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日汉
摘要:呼麦,草原游牧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以演唱方式独特,文化历史悠久出彩,现如今已成为众所关注的艺术形态之一。随着呼麦艺术的盛凯归来,研究者及研究文献也日益增多。从而,笔者在本篇文献综述中,以“追踪溯源”、“互惠比较”、“音声形态”、“综述综合”、“承演形式”、“音生品质”和“传承保护”等七个方面对前人所研究的成果进行归纳与整理。通过撰写综述,提出自我观点和对呼麦研究需加强哪些方面的个人见解。
关键词:蒙古族音乐;呼麦;文献综述
呼麦是蒙古族传统音乐之瑰宝,是草原音乐文化三宝“呼麦、马头琴、长调”之一。呼麦一词来自于蒙古语中的“hoomi”[1]音译。意思为一个人运用嗓部器官发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声音的音乐表演形式。随着呼麦的熟知度的上升,研究者的数量也是与日俱增。故而,笔者搜集整理有关呼麦研究文献来阐述、了解迄今为止诸位学者所研究的现状与概况等。希望通过本篇文章为更多对蒙古族传统音乐呼麦爱好者和学者提供参考资料。
一、追踪溯源类
呼麦艺术的历史起源众说纷纭,也是中外文献论及较为广泛的一类。1985年开始,国内出现了基于田野调查的呼麦研究。莫尔吉胡在《浩林·潮儿之谜》一文中所述:“为了追寻胡笳(蒙语为冒顿·潮儿Moden—Chor)的踪迹,我于一九八五年四月在阿尔泰山罕达嘎图蒙古自治县与蒙古族牧民塔本泰老人相遇,如愿以偿地完成了对胡笳的全部考察工作(有关这次采访见《追寻胡笳的踪迹》文)。就在此次考察中,我完全意外的得到了另一个收获,便是“浩林·潮儿”(Holin—chor)”。[2]那么可以断定,1985年我国已有呼麦,而且经过笔者田野采风后发现,在新疆呼麦的传唱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
达·布贺朝鲁《神奇的喉音艺术蒙古“呼麦”—访问蒙古人民共和国喉音艺术大师松迪》(中国音乐,1992年第一期),文中对蒙古国著名呼麦手松迪的访谈录,其中详细介绍了蒙古国呼麦艺术的历史来源的基本情况。以呼麦是什么、呼麦产生的缘由及其年代、呼麦流传地区、呼麦的种类及演唱的主要曲目和最后的结语来完成对整篇文章的详细阐述。
范子烨的《蒙古呼麦的艺术传统与蒙古史前重构》一文中,运用古籍及其历史文献来重构了呼麦在每个时期的地位“从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开始,浩林·潮尔就流行于中国境内的蒙古高原,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3]由“柩有声如牛”实为低音呼麦、高原敕勒人的呼麦之音、清代初期呼麦艺术南下等从三个部分来陈述每个时期呼麦留存现状与历史来源的历史记载等。主要陈述春秋时期、中古时期到清代初期呼麦的存在及其演变。此类文章还有六篇。[4]均从历史来源角度和对于“呼麦”这一音乐形式做了相应的阐述,从蒙古族多声部音乐呼麦的历史渊源、音乐起源、声源和模仿学的角度做了详细的阐释。
二、互惠比较类
比较研究是民族音乐学中较为普遍形式的研究方法之一。与呼麦比较研究的文章有范子烨的《呼麦_胡笳与口簧》(中国文化画报,2013年),该人对呼麦、胡笳与口簧这三种多声部音乐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其文章《“自然直至音”:对古代长啸艺术的音乐学阐释》(《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2月21日第562期)中主要用古籍与文学角度去阐释啸与呼麦是“一声能歌两曲”特殊的音樂表现形式。此外,还有罗布桑[5]的《论乾隆皇帝的蒙古乐诗》(民族文学研究,2013年)上述文章通过两个部分“塞蝉”与“绰尔齐”和《笳吹乐章》与“鼓喉而歌”来比较多声音乐呼麦和胡笳的记载出现在乾隆蒙古乐诗当中等。与以上内容相同文章还有六篇。[6]都对呼麦演唱艺术技巧与其它多声部音乐比较做了整体性的论述与概述。
三、音形乐态类
有关呼麦的音乐形态研究,众多学者各有所见。涉及到呼麦的律学和调式分析的文献有李世相的《从“呼麦”中寻觅长调音乐风格的成因》(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4),本篇文章主要以呼麦的特殊表现方式中暗含着“长调”基因、呼麦的发音方式与长调演唱技巧的“暗连”、长调的调式观念与呼麦一脉相承和长调的音乐形态与呼麦同出一辙等方面阐释了呼麦个性的音乐形态。
邢长江《呼麦—泛音咏唱的艺术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前沿,2013年),该文章首先运用前两部分节来解说呼麦的生产与发展、现状与分布等问题,接着利用第三部分呼麦的创作与运用来阐述其演唱时音域以及呼麦调式等方面。以上文章对呼麦的演唱曲目及其调式进行多维论证与分析。
四、综述综合类
针对于呼麦综述与综合研究有以下文献。王晶晶的《中国呼麦暨蒙古族多声音乐学术研讨会综述》,该综述中作者从历史价值、音乐多声机理、表现方式、形态分析、相关史料、学术史研究、比较研究、田野调查、蒙古族多声音乐在地方性表现形式、以及歌唱机理与唱法研究方面与潮尔道研究等做了详细的归纳与整理。
博特乐图和郭晶晶的《蒙古族音乐研究百年(八)》(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6年)该文章中作者对前人所研究的呼麦文献做以下分类,关于“呼麦”与“浩林·潮尔”概念、呼麦艺术特征及演唱技艺、呼麦的比较研究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归纳综述。除外其文章中第三、四部分对蒙古族多声部音乐冒顿·潮尔和潮尔道两类文献类似总结概述。
达·布贺朝鲁的《喉音艺术——蒙古族呼麦初探》(《音乐研究》(季刊)1993年6月第二期)在这一文章中从呼麦的概念、产生年代、流传地区、传承曲目与演唱原理等方面做了阐述。
吕慧娜《呼麦艺术浅谈》(戏剧之家,2011年),此文章从较为综合的角度解说了“呼麦”。文章主要从什么是呼麦、呼麦艺术的由来、呼麦的演唱技巧以及如何练习呼麦等三个部分来简单阐释。在其第一部分中谈到潮儿道与呼麦的区别所在,潮儿道是多人多声的艺术形式,而呼麦则是一人多声的演唱形式。以及呼麦演唱时候声音的来源和演唱曲目的主要内容等。第二部分呼麦的由来中这样谈到,呼麦的由来之一:是相传在三千多年前出征打仗或打胜仗回来后的庆祝宴上一同歌唱,由于每个人的嗓音以及音高区别会出现多声部现象。久而久之这种多声部移植到一个人身上并有了现在的呼麦。呼麦由来之二:古代人在大自然中劳动时候对听见的声音的模仿,比如狂风呼啸的声音、水击岩石的声音和山间鸟鸣的声音等等。第三部分对呼麦的练习及其演唱技巧上进行讲解。练习时候主要从气息开始,再逐渐步入技巧练习,用元音来练习、在捕捉泛音的练习和到最后的运用口型与口腔来控制音量以及哨音等等。诸如此类的文章有七篇。[7]均对呼麦研究做了一定的归纳与综述。
五、承演形式
呼麦的演唱技巧与方法是最为神奇的一部分。众多的局外人看来呼麦的演唱形式是较为奇特。从而笔者所搜集的有关文献有格日勒图《试论呼麦的种类及其发声技巧》(中国音乐,2007年)本篇文章中作者深入学习语境后又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去撰写了呼麦演唱分类及技巧等。该文由,呼麦的种类、呼麦的基本发声方法等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从音乐表现形态、表演形式、发声方法上去分类。那么在音乐表现形态中从啸与唱的方面去分类。表演形式上分为单人呼麦和群体。发声方法上从器官发出声和共鸣声音、发出的声音效果上去详细分类。第二部分呼麦的基本发声方法中主要从气息和基础低音两个方面去阐述其中的奥妙。
张士勇《喉音演唱的极致——呼麦艺术浅析》(大众文艺 音乐理论,2016年)本篇文章由四个部分构成,呼麦起源、演唱形式、发声方法和发声原理等。在以上四个部分中详细的概括了呼麦来自于哪里,有何种演唱形式,是运用何种方法和原理在发声演唱表演等。针对于女性呼麦的演唱而撰写的文章有曾美英的《神奇美妙的大地之音—呼麦唱法的科学价值》(北方音乐,2007年1月10)。文章主要内容是通过西部民歌大赛中的女性呼麦沁其为例子进行陈述。齐光坛的《蒙古族“浩林潮尔”女歌手演唱特点分析》(音乐之声,2014)其中同是以内蒙古女性呼麦其文丽女士为例重点陈述。除此之外,有关呼麦演唱形式而撰写文章有两篇。[8]以上文章都以俯瞰的形式详细撰与写探讨了对呼麦艺术的演唱形式与多样性技巧。
六、音生品质
对于呼麦从生理和声学甚至性别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见,主要体现在以下文献当中。范子烨《呼麦艺术的鼻祖:对兴隆沟红山文化陶塑人像的音乐学解读》:“陶像的动作和表情并非正在努力呼喊的状态而是正在纵声高歌的状态,而且,这个不是普通的歌唱,而是至今仍然在蒙古高原上流传的呼麦艺术”,[9]作者在文中把陶塑像图与图瓦著名女性呼麦手珊寇(Sainkho Namtchylak)演唱呼麦时图像进行了比较,对兴隆沟红山文化陶塑人像的解读说明了这尊陶塑人是一位女性,且正是在演唱一种特殊音乐表现形式的艺术“呼麦”。
生理学角度所研究的有李革临、俞方和李莉的《呼麦发音的生理基础》(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2月21日第562期)该文章从声源及其振动模式、共鸣腔特点等方面用声学分析和喉高速摄影的方法对呼麦基础音(Kargyraa)进行研究。经翻译发表的外国文献有【美】西奥多·(泰德)列文 迈克尔·艾吉尔顿著 《图瓦的喉声歌手们》(董宸、贾怡、苗金海、杨高鸽、张林赵坚娣 译 周勤茹指导 、校注)上文中主要从音效模仿、深入谐音、生理反馈及双声等方面对演唱呼麦的演唱形式进行解析。诸如从生理及其声学角度撰写的文章有五篇文章。[10]等。以上文章是主要针对于呼麦演唱时候每个人生理方面的结构动态和两性所演唱时候生理区别所在以及演唱呼麦时运用声学角度去解释和阐述。
七、传承保护类
从口耳相传、口传心授到现在的拜师学艺及学院式教学,呼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道路坎坷丛生。传承、保护与发展如何去实行并适行?此类文章有杨丽娜、刘旭光:《档案与中国蒙古族呼麦的保护及传承》[J],载《云南档案业务探索》,2012年12月第002版,此文章中作者提倡针对呼麥以及口头流传的非遗遗产,需运用记录、搜集资料形式存至为档案来进行保护与传承。
博特乐图《“潮尔—呼麦”体系的基本模式及其表现形式——兼谈蒙古族呼麦的保护》( 中国音乐,2012年),该文章阐释潮尔—呼麦体系的同时注重了怎么去实行保护措施的提倡。首先需要去了解呼麦是什么?潮尔是什么?了解整体概念后在去全方面的观照整个体系中“源”与“流”。尊重事实,尊重历史故而达到一种真正意义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
李晓民、张立明《黑龙江蒙古族呼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年),该文章中作者从四个方面去阐述传承、保护和发展的观点与作用。由,只有了解了呼麦的产生发展和基本特征,才能有利于我们对他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呼麦艺术的发展比较缓慢、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活态的民族历史个性与审美习性的缩影、高校在黑龙江呼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等。类似文章还十篇。[11]上述文章都对呼麦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做了一定的概说。
小结
通过上述回溯,针对七大类文献的整理与归纳。首先,从所有学者发表时间上看出,对“呼麦”研究的热潮是始于2000年以后。在此之前,大家对于呼麦这个原生态艺术了解并不深入。自1993年蒙古国呼麦教授者把呼麦这个蒙古族传统音乐带进中国内蒙古后,认知度以及认识范围逐渐扩大到现如今的一种状况。诚然,1985年著名作曲家莫尔吉胡先生在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现了“浩林·潮儿”。但,当时对于呼麦的认识、传播和扩散不及现在。
其次,从研究领域的大致概况中方可了解到,对于呼麦的研究大多数围绕着保护传承、互惠比较和综述综合性研究上。但,对呼麦音乐形态、历史来源、音生品质、承演形式而详细撰写的文章不为多见。从而,笔者认为应加强对蒙古族多声部音乐呼麦艺术游牧民族大文化环境下窥探、针对音乐形态研究、历史渊源追溯性研究的阐述来填补该研究领域上的空白。最后,笔者认为应加强呼麦艺术教学质量上的提升,不为“教而教”不为“学而学”更不可为“表演而演”。
注释:
[1]Hoomi:人体嗓子部位,利用词器官来发出的声音。同时也称之为“呼咪”、“喉麦”、“喉咪”、“浩林·潮尔”等。
[2]莫尔吉胡:《浩林·潮儿之谜》[J],载《音乐艺术》,1987年第02期,第21页。
[3]范子烨:《蒙古呼麦的艺术传统与蒙古史前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2014年8月20日,第2页。
[4]上述六篇文章如下:乌兰杰:《关于“浩林·潮尔”——蒙古族喉音艺术的几点感悟》,中国呼麦暨蒙古族多声部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年;山人:《呼麦》,《云岭歌声》(现名为“民族音乐”),2004年;布仁白乙:《呼麦—狩猎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融合》,《音乐艺术研究文集—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教师论丛》,李世相主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1年;袁健新; 袁建明:《天籁之音“呼麦”——浅谈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呼麦”》,黄河之声,2010年;钦布乐格:《蒙古族天籁之音——呼麦》,《天山论剑》,2010年;安迪·保尔:《 声音拟态的体验:图瓦宇宙观》,东北亚民族文化论坛论文集,2016。
[5]罗布桑:汉名为范子烨。
[6]上述六篇文章如下:好必斯:《蒙古族早期多声部音乐形态与欧洲早期多声部音乐形态之比较研究》,载《中国呼麦暨蒙古族多声部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年;吴明泽:《浅议蒙古族民歌的民族性及“呼麦”技巧》,载《艺术空间》,2010年;庄凌燕:《新疆阿勒泰地区楚吾尔、斯布斯额与呼麦的比较研究》,(豆丁 中国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08年;贾晓光:《浅谈蒙古族多声演唱中的潮尔艺术特色》,载《大众文艺》,2015年;李丹丹:《世界三种独特唱法探析》,载《音乐大观》,2013年;范子烨《论《啸旨》——中国古代艺术的教科书——啸史钩沉之一》,载《中国呼麦暨蒙古族多声部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年。
[7]上述七篇文章如下:斯琴毕力格:《论蒙古族呼咪演唱艺术》,载《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年;徐欣:《西方视野下的泛音歌唱研究》,载《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郭云鹤:《试论呼麦及其演唱方法》,载《中央民族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包铁良:《图瓦、蒙古呼麦演唱艺术论析》,载《乐府新声》,2008年;杨海源:《再析蒙古族传统声乐艺术——浩林潮尔》,载《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关阳美:《内蒙古呼麦的地域特色研究》,载《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萧梅:《文明与文化之间:由“呼麦”现象引申的草原音乐之思》,载《音乐艺术》,2014年。
[8]上述两篇文章如下:瞿世伟:《呼麦的发声方法和原理》,载《科技风前沿》,2011年;塔力亚:《呼麦的种类及其发声技巧探讨》,载《音乐时空),2014年。
[9]范子烨:《呼麦艺术的鼻祖:对兴隆沟红山文化陶塑人像的音乐学解读》[J],载《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11月23日,第1页。
[10]上午五篇文章如下:齐光坛的:《蒙古族“浩林潮尔”女歌手演唱特点分析》,载《音乐时空》,2014年;锺明德:《呼麦——音乐世界的另一种真实》,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2月21 A07版;罗颖:《“呼麦”可不是“口技”》,载《北方音乐》,2006年;张立明:《呼麦现状的心理学研究》,载《神州》,2012年;贾威:《呼麦艺术的音乐心理学研究》,载《首都师范大学毕业论文》,2009年。
[11]上述十篇文章如下:齐光坛:《蒙古族浩林潮尔唱法的保护与传承》,载《艺术审美》,2012年;齐光坛:《吉林西部蒙古族“浩林潮尔”唱法的保护与传承》,载《民族民间音乐》,2015年;李龙珠:《简析蒙古族呼麦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载《大众文艺》,2014年;陈大炜:《蒙古族音乐“三宝”在电影中的作用及其传承创新》,载《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年;鲁蒙海、卢贤:《长调呼麦在希望中呼喊》,载《文化大区》,2006年;孙茂玲:《内蒙古呼麦艺术的生存与发展初探》,载《枣庄学院学報》,2010年;张坤:《设计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蒙古族呼麦的保护研究》,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傅建鑫:《内蒙古呼麦发展趋势调查研究——以呼和浩特呼麦为个案》,新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苏仁甲布:《浅谈保护和传承呼麦与促进阿拉善旅游业的关系》,载《内蒙古艺术,非物质文化》,2013年;龚丽娅:《一个将要失传的民间唱法引起的思考》,载《音乐创作》,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