使用习惯主要为习惯性、依赖性、随时随地、强迫性,其中依赖性的频率最高,各个手机使用习惯的相关词词频相差较小(表9)。学号S1726M0011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沉迷手机的具体表现为一天24小时中有超过8个小时的时间在使用手机。晚上要刷一遍微博、朋友圈,发现没有新的内容后才会入睡,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也是打开手机看看有没有收到新的消息。学号S1726MW029的受访大学生也表示除了睡觉,其余时间大部分都会玩手机。

表9 使用习惯因素词频分析

(三)大学生手机沉迷各因素的关系

1.个人因素内部之间相互作用

大学生手机沉迷的个人因素是内因,包括心理状态、时间规划、社会需要、自我控制等,这是造成大学生沉迷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实验发现,各个人因素依次排序为:时间规划(0.4202)、社会需要(0.3947)、心理状态(0.3757)、自我控制(0.189)。可见,很多大学生沉迷手机是焦虑、无聊等心理状态不平衡导致的,心理状态不平衡部分是由于社会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心理状态不平衡会让大学生产生不良情绪、放纵自己,缺乏自我控制和时间规划,使手机沉迷情况更加严重。

在进行干预时,应首先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干预实验过程中大学生提及的心理状况基本以消极情绪为主,像是无聊、不安和紧张尴尬,在进行干预时要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心理问题,同时鼓励他们多参与到现实社会的活动中,此外,要让大学生们认识到规划时间和自我控制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大学期间的目标。

2.手机沉迷因素之间相互影响

合并各个因素的相关关键词次数和总频率,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手机沉迷因素的相关词总频次排序为手机功能(4.24725)、使用动机(3.09304)、个人因素(1.3796)、社会因素(1.1925)和使用习惯(0.694)。在干预实验文本中,大学生们最常提及的是手机功能和使用动机(表10)。

图1 手机沉迷的个人因素

表10 手机沉迷因素总词频分析

大学生通过手机和网络,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彼此加深联系,通过手机联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尴尬和不安的情况出现。他们能在手机构建的虚拟空间里与陌生人接触,寻找虚无的快乐,逃避现实的压力。手机的匿名虚幻功能让大学生能够隐藏真实的自己,摆脱现实生活的种种顾忌,在虚拟世界中获得现实中难以得到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实现自我,满足自己的寻求认同的心理。同时,手机的娱乐消遣功能也能帮助大学生消磨无聊的时间,由于手机大多提供的是表层的信息,不需要经过深刻思考,暂时麻痹大脑,使其获得片刻精神的欢愉。因为个人的专注和体验快感,大学生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手机,致使其没有其他空暇去思索其他问题,自我意识减弱,时间感扭曲。手机的这些致迷功能直接影响大学生手机沉迷程度,也影响了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动机。而大学生喜欢接触新鲜的事物但又处于心理敏感的时期,其手机使用动机复杂多样,包括求知、维系情感、打发时间或是寻求快感等动机,这些使用动机又反过来决定大学生使用何种手机功能。

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动机是在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在大学生与外界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深受外界的影响。有受访者提到周围的朋友都玩手机,自己不玩手机会显得格格不入。外界影响大学生的个人因素,群体性压力使得其产生从众的心理,社会需要等发生变化。

相对来说,手机使用习惯对大学生手机沉迷的影响较小,但也不容忽视。使用习惯一般被视为个人因素、手机功能等沉迷因素作用后的结果,但是大学生们养成了随时随地使用手机、依赖手机的习惯也会反过来促使大学生们更加沉迷于手机,形成恶性循环。

根据以上分析和词频分析大概描绘出手机沉迷因素的关联模型,如图2所示。其中双箭头表示彼此互相影响,单箭头表示被指向者为受影响者。

图2 手机沉迷因素的关联模型

根据手机沉迷因素关联模型可知,沉迷因素之间相互关联,个人因素与使用习惯、使用动机和手机功能互为因果。以往人们大多关注于大学生群体本身因素,本研究表明大学生手机沉迷是由各个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其中,手机功能是最主要的致迷因素,应予以重视。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手机功能不断丰富,但这同时也带来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手机功能开发商应主动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在进行手机功能开发时,针对易让大学生沉迷的功能如娱乐、游戏等应安装防沉迷系统。

社会因素影响个人因素,学校等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机构需为手机沉迷干预创造环境,提供大学生现实交友、活动的机会和场所,鼓励其走出手机的虚拟世界,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学校还可以设置专门的防手机沉迷治疗室,为严重沉迷于手机的同学提供及时的帮助。另外,虽然使用动机关键词出现次数较多,但其主要是个人因素导致的,因此从个人因素着手才能更好地改变大学生使用手机动机,从而防止和干预大学生手机沉迷。

五、结语

大学生手机沉迷由个人因素和外界影响造成,个人因素如自我控制能力,社交交往需要等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手机丰富的功能也满足了大学生打发时间、自我实现、求知、缓解情绪等方面的使用动机,手机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品。应对大学生手机沉迷问题,不仅需要大学生锻炼自我控制能力,积极主动让自己的空余时间丰富起来,而且需要各方的努力,如学校、家庭等加强对大学生手机使用的正面引导等。

猜你喜欢
学号词频因素
解石三大因素
我们来打牌
尝试亲历的过程,感受探究的快乐
25年来中国修辞研究的关键词词频统计*——基于国家社科与教育部社科课题立项数据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学号的妙用
词频,一部隐秘的历史
与56号说再见
以关键词词频法透视《大学图书馆学报》学术研究特色
汉语音节累积词频对同音字听觉词汇表征的激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