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高德坤 胡 勇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方案的公布,“核心素养”便成为学校师生谈论的“热词”。所谓“核心素养”,是指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又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为此,针对部分学生时间观念淡薄、学习计划性不强、人生目标变换不定、跨学科知识学习意识不到位等问题,我们从语文学科特点出发,兼顾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精心选择以“钟表”为题材的试题,寓“教”于“练”,尝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钟表,是钟和表的统称,是人们司空见惯的计时仪器,由秒针、分针和时针组合而成,它们三者各司其职,相互合作,并且蕴藏着许多人生的智慧和哲理,对于指导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培养我们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联想和想象能力具有很重要的启迪作用。现举例分析如下,以飨读者,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及教育教学同人批评指正。
【案例一】(2016•淄博摸底考试)观察下图《滴答、滴、答滴……》,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50字。
从构图看,所给图形是个圆形钟表,由分针和时针组成,两个指针分别指向数字“10”和“12”;“滴答、滴、答滴……”的声音,则表明表针在不停地走动,时间在流逝。构图的寓意就在于此。答案示例:该图是一个圆形钟表,分针指向10,时针指向12,1至9数字被隐去。告诉我们:时间在流逝,请珍惜时间(或“时间还剩十分钟,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
【关联素养】人生犹如时钟,时钟由“分”“秒”组合而成,时钟是“无限”的;同样,人生也是由“分”“秒”构成,但却是“有限”的。表针如同一把刷子,在“滴答、滴、答滴……”的持续声中,消磨着我们的时间,留下一片“空白”。该题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自主发展——健康生活”中的“自我管理”素养要求,即“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
【案例二】(2016•中原名校冲刺仿真题)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回答问题。
(1)给漫画拟一个标题:_________
(2)指出漫画的寓意:_________
从漫画构图看,漫画是一个方形钟表,表盘右边是时针,如同一个“人”的形象;左边是分针,像一把“刀”,刀刃朝向“人”的背后。不难看出,漫画的寓意在告诉人们“时间与人(生命)的关系”,尤其是“人”(时针)后的那把“刀”(分针),令人恐惧害怕,告诉人们应珍惜时间,否则,就会被岁月之“刀”“杀戮”。漫画的寓意便在于此。答案示例:(1)岁月如刀;(2)漫画警示人们要珍惜时间(生命)。
【关联素养】时间就像一把刻刀,在每一个阶段都会留下它专属的印痕,并将岁月的痕迹雕刻在人们的脸上。漫画将分针、时针变形夸张,分针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子,时刻追随在人类的背后,稍不留意,便会被刀子“砍杀”。“岁月不待人”,要珍惜时间,不断前行,发展壮大自己。该题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中的“人文情怀”的素养要求,即“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
【案例三】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请用简洁的文字向你的同学介绍这幅漫画的内涵。
这幅漫画包含着两种人生态度。表盘上有一老一少两个人,年轻者在奋力向前拨表针,年老者在尽力向后拨表针,前者希望时间快速前移,后者希望时光能够倒流。据此思考介绍这幅漫画的内涵即可。答案示例:时间是不可逆的。少年时源于一种对生命的好奇与挥霍,希望把时间前移;老年感慨于“夕阳无限好”,希望时光为自己倒流,抓住生命的美丽,弥补人生的遗憾。这两种愿望都是人之常情,但又是不可实现的,所以要把握当下,珍惜人生的每个过程;以一种平和、坦然的心态面对时间的流逝。
【关联素养】人生是一次“单程”旅途,这个旅程不可逆转,没有“返程票”。人的一生要经过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阶段,这些阶段,既不能实现“跨越”,更不能“时光倒流”。人的成长要遵循自然规律,切忌“想当然”“穿越时空”,徒增悔恨。“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该题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化基础——科学精神”中“理性思维”的素养要求,即“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
【案例四】欣赏下面这幅漫画,请为其题诗或配文。要求:①符合画面情景;②表达鲜明生动;③字数不超过40字。
从漫画构图看,表盘中的两个指针的形状,像人的双脚,预示着“人”在走动,并且每只脚都踩在正确的时间点上,漫画的寓意就在于此。据此合理联想或想象,为其题诗或配文即可。答案示例:人生犹如时钟,它的完美不在于走得快,而在于按部就班,周而复始,走得准。
【关联素养】人生如同钟表,钟表在有规律地转动,人生也需如此。故我们要让人生的“秒针”“分针”“时针”各司其职,在平凡、单调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中,心存“定力”,耐得住寂寞,绽放光彩,成就人生。“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该题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自主发展——健康生活”中的“自我管理”的素养要求,即“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
【案例五】(2010•石家庄一模)仔细观察漫画,请说明漫画的内容及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
从漫画构图看,钟表代表着时间;钟表上下左右位置分别有“手枪”“毛笔”“二胡”“足球”等物件,这些物件象征着人们在不同的阶段,理想分别是军事家、书法家、音乐家、体育明星。表盘四角都有一个“日”字;“日”,即“每天”的意思,表明时间在变换,而对应的“理想”也在不断地变换,这应是准确理解漫画寓意的关键。答案示例:漫画画的是一块方形钟表,长针针状,短针葫芦状,上写“理想”二字。表盘四角是“日”字,上下左右分别画有手枪、毛笔、二胡和足球。意为每天换理想等于没理想(或者一天一个理想将一事无成;理想多变等于没理想;常立志不如立长志)。
【关联素养】《古今贤文》(志向篇):“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无独有偶,《论语》也有类似的话语“君子立长志,小人常立志”。两者都在警示我们:做事要贵在专一、持之以恒,切忌“朝三暮四”“半途而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该题既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自主发展——健康生活”中的“健全人格”的素养要求,即“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也体现了“社会参与——责任担当”中的“社会责任”的“自尊自律”“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的素养要求。
【案例六】(2016•湖北高三月考)留意钟表广告,发现大部分钟表定格在10点10分左右,请观察下面的钟表,说说钟表时间如此定格的意味。
本题从理解画面定格意味角度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两点:一要仔细观察表针组合的形状,二要揣摩数字“10”所包含的意蕴。从表针组合的形状看,既像字母“ⅴ”,又像张开上举的双臂,还像展翅飞翔的翅膀;从数字“10”看,容易想到成语“十全十美”,预示着完美、美好,吉祥如意。据此分析作答即可。答案示例:①钟表的时针和分针呈“ⅴ”字形,是胜利的象征;②两个指针同时上扬,表现一种昂扬、奋发的激情;③时针和分针组成的形状如鸟展翼,预示美好的前景;④10点10分是一天中最好的时间,充满活力,干劲十足;⑤10点10分,“双十”寄托着十全十美、吉祥如意的寓意。
【关联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高中生要“能综合运用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读懂与自己学识程度相当的著作,运用多种方式展开交流与讨论。”本题涉及历史、英语学科等习俗知识。“V”,是根据英语单词“victory”的首字母摆出的,代表着“胜利”。将食指和中指竖起分开,形成“V”字,如今已成为世界上表示胜利的流行手势。在英国,原来反“V”字手,是侮辱对手的意思;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高高举起的“V”字形手势,振奋人心。自此以后,正“V”字便风行世界。该题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中的“人文积淀”的素养要求,即“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同时,还体现了“文化基础——科学精神”中的“勇于探究”的素养要求,即“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
【案例七】(2012/2013•衢州一中高二期末考试)仔细观察下边的一幅公益广告图片,根据要求答题。
(1)根据上边所提供的图片,设计一句放在画面下方的广告宣传语,使之形成一则完整的公益广告,鲜明地表达广告主旨。不超过20字。
(2)简要评价这则公益广告的创意。
从构图看,公益广告图片是个“罗盘”。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一要明确画面的构成要素及特点,二要理解字母“E”“W”“S”(“$”)“N”表示的含义,三要懂得看图的常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据此便可归纳出画面包含的主要信息:罗盘的方向已混乱;代表“南”的“S”已被代表金钱(美元)的“$”代替;指针的指向是金钱。公益广告的主旨和创意便在于此。答案示例:(1)一旦唯以利润为指南,就会失去人生的方向;(2)一个圆形的罗盘,四个代表方向的英文字母,一根指针,构成一个指南针图形。构图简洁鲜明,代表“南”的“S”被代表金钱(美元)的“$”代替,“东”“西”“北”方向混乱:于细微处发力,构思巧妙。
【关联素养】本题涉及英语学科、政治学科和地理学科等跨学科知识。“E”“W”“S”“N”分别是“EAST”“WEST”“SOUTH”“NORTH”四个英语单词的“首字母”,依次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是美元符号。另外,“¥”,是人民币符号;“£”,是英镑符号;“€”,是欧元符号。人们面对地图(没有指向标的地图)时,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来判定方向。该题既体现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中的“人文积淀”的素养要求,即“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也体现了“文化基础——科学精神”中的“批判质疑”的素养要求,即“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还体现了“社会参与——实践创新”中的“问题解决”的素养要求,即“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
由上可见,这种“寓‘教’于‘练’”的主题教育教学方式,直观形象,接“地气”,尤其契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表现出较强的“冲击力”,可谓“曲径通幽”“春风化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尤其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践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