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应用尿激酶的效果

2018-07-25 05:10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年12期
关键词:尿激酶外周血血肿

刘 晶

(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外二科,河北 唐山 063000)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高蛋白及高糖饮食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其中高血压是当前我国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该病在血压控制不良的情况下可产生一系列外周器官损伤〔1〕。长期血压控制不良及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极易导致脑血管意外,其中高血压脑出血是预后较差的一种〔2〕。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微创血肿清除术可及时清除颅内血肿而减少压迫所致的脑组织受损〔3〕。但微创技术也难以将所有血肿清除,尿激酶可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可有效溶解血肿〔4〕。本研究分析尿激酶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唐山市工人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老年高血压首次脑出血患者88例,年龄≥60岁,依据病史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首次高血压脑出血,均接受微创血肿清除术。排除标准:合并颅内血管瘤及其他颅内器质性病变;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合并严重凝血系统疾病;合并活动性感染;合并颅内手术史;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恶性肿瘤等终末期疾病;临床资料缺失。依据微创血肿清除术后是否采用尿激酶血肿腔灌注治疗分为观察组42例(使用)及对照组46例(不使用)。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治疗及评估方法 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参考《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治疗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5〕。患者均接受同一组医师所施行的微创血肿清除术,操作在CT引导定位下完成:以CT下血肿最大处为靶点,局麻后置入颅内血肿穿刺针至病灶,吸出陈旧性血肿,冰生理盐水冲洗血肿腔;留置硅胶管于血肿腔内,侧开口引出;术后复查CT〔6〕。术后观察组经硅胶引流管注入尿激酶2 ml/次(5 000 U/ml),2次/d,注射后夹闭引流管2~4 h后开放。术后引流管放置5 d,观察组留置引流管期间每日均行尿激酶颅内血肿腔灌注治疗。术前及术后5 d抽取患者外周血检测如下指标:D-二聚体(D-D)、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介素(IL)-6。记录两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分别评估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情况,神经功能评估使用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7〕,生活自理能力评估采用Barthel指数(BI)〔8〕。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t、χ2检验,Log-rank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两组治疗期间病死率 观察组治疗期间病死率(9.76%)显著低于对照组(28.89%,χ2=3.945,P=0.047)。见图1。

图1 两组术后28 d累积生存率比较

2.2两组手术前后外周血指标比较 两组术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观察组外周血TNF-α、IL-6及D-D水平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外周血TNF-α、IL-6及D-D水平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1),但观察组术后TNF-α、IL-6及D-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两组术前术后血液学指标的比较

2.3两组手术前后CSS及BI比较 两组手术前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CSS及BI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提高(P<0.01),对照组术后CSS及BI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提高(P<0.01),但观察组术后CSS及B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CSS及BI比较分)

2.4观察组外周血D-D与TNF-α及IL-6间的相关性 D-D与TNF-α(r=0.619,P<0.01)及IL-6均呈正相关(r=0.813,P<0.01)。见图2。

3 讨 论

高血压本质上属于一种系统性疾病,在漫长的病程中患者可产生一系列并发症〔9,10〕。其中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的一种急性并发症,发病后短期内可导致患者死亡,即便度过危险期也将留下程度不同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高血压发展至脑出血这种危急并发症常常具有10年以上的病史,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其风险越高。微创血肿清除术以极小的医源性创伤清除患者颅内血肿,对于减轻因血肿及血肿继发颅内炎症反应而对患者造成的二次损伤具有重要价值〔11〕。但事实上,微创血肿清除术也难以将血肿均清除,残留血肿仍然可以导致局部水肿及炎症反应,这可能会对患者预后造成不利影响。尿激酶是一种外源性非特异性纤溶酶直接激活剂,具有较强的血肿溶解作用,且通过局部给药可降低药物对系统性凝血功能的影响〔12〕。

死亡率是评估高血压脑出血的首要指标,本文提示术后尿激酶灌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性。D-D是反映机体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重要指标,血栓或血肿存在的情况下D-D的水平即可升高〔13〕。TNF-α及IL-6均为促炎因子,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表达。在颅内存在血肿的情况下可导致局部巨噬细胞浸润,从而引发促炎介质水平升高。本文提示观察组术后5 d颅内血肿溶解情况优于对照组,因而炎症反应程度和炎症指标均较对照组轻。本研究由于样本量及随访时间有限,所得结论仍需研究证实。

猜你喜欢
尿激酶外周血血肿
不同浓度尿激酶在PICC导管堵塞再通中的应用进展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超声针联合微泡干预尿激酶溶解体外血凝块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脑血栓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SIRT1 mRNA的表达及氨氯地平对其影响
CCL17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