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王红梅,李荣辉,于韬
(辽宁省肿瘤医院 1.肝胆外科;2.影像科,沈阳 110042)
肝胆肿瘤患者术后治疗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反复进行静脉穿刺输入大量营养物质和药物。而反复静脉穿刺极易造成外周血管损伤或破裂,使刺激性药物渗入皮下,导致局部组织的坏死。近年来,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技术在临床上逐渐普及[1],具有安全、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的优点[2]。但PICC存在一系列并发症,静脉炎是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3],发生率为20%~25%[4]。预防护理对于降低PICC的静脉炎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尤为重要[5]。本研究对比了传统湿热敷、喜辽妥和水胶体敷料对PICC所致静脉炎的预防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收集2014年11月至2016年12月辽宁省肿瘤医院肝胆外科术后行PICC置管的患者270例,其中,男139例,女131例,年龄26~83岁,平均 (58.46±10.72)岁;肝癌108例,胆囊癌56例,胆管癌62例,其他44例。
PICC导管为美国BD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型号为4Fr。由2名有PICC置管资格证书、受过专业培训且操作熟练的护士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PICC。肘部静脉穿刺根据血管情况进行,首选的静脉为贵要静脉,其次是肘正中静脉、头静脉,所选静脉穿刺前无红肿热痛、硬结、溃疡等,且5 d内未行静脉穿刺。置管成功后采用床旁胸片检查确认导管的位置,位于上腔静脉中下1/3即为成功。穿刺后24 h内限制插管侧上肢过度活动。
1.3.1 分组:按照PICC置管先后对所有患者进行编号,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传统湿热敷组、喜辽妥组及水胶体组,每组90例。3组性别、年龄、患病情况、置管时间等一般资料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P> 0.05) 。
1.3.2 干预方法: (1) 传统湿热敷组,PICC置管后观察穿刺部位,若无红、肿、渗血、发热、疼痛,即可在穿刺点上方3~6 cm处用湿热毛巾局部热敷 (50~60℃) ,保持湿度为毛巾拧不出水。每3~5 min更换1次毛巾,覆盖保鲜膜以保持湿度及温度,每日2次,持续1周。 (2) 喜辽妥组,置管后即予以多磺酸黏多糖乳膏沿穿刺静脉以螺旋式手法涂抹,范围为穿刺点上方2~15 cm,按摩至完全吸收,局部纱布或保鲜膜覆盖,每日2次,连续1周。 (3) 水胶体组,置管后在穿刺点上方约2~5 cm处沿穿刺静脉方向留置水胶体透明敷贴,将敷料面平贴覆盖在皮肤上,向两侧均匀按压,使敷料与皮肤充分接触,以免产生气泡,持续1周,如出现出血渗液较多、敷料脏污、脱落等情况则及时更换。
置管l周内由专业护理人员对置管处局部血管、皮肤及患者主诉定时观察并记录。由2名以上取得PICC置管资格证的护士对静脉炎情况同时进行判定。分级标准采用美国护理学会静脉输液静脉炎的标准[6](表1) 。
表1 静脉炎诊断分级标准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构成比 (%) 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如表2所示,喜辽妥组及水胶体组静脉炎发生率与传统湿热敷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79,P = 0.031; χ2=5.853,P = 0.016) 。而喜疗妥组与水胶体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χ2=0.086,P =0.770) 。
PICC为有创操作,大量研究[7-8]显示该操作存在一系列不良后果,而静脉炎是造成这些不良后果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导致静脉炎的机制有很多,如机械性炎症、血栓性炎症、感染等,其中机械性炎症为最多见的原因。
表2 传统湿热敷组、喜辽妥组与水胶体组静脉炎发生情况的比较
本研究中,3组患者分别发生Ⅰ、Ⅱ、Ⅲ级静脉炎14例、9例和5例。发生Ⅲ级静脉炎的患者手术时间相对较长,病情较重,且年龄大于其他2组。原因可能为病情较重的高龄患者相对抵抗力低下,且手术时间相对更长,机体本身营养状态差,更容易发生感染。
PICC致静脉炎的原因很多。首先是血管因素,头静脉的血管较贵要静脉等静脉细,导管置入难度较高,导致插管次数增多,造成血管内膜受损,释放大量炎性介质,从而使头静脉穿刺发生静脉炎的概率增加;其次与护士的操作熟练程度及手法有关,护士的穿刺越娴熟,静脉炎的发生率越低;另外,由于穿刺侧肢体的伸屈、血液的冲击及肌肉对血管壁的挤压等可造成导管在血管内游动,使其与血管壁反复摩擦,从而引起炎症;还有一些过敏体质的患者,可对导管这种异物产生变态反应,从而发生静脉炎。此外,导管型号及材质等的差异也与静脉炎的发生有关[9]。
传统湿热敷方法预防静脉炎主要是通过升高局部温度,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静脉内膜加快新陈代谢,从而减轻炎症反应。但传统湿热敷存在很大的缺陷,湿热敷时局部温度波动大,易加重患者的不适,且操作时需要暴露肢体,易使患者着凉,并使其活动受限;另外,因需频繁更换毛巾和热水,大大增加了护理工作的强度。
喜辽妥敷料的成分为多磺酸黏多糖,预防静脉炎的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各种分解代谢酶,促进皮肤肿胀消退,使局部受损组织增生;影响前列腺素和补体系统分泌,发挥抗感染、止痛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发胀和疼痛感;作用于凝血系统,抑制血栓形成,从而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喜疗妥对皮肤温和无刺激,易于吸收,耐受性好,且较传统湿热敷简单易行[10]。本研究结果显示,喜辽妥组较传统湿热敷组具有更好的预防静脉炎的作用 (P < 0.05) ,且发生静脉炎的严重程度也相对较低。
水胶体敷料由具有双重黏性及低敏性的特殊高分子材料组成,较少引起过敏反应。其半透明的材料设计,便于护理人员观察局部情况,以及时发现炎症等不良反应;在皮肤表面形成低氧张力,使炎症介质及炎性细胞因子快速释放,加快血液循环而减轻炎症;水胶体透明膜还可减轻疼痛,使组织处于类似正常的生理环境,使渗出物及炎性物质快速吸收,使血管内膜及细胞修复;水胶体敷料具有半通透性,能够防止细菌入侵,渗透蒸汽,缩短局部愈合时间,减轻皮肤张力;还可根据静脉炎部位随意剪裁敷料,能顺应皮肤的移动,患者可以自行活动,减轻身心不适,在临床中易被患者接受[11];护理操作简便且利于观察,大大方便了护理工作。本研究中,水胶体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热敷组 (P < 0.05) ,但与喜辽妥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05) 。但就临床操作而言,水胶体敷料的操作更省时、简单,而且性价比更高。
总之,PICC导管具有诸多优点,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但其各种并发症仍不容忽视。应用PICC期间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这是降低静脉炎发生率的根本保障。目前,薄型水胶体敷料等新型的预防PICC所致静脉炎的方法及材料层出不穷[12-14]。水胶体及喜辽妥敷料的应用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及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