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梅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教学机智与教学智慧的区别,继而例举并分析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教学机智和教学智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机智;教学智慧
课堂教学变化莫测,尽管小学语文教师课前会充分地预设教学情境,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总会或多或少地遇到意料之外的情况,教师若对这些情况处理不当亦或置之不理,课堂教学则会陷入混乱,这就需要教师要既要机智又要有智慧富,面对这些情况会在瞬间做出判断,机灵地临场应变,巧妙地解决偶发问题和意外情况,并且能将知识进行迁移和建构,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最终达到学生真正能够独立学习、学以致用。
一、教学机智与智慧的区别
马克斯·范梅南曾说过:机智是一种行动,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实践;而智慧则是一种内部的状态。教学机智的重要性体现在当教师面对突变的教学情境时,所变现出来的快速而准确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不同情景做出不同的处理方法,具有独特性和情境性,是在课堂现场中表现出来的,可以说是老师的“即时创作”艺术,它是一种处理突发性问题的教育行动方式;而教学智慧除了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各种突发性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之外,还可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地处理教学问题时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教学技能水平的综合体现。正如马克斯·范梅南所说“智慧构成了教育学的内在方面,而机智则构成了教育学的内在方面。”教学机智是教学智慧的一种外部表现。所谓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机智是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根据自身身心特点,针对出现的一系列偏差,主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及表现出的能力和素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智慧实际上是一种能正确处理师生间教学矛盾的技巧和能力,其内涵深于教学机智,其外延也更加广阔。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智慧
1.在学生对现象的了解发生矛盾时教师的教学机智。
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既能使他们对学习内容充满浓厚兴趣,又能使预定的教学程序产生各种不确定情形。如何使课外因素、非语文因素与预定教学程序相协调,是语文课堂综合性学习向教师提出的挑战。例如,《我是什么》这一课教学目标是想让学生进一步观察、了解大自然,对大自然产生一定的认识和感受。教师根据教材设计了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要求: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了解水呢?整理收集相关的资料,想好怎么向大家展示学习成果?但教学过程并非如想象的一帆风顺。学生汇报成果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意想不到的资料和图片:如洪灾、雪灾、罕见冰雹灾害等。仅仅在展示雹灾的图片中就包含了如鸡蛋大小的冰雹、冰雹灾害致18死155伤等等惊人的资料,这显然是学生在了解冰雹这种自然现象的过程中,意外地引发学生对雹灾的巨大兴趣。雹是自然现象,灾是人类现象,学生对两种现象的了解引发了矛盾。面对此情此景,教师并没有慌乱,并没有故意忽略相关的成果,而是把重点放到了培养同情心上来,借助资料搜集、信息分析,结合课内外阅读,让学生认识到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密切联系的,人在自然中生存,既受益于自然,也必须面对自然的灾害,从而使学生全面认识自然,即自然不是完全脱离人的自然,让学生懂得心中有爱,使他们能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借此激发学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在此基础上,师生继续《我是什么》的学习。这样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懂得了奉献爱心的精神。
2.在学生犯错时教师的转化机智。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且机缘巧合的编制在一个班级中,在这里,他们必然碰撞出各种各样的火花,有大错误,有小过失,也有优点。这就需要教师不仅有反复抓、抓反复的耐心,还要有“教育不是万能的,没有教育是万万不能的”之信念,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例如,一次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一位学生的作文《我的父亲》深深地吸引了我,文章中的人物写得惟妙惟肖,故事情节也很感人,我决定利用作文课在班上朗读。可是,当我在课堂上诵读时,另一位同学举起手说:“这篇文章是抄来的。”话音刚落,全班哗然,同学们议论纷纷,并把目光投向那位抄袭作文的同学。面对此情此景,我不慌不忙,大脑迅速转动,有了办法,我问道:“同学们,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同学们一致说好。我接着说:“那就请同学们谈谈这篇文章好在哪里。”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对文章进行了评析和欣赏。我又对那位抄袭作文的同学说:“你为什么要把这篇文章抄在自己的作文本上呢?”那位同学不好意思地说:“我很喜欢这篇文章,更喜欢文章里的那位父亲,他是那么善良而勤劳!”我若有所思地说:“我明白了,你想把这篇优秀的文章推荐给老师和同学们。可是,你却忘了把作者的姓名写清楚。请大家以后多推荐一些这样的好文章在班上朗读,你们认为如何?”老师的提议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赞成,那位抄袭作文的同学表情也由“多云”转“晴”,露出了愉快的笑容。下课后,他主动找到了我,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表示今后一定要努力学习,多读好书,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3.创建灵动的课堂,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
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培养新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时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机动进行处理,用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质。比如在学习《别董大》时:
师:这是一首送别诗。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是以什么相送?
生1:我知道《赠汪伦》,是以歌声相送。
生2.我知道还有《渭城区》,是以酒相送。
师:学生回答的很正确!以歌相送,情在歌中;以酒相送,情在酒中。今天我们再学一首送别诗《别董大》,看看这首诗的诗人是以什么相送的?
学生读诗后明白这首诗是以言相送。教师抓住时机点拨:这些送别诗都是送别诗,但相送的形式却不同,還有的送别诗是以景相送的,无论是哪种,都是抒发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的不舍之情。教师在这里让学生联系其它有关送别的古诗,目的是让学生明白送别有多种,可以以言、以歌、以酒、以景,因为古人写诗心中有情,眼中有景,笔下有诗。这样创造性的以教材为中介,在和学生的对话中寻求一种突破,体现教学的智慧,实现有效教学。
总之,机智和智慧是教师应具备的特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把机智和智慧两者融合在一起,聚机智与智慧于一身,才能打造出顶峰造极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雷玲.名师教学机智例谈 语文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
[2]吴大元.懿心集3[M].北京:线装书局,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