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龙 周 凌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
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信息交流的行为媒介,“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跨语言、跨文化活动”(冯佳等,2014: 1),对文化的传播、思想的交流具有非同寻常的促进与推动作用。从近年来热度较高的被引文献后可知,跨学科研究的新范式,如叙事理论、社会学理论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等,已然融入翻译研究中,并渐渐出现了反思与展望的新热潮(冯佳等,2014);翻译伦理和翻译质量等热点问题在国际研究热点问题中占据重要地位(李红满,2014);除去传统译论学派,翻译解构学派中的“解构主义”、“延异”,翻译研究学派的“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等都是近十年国内翻译研究的热点(张继光,2016)。
先行研究表明,翻译理论的相关研究长期以来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本文选取CNKI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中刊载的相关翻译理论的研究性论文(2007—2016),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V为研究工具对关键词进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以期追踪国内翻译理论近十年的研究热点,并展开探讨。
CiteSpace全称是Citation Space,是一款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通过使用可视化的手段来展示科学知识分析中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能够使分析者更为简便地进行量化和质化的研究,而且对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突变状况的探测已卓有成效(Chen Chaomei,2006;李杰 陈超美,2016:3)。换言CiteSpace可应用于对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和研究趋势进行探索,并将分析结果以图谱的形式表现出来,更为直观地进行数据分析。
本文分析的数据来源于以CNKI核心期刊和CSSCI。这两种期刊所刊载的学术文章最能代表中国学术研究的水平,故而能够保证数据来源的质量。在CNKI界面搜索时设定期刊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和CSSCI,检索条件为“翻译理论”,时间设置为2007—2016(检索时间为2017年2月18日)。此外,人工删除CNKI检索结果中的稿约、会议通知等非研究性论文,最终获取有效数据1835条。最后,将其导出为纯文本格式,为Cite-Space分析做好前期准备。
关键词是一篇论文主要信息的精髓所在,论文的内容皆是围绕关键词来展开叙述的。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则可以准确地把握论文的研究方向、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首先,将有效的纯文本文档导入CiteSpace V中,并将时间切片(Time Slicing)设置为2007—2016以与施引文献相符,时间分段采取默认值1年一分割。其次,在特征词来源区域选定Title、Abstract、Author Keyword和Keywords Plus,在网络的类型区域选定Keyword。最后,利用CiteSpace V对文本数据进行高被引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得到的图谱呈现如下:
图1 2007—2016年国内翻译理论研究知识图谱
本图谱采用的CiteSpace经典的年轮显示效果图。在每一个节点处都有一个年轮状的图形,节点年轮圆环大小与此处所代表的关键词的引用频次成正比,圆环中各种不同颜色的年轮则代表在各个时间段的被引频次,年轮越厚代表引用次数越多。而年轮颜色的变化表示时间上的远近,如图中上面的时间条例所示由远及近颜色有由冷到暖的变化。各个节点间的连线表示共被引关系,两个不同的节点可以通过一个节点而联系起来,连接另外两个节点的“中介点”就具有中介性。另外,在图片中不难发现一些节点具有明显的突变圆环,这些节点就具有一定的突变性。
如图1所示,图谱中具有明显年轮外环的就是高频关键词的节点,节点外环越大说明被引用的次数越多。为方便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表1。
表1 高频关键词
(1) 译学热点部分包括“翻译思想”“翻译教学”“翻译策略”“翻译批评”“翻译史”和“翻译伦理”等重要研究。它们在这里的出现也恰恰说明了翻译理论研究在译学热点研究中的重要性,其中“翻译伦理”作为高频次关键词之一,对译论的丰富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其内涵为将翻译学与伦理学两个不同学科联系在一起的跨学科研究,以伦理学为指导来处理翻译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2) 理论研究方面包含“解构主义”“目的论”“功能翻译理论”“译者主体性”和“关联理论”等理论,以及对翻译理论有过突出贡献的翻译理论家“韦努蒂”。由此可知,学者的研究以及丰硕的研究成果是翻译理论发展道路上的风向标,指引着后来者的前进方向。
(3) 译论与实践相关的应用研究包括“文学翻译”“应用翻译”“字幕翻译”和“文化翻译”,即强调理论指导实践发展,实践回馈丰富理论体系。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翻译”作为中国颇具影响力的核心外语期刊也赫然在列,说明刊载学术前沿成果的学术期刊越来越具有影响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动态,除了对翻译理论关键词的分析,笔者还将其与先行相关研究的关键词进行对比,其中包括近十年国内翻译学和近二十年国际翻译学研究的关键词,列表如下:
表2 国内、国际翻译相关研究高频关键词对比
表2中,国内近十年(2005—2014)翻译相关研究高频关键词排序来自张继光(2016);国际近二十年(1993—2012)的关键词排序引自冯佳等(2014)。
先行相关研究表明(见表2),翻译理论研究更为细致化和具体化,同时,近十年(2007—2016)国内翻译理论的研究也基本符合国内和国际翻译研究的大致走向(张继光,2016;冯佳等,2014)。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翻译教学在近十年(2005—2014)国内翻译研究动态和近十年(2007—2016)国内翻译理论研究走向中的被引频次皆位于前列。此外,再结合冯佳等的国际近二十年(1993—2012)翻译研究热点关键词(见表2),可以发现在这三项分析研究中文学翻译都有所呈现。
除了关键词以外,中介中心性(Centrality)也是CiteSpace中一个重要的指数,测度节点在网络中连接不同节点领域的能力大小,也就是说中介中心性越高的节点具有越强的媒介能力,而这样的节点也就更具有研究价值。现将中介中心性指数在0.04以上的翻译理论的相关研究热点排列如下:
表3 高中介中心性
根据表1和表3可知,高频关键词往往也具有较高的中介中心性,(这里不再对每一个关键词进行叙述),值得注意的是翻译教学、文学翻译以及解构主义在上述表1—3和相关先行研究中均显现出较强的特性。下面笔者将逐一阐述。
3.2.1 解构主义
在“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出现之前的各种理论大都围绕对应性(equivalence)问题进行讨论”(王宁,2009:127)。翻译理论研究从最初的翻译策略——直译和意译,到后面出现的归化和异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直译意译之争更为具体化,但理论上却未见大的突破;目的论的出现使得译论再现生机,以此为理论基础的功能翻译理论则进一步推动了译论研究的向前发展。此外解构主义的出现则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方面意义也重大(王宁,2009)。
“自1995年首篇介绍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文章问世以来,国内各大要刊所载相关文献便层出不穷,解构主义对于我国译界的影响实可谓荦荦大者”(刘全福,2010:51)。经粗略统计,仅2007—2016年这10年间,CNKI核心期刊和CSSCI上发表的相关文章就多达909篇,足以以可见此话题的热度之高。彭桂芝(2008)指出德里达的“异延”解构主义翻译观之内涵是:文本间的互文性、译者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和“存异”的翻译目的。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认为译文与原文之间并无差异,而是一种共生互补的关系,所以应该给予译者更多的主观能动性,存在于源语和译入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应被缩小或同化而是应该将其表现出来,用于揭示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刘全福(2010)对中国解构主义的整体研究进行了批判式的反思。此后,解构主义的研究快速发展,并在一段时期内,我国解构主义翻译研究的本土化进程走向极端,当然这其中也不乏良好的发展,如消解与重构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内涵被创造性地提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虽还有争议,但正是这种热闹非凡的研究与讨论,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推动着国内译论研究的发展。
3.2.2 文学翻译
任何的实践都需要理论的指导,继而完善理论的发展。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往往来自于翻译实践的应用,而实践的方向往往多样,由表1、2、3可以发现文学翻译在近十年翻译理论研究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文学翻译研究虽然存在已久,但是今天其热度仍然未减。作为翻译的一种,文学翻译的地位的确举足轻重。应用于文学翻译的译论或策略常见的有“直译”“意译”“归化”“异化”“功能对等”等等。已成体系的功能翻译理论和解构翻译理论,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指导着现行文学翻译实践。这些理论的发展虽说大都是西方译论的累累硕果,但在中国也存在着璀璨的文学译论,关于国内译论研究,不得不提的有严复的“信达雅”、傅雷“形似、神似”矛盾之说、钱钟书的“化境”之谈。近几年许渊冲老先生又对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中国学派的文学译论源自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涵盖有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目的论等系列理论,再衍生出三美论、三似论、三势论和三化论等“三”论,均具有西方术语文字所没有的特殊之“名”(许渊冲,2012)。
3.2.3 翻译教学
学界对于翻译理论的研究不仅仅局限在译论本身的发展,表2中的各项高频关键词对翻译教学的不可忽视。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自此截至2016年11月全国共有215所高校获批。大批翻译硕士专业开设院校的获批使得系统化的“翻译教学”成为研究热点,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与翻译理论相关的教学研究之中。
廖七一(2011)认为翻译教学中的理论课程应该包括四大模块:“翻译的本质与研究范式的演进”、“翻译与社会规范(文化研究)”、“文本功能与翻译策略(功能主义)“和“翻译质量评估”。由此可见,作为翻译学中备受关注的翻译理论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系统的翻译教学中,即使是偏实践的专业学位,其日常教学也将翻译理论教学作为关键环节,有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翻译理论是翻译实践的理论基础;是译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理论是高等教育专业化学位的必然要求。董成等(2015)提倡通过大量的、多种文体的翻译练习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综合技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培养翻译硕士的最佳方针,翻译理论的教学无疑会使翻译教学更加全面。翻译实践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事半功倍,使得教学过程更具有目的性。而教学方面也随着研究的深入渐渐趋于完善,成为颇受欢迎的理论课程。
突变关键词主要用来揭示在某段时间内对某个热点研究的突然激增,以此来发现研究的前沿走向。经过CiteSpace的检测与计算可以得出关键词的突变指数,而这样的突变在图谱中也会有一定的显示:在节点年轮内部会有明显的突变圆环,如图谱中的“翻译教学”和“翻译伦理”等,现将CiteSpace分析出的所有具有突变性的关键词整理成表4。根据显示结果,翻译理论的研究走向渐渐开始倾向于翻译实践。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翻译理论的一项归属,在翻译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界对此方面的研究也表现出了多元化,例如“科技翻译”和“字幕翻译”等等。
表4 突变关键词
当今社会急速发展,科技与国家的发展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科技翻译的应用可以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国外的科技进展,这与改革开放以来的需求息息相关。范武邱(2007:52)早先就对科技翻译研究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基本理论已趋完备的情况下,科技翻译研究面临着转型和转折的必要”。而近年来,科技翻译的数量巨大,存在的问题颇为严重,在此领域对译论的研究也颇为不足,这与翻译理论研究的初衷渐行渐远(范武邱,2012),因而科技翻译理论的发展研究应顺应现状需求;在国内,随着电影等娱乐事业的蓬勃发展,字幕翻译也随之得到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字幕翻译的应用也可以说是文化的另一种交流与碰撞。功能翻译理论、交际翻译理论、对等理论、关联理论等在促进字幕翻译发展的同时,也给予了译论更为丰富的实践来源。此外,翻译理论还可以应用在跨学科的翻译学之中,如翻译学与伦理学结合的“翻译伦理”,关注翻译中的语言转换、专业表达、服务意识和翻译道德问题(方梦之,2012);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来描述和解释翻译,以学科交叉的方式展示了翻译理论研究由单一视阈向跨学科整合一体的发展转向(胡庚申,2008)。可见,跨学科研究为翻译理论提供多元的理论视角,并给予翻译理论新的发展方向。
通过上文对翻译理论研究中解构主义、文学翻译、翻译教学三个重要关键词以及翻译理论研究前沿走向的数据分析,本文对未来国内翻译理论的研究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紧跟学术前沿,开展交叉研究。本研究从详实的数据中分析了近十年国内翻译理论的研究热点,揭示了国内近十年译论的发展,即关注“解构主义”和“文学翻译”及翻译教学方面的研究。研究显示“解构主义”引用频次为49,中介中心性为0.10(见表1,表3),这一引自西方译论成果的关键词在国内也极受学者关注;“文学翻译”发展至今热度仍然不减,其高频引用和中介中心性足以说明其在如今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见表1,表3);“翻译教学”的引用频次为55,这一数值居于分析结果的第四位(见表1),自MTI专业的开设以来,国内翻译理论与教学开始了更为紧密的研究,翻译教学中译论课程的开设既是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也是对学生自身翻译素质的培养。这些交叉研究的新近发展十分重要的,既可为本科或者硕士研究生对现行翻译理论研究的掌握和未来的研究趋势指明方向,也能为本身的译论学习提供宏观的导向。
第二、把握经典理论,实现“知行合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外界的交流不断扩大,近几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的大国地位较之以往更为显著,文化翻译的高需求不断促进理论的发展与应用。社会科技发展急需引进国外先进科技论著;娱乐文化的发展带动了字幕翻译等研究的快速发展;文化间的互通交流,文化的走出去与引进来促进典籍英译、文学翻译的发展,使得“解构主义”、“目的论”、“功能翻译理论”、“译者主体性”和“关联理论”等经典译论在国内的研究不断增多,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也指导着中国文学的走出去进程,同时,“翻译伦理”和“生态翻译学”等跨学科的研究进一步加深,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完善了翻译理论系统。
本文以CNKI中核心期刊和CSSCI两大类期刊2007年到2016年中所有刊载的有关翻译理论的研究性论文为数据来源,选用CiteSpace V为工具对关键词进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通过对直观的图谱进行分析从高频关键词、高中介中心词和突变关键词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近十年来翻译理论研究的动态及发展。研究表明,近十年间翻译理论的研究渐渐趋于多元化的快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把握经典理论的同时要紧跟学术前沿,广泛开展交叉研究,为日后翻译理论的研究开辟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