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华,李静苹,谢 荣,董业平
(1.广东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艺术系,广东 广州 510632;2.汕头市第一中学,广东 汕头 510632;3.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广东 广州 510700;4.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奥运冠军的培养是一项煎熬磨炼的漫长历程,耗资巨大;站在奥运奖台是每位运动员最高竞技实力的展示。竞技体育的终极目标是使运动员取得最好的竞赛成绩,获得最高级别的竞技体育项目冠军,并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年限里保持这种最佳竞技状态。然而,最佳竞技状态保持的有效方法是延长运动寿命。目前,关于运动寿命的定义有两种,一种是指运动员多年训练全过程的年限,即基础训练、专项提高、最佳竞技以及竞技保持4个阶段,另一种是指运动员在最佳竞技阶段和竞技保持阶段的年限,也称之为“竞技黄金时段”。从现有关于运动寿命的研究来看,多数专家学者采用了后一种定义[1]。因此,本研究中的“运动寿命”也采用后一种定义。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对运动员所具备的个体素质要求存在不同差异,那么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员运动寿命也必然有所区别。
竞技能力展示的是运动员参赛实力,奥运金牌是竞技能力的巅峰标志。因此,本研究将奥运金牌作为衡量奥运冠军竞技能力客观依据,现有的有关运动寿命的研究一般都是对运动员保持个人最好竞技能力的时间,即个人最佳竞技阶段和竞技保持阶段长短的研究。每位运动员,无论水平高低都有自己的最佳竞技阶段和竞技保持阶段。本研究将获得奥运冠军的女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奥运冠军的竞技能力肯定达到了个人最佳竞技状态或竞技保持阶段。本文以连续5届奥运会我国女子冠军运动寿命的项群特征为研究对象,并探讨技能主导项群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与金牌数有可能存在正比的关系。
以第27-31届夏季奥运会中国女子冠军运动员运动寿命为研究对象。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查阅国内有关研究奥运金牌的论文和资料共计100余篇,为研究分析寻找理论依据。
1.2.2 数理统计法
对获得第27-31届奥运会,我国女子冠军信息数据进行分类并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中国奥运会官方网站http//www.Olympic.cn,2001年、2005年、2009年、2013年《体育事业统计年鉴》,华奥星空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专题报道(http://2008.sports.cn)、网易2012伦敦奥运会数据直播系统(http://data.2012.163.com)、百度网站搜索。
(2)数据处理:统计第27-31届奥运会每一位女子冠军运动员最佳竞技阶段和竞技保持阶段的年限,然后按项群分类方法计算不同项群奥运冠军运动寿命,同时统计不同项群奥运金牌数。
1.2.3 比较分析法
通过比较不同项群奥运冠军运动寿命的特征,分析运动寿命越长是否所获金牌越多。
特殊情况的处理:(1)对于未退役冠军在退役年龄、运动寿命和竞技黄金阶段不计为统计的范畴,以已退役冠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2)本研究的统计中发现技能主导项群有11名运动员是连续获得2届奥运冠军,连续获得3届和4届奥运冠军分别有2人和1人。体能主导项群分别只有1人连续获得2届和4届奥运冠军。
经统计分析得知,在第27-31届奥运会中我国女子运动员共获得96枚金牌。从表1可以看出,能够达到和保持这种最佳竞技状态的运动员人数不多,仅占这5届奥运会冠军总人数的15.63%。而连续获得两届奥运冠军的运动员为11.46%,连续获得三届奥运会冠军的运动员为2.1%,连续获得四届奥运会冠军的运动员仅1人,仅占总冠军人数的1.04%。相对于世界女子奥运冠军来说,我国女子奥运冠军运动员长期保持高竞技水平人员不多,只有近15.63%的女子冠军运动员能够长期保持高竞技水平状态。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女子奥运冠军运动员总体最佳竞技水平持续时间较短。
表1 连获2届、3届、4届女子奥运金牌人数统计
如阿英嘎[2]在我国技能主导项群奥运项目优秀运动员运动寿命的特征研究指出:“由于不同项目的训练学和生理学特点对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不同的项目上一定会表现出不同的运动寿命特征。”本研究也想分析第27-31届女子奥运冠军运动生命来证实这个结果推论。为了进一步发现其中的共性特点,我们从项群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第27-31届奥运会我国女子冠军技能主导类项群的平均运动年限为17.27年,平均运动寿命为10.09年;而体能主导类项群的平均运动年限为14.76年,平均运动寿命为8.44年。这两组数据充分说明了技能主导类项群无论在运动年限还是在运动寿命方面都比体能主导类项群表现出其优势特征,比体能主导类项群的运动寿命长。同时从表1也可以看出技能主导类项群不仅运动寿命长而且获得连续两届及以上奥运冠军人数都比体能主导类项群多。
不过,李太嶂老是觉得,德公公言不由衷,老太监内心的真实想法,别人无从猜测。李太嶂的想法不无道理。他虽说是个粗人,但在德公公身边陪侍已久,老太监的喜怒哀乐,无须推理,凭直觉就能感知。近年来,李太嶂觉得老太监越来越不喜欢其左右护卫,只是不明说而已。也就是说,这次老太监指派左右护卫迎战秦铁崖,有假借他人之手,除自己后患的嫌疑。
表2 按项群运动寿命的比较
表3是将第27-31届奥运会我国女子冠军运动寿命数据按技能主导亚类项群汇总后的结果,可以看出,技能主导项群各亚类项目之间有差异,对抗类项目平均运动年限是18.615年长于表现类项目平均运动年限15.925年,而表现类项目平均运动寿命是10.815年却长于对抗类项目平均运动寿命9.365年。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表3 按技能主导各亚类运动寿命的比较
对抗类项目主要是以征服竞赛对手为目的,这类技术最突出的标志是竞赛双方运用技术的直接相互制约性。这种制约性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3]。对抗类项目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比赛成绩的发挥受竞赛对手的制约,不确定因素大。运动员只有经过不断刻苦努力练习掌握最佳竞技技术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多参加大型比赛积累丰富经验以制约对手。而这些最佳竞技技术的掌握和丰富经验的积累都是需要时间的磨砺,它会随着运动年限的增长而增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前期消耗一定的年限来掌握技术积累经验,后期最佳竞技状态发挥受年龄的影响大,导致最佳竞技黄金阶段的运动寿命变短。这就是对抗类运动员运动年限长运动寿命短的原因。
与对抗性项群相比,表现类项目最佳竞技状态的发挥不受竞赛对手的直接正面影响,但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并不小。[4]表现类项群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自我技术展示为主,但比赛成绩受心理因素影响较大。
这类项群的运动成绩与运动员技术水平、比赛经验、抗干扰能力、心理素质有很大的关系。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快速的发展,现在运动员的训练手段更加现代科学化、国际接轨化,训练条件有很大的改观,训练后更加注重放松和饮食更加营养化。虽然表现难美性项群运动员的启蒙年龄早,但可塑性强,可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竞技状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宏观调控,运动员自身条件的改善和外界环境的改变,一改过去运动寿命短的历史,最佳竞技阶段和竞技保持阶段的年限有所延长,在第27-31届奥运会我国表现类项目女子冠军运动寿命竟然长于对抗类项目,其中以跳水冠军吴敏霞尤为突出,她连获四届跳水冠军历时16年之久,这与她精湛的技术水平、丰富的比赛经验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分不开的。同时表现类射击项目的“六朝元老”王义夫的传说,再一次说明精湛的技术水平、丰富的比赛经验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延长运动寿命的必备因素。这就是表现类运动员运动年限短运动寿命长的原因。
我们知道对抗类项群包括:隔网对抗性、同场对抗性和格斗对抗性项目,但从表4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在第27-31届奥运会中我国女子运动员只在隔网对抗和格斗对抗项目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而同场对抗项目虽然较以前有所改善但仍未冲出奥运零的突破,未达到最佳竞技状态,故在此不存在运动寿命之说。表4数据表明隔网对抗项目运动员的平均运动年限和平均运动寿命都长于格斗对抗项目运动员。
表4 对抗类子项的比较运动寿命
[HT6K〗格斗∶隔网,X2=5.48,P<0.05
对抗类子项的项群差异,主要是格斗对抗项目比赛时竞赛对手之间是直接进行身体接触的攻防技术较量,对抗性强,心理压力大,稍有不慎就会功亏一篑。而隔网对抗项目只需竞赛对手在各自规定场地内尽情发挥自己的最佳运动水平,运用丰富的比赛经验应对竞赛对手,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就会取得理想的运动成绩,它相对格斗对抗来说对抗性稍小。对抗性强和心理因素可能是影响我国格斗对抗性项群奥运女子冠军运动寿命的重要原因。
表5 表现类子项的比较
这种差异性主要与项目特征有关系,表现准确性项目运动员不管年龄多大只要具备精湛的技术水平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心智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比赛经验也随参赛次数的增多而丰富。这可能是表现准确性项目运动员运动年限和运动寿命都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表现难美性项目运动员运动年限和运动寿命短可能与运动项目“年轻化”有关,其初训时间早,训练节奏快,运动员更换周期短,从而导致总体运动寿命短,但这并非是我国表现难美性女子运动员真正生理性的运动寿命,而是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下造成的运动寿命偏短现象。
从表6可以看出,在第27-31届奥运会中体能主导速度性项目运动员平均运动年限最长达16年,耐力性项目运动员平均运动寿命最长达8.75年,而快速力量性项目运动寿命最短8.23年。对该项群各数据的X2检验证明存在项目差异(X2=15.18,P<0.01)。
表6 体能主导各亚类的比较
快速力量性项目平均运动寿命短主要与运动员的体能有关,而体能好坏主要受生理机能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器官的生理机能会逐渐减弱,人体的爆发力和反应速度减弱达不到最佳竞技状态,从而导致平均运动寿命缩短。速度性项目平均运动年限长的原因不仅仅是体能,速度技术和战术能力也起了很大的决定性作用,而这些能力消退总是慢于体能。[1]耐力性项目运动员平均运动年限短运动寿命长的原因,可能随着年龄增长与体能和身体耐力素质增强有关,技术和战术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因素会延长耐力性项目运动员运动寿命的。
奥运金牌是奥运冠军比赛成绩的最直接客观评价依据,因此本研究拟根据第27-31届奥运会我国女子冠军所获得的金牌情况分析运动寿命与运动成绩的关系。在这5届奥运会中我国女子运动员共获得96枚金牌(见表7),其中隔网对抗项目和表现难美项目获得的金牌数相同,以22枚齐居各项群之首。
表7 第27-31届奥运会我国女子冠军所获得的金牌情况
从前面的分析中已经得出,技能主导项群运动员的平均运动寿命比体能主导项群长,在技能主导项群中表现类运动员的平均运动寿命比对抗类长,而且隔网对抗类运动员的平均运动寿命又比格斗类长,表现准确性运动员平均运动寿命比表现难美性长,在体能主导项群中耐力性运动员平均运动寿命>速度性运动员平均运动寿命>快速力量性运动员平均运动寿命。将各亚类项群分别按运动成绩和平均运动寿命做简单的排位(见表8)就会发现,根据以上的数据可以推论这5届奥运女子冠军的平均运动寿命与运动成绩有可能存在正比的关系,即运动寿命长的项群运动成绩也好。
表8 各亚类项群按运动成绩和平均运动寿命的排位
但是在此有一个特例出现,即快速力量性举重项目,运动员平均运动寿命不长,但是在这5届奥运会中所获得金牌数位居第二,这与我国举重运动员的选材有关系,我国举重运动员普遍身材矮小,重心稳,爆发力强,在该项目中占有一定的优势,一直是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夺金的优势项目。同时在这5届奥运会中,以乒乓球和羽毛球为代表的隔网对抗类项目和表现难美性项目都是女子冠军夺金摘银的优势项群。对于参加这5届奥运会比赛的女子冠军运动员来说,精湛的技术水平,丰富的比赛经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因素是运动寿命与运动成绩呈正比的主要原因。
3.1 这5届奥运项目中技能主导项群运动员的平均运动寿命长于体能主导项群,这可能与技术技能、比赛经验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潜意识中的记忆保存越来越深刻,消退时间慢有关系,而体能主导项群会随着时间的增长,体能好坏受生理机能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器官的生理机能会逐渐减弱,人体的爆发力和反应速度减弱达不到最佳竞技状态,从而导致运动寿命缩短。
3.2 表现类项群运动员的运动寿命长于对抗类项群。其原因是对抗类项目是直接与竞赛对手进行攻防技战术的计量,比赛成绩的发挥受竞赛对手的制约,不确定因素大。表现类项目主要是以自我技术展示为主,比赛成绩的发挥不受竞赛对手的直接正面影响,但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并不小。因此在具备最佳竞技水平的基础上,多次参与大型比赛对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有一定的作用。
3.3 在对抗类项群中,隔网对抗项群运动员的运动寿命长于格斗对抗项群运动员,其原因是格斗对抗项目是竞赛对手之间直接进行身体接触的攻防技术较量,对抗性强,心理压力大。隔网对抗项目相对格斗对抗来说对抗性稍小。心理素质也可能是影响格斗对抗类项群运动员运动寿命的重要因素。
3.4 表现难美性项群运动员运动寿命比表现准确性项群运动员短。这可能与运动项目“年轻化”有关,其初训时间早,训练节奏快,运动员更换周期短,从而导致总体运动寿命短的现象。
3.5 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与运动成绩有可能存在正比的关系,对于参加这5届奥运会比赛的女子冠军运动员来说,她们经过多年的科学训练,都具备精湛的技术水平,丰富的比赛经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在这关键时刻一展身手,充分发挥自己的最佳竞技水平,这些因素是运动寿命与运动成绩呈正比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