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咏梅
(安徽省淮北市人民医院心血管一科,安徽 淮安 223001)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内科最常见的危急重症,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的特点,患者常会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猝死率极高,已成为危害生命的严重疾病。目前临床上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就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临床护理路径是个案管理的一种工具,是针对特定的患者群体,制定一种护理模式,使患者由入院到出院都依此模式来接受护理,从而可以控制护理质量,达到最佳护理效果的一种护理工作模式[1]。本文选择我科室收治行PCI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对其中40例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我科室收治的行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满足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和PCI手术指征,无心力衰竭和休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40例。其中,常规组女16例、男24例,年龄32~87岁,平均(58.7±6.3)岁;实验组女17例、男23例,年龄33~86岁,平均(58.3±6.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常规组遵循既往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和护理,实验组实施临床路径进行治疗护理,具体内容包括:①构建PCI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路径护理小组,由护士长督查护理工作,小组护理人员执行具体护理工作。②制定PCI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路径护理表单:通过咨询专家、查阅文献,依据PCI术流程和特点,制定出符合临床特点的临床路径护理表单,内容有护理评估、入院宣教、心理护理、围手术期护理、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③术前护理:入院后对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全面了解,同时开展整体病情和生命体征的评估,行常规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查,告知导管室准备开始手术。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完善术前准备。④术中护理:熟练配合手术医生手术操作,并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根据医嘱应用相关药物。⑤术后护理:术后绝对卧床24 h,严密观察心电监护的变化和胸痛情况,术侧肢体制动。观察伤口渗血情况,防止出现皮下渗血、血肿。指导患者进食低盐低脂软质食物,并保证摄入充足营养。⑥健康宣教:向患者和家属介绍疾病相关知识,让其对疾病形成全面认识。
①统计并对比两组接诊到导管室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②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伤口渗血、胸痛、心律失常等。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接诊到导管室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个手术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个手术指标对比(±s)
住院时间(d)实验组 40 28.4±2.5 2.9±0.5 7.7±2.1常规组 40 45.7±4.8 3.7±0.6 11.9±3.7 P<0.05 <0.05 <0.05组别 n 到导管室时间(min)术后卧床时间(d)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n(%)]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常见疾病,主要是由于过度劳累、不良生活习惯、便秘等因素引起的[2]。临床中针对该疾病主要开展PCI术治疗,术中在血管中置入支架以达到再通冠状动脉的目的[3]。为进一步提升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还需要针对患者开展有效护理,进而为患者治疗和康复提供保障。
临床护理路径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依据疾病特点制定针对性护理计划,依据临床护理路径表开展各项护理工作[4]。本研究临床护理路径中术前护理能够保证患者接受全面检查,并减少患者接诊到导管室的时间,为患者及时接受治疗提供保障。术中护理能够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全面观察,并为医生开展手术提供有效配合。术后通过预防伤口渗血、饮食指导、健康教育,对患者开展全方位护理干预。
本研究中,实验组接诊到导管室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护理,能够显著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更快康复,值得进行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