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梓君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许多老师都会想把自己所知道的,每一个字词句,只要是教参中提到,都想把它给讲透讲明,就害怕学生年纪小不懂,巴不得学生能把自己所讲的一字不漏的给背下来。时间长了,学生就养成了缺乏思考的惰性,就等着老师讲。如何激发生的咬文嚼字的兴趣,又要做到不要“咬”的太死,“嚼”的太碎,如何把握好这个度,正是我们在咬文嚼字的语文课堂中要追求的。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咬文嚼字;文本
中图分类号:TP311.13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4-0206-01
王崧舟老师这样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精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書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咬文嚼字本是语文课堂中所追求的,可现如今的在语文课堂中不是忽略了“咬文嚼字”,就是有人过分的咬文嚼字,恨不得能面面俱到,挖地三尺。一节课下来,学生却对所学课文缺乏了整体的把握,只在脑海中留下支离破碎的片段,而这样做是与我们所提倡的语文课中的“咬文嚼字”是相悖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合理的“咬文嚼字”这就需要有度的把握。
一、激发学生“咬文嚼字”的兴趣
(一)作好“咬文嚼字”的铺垫
要让学生对所学课文有兴趣,如果让生觉得这篇课文无趣根本不想去读,那么他只会草草地读读,根本不会去咬文嚼字。课前可以让生读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在上《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我让生收集了一些长征中发生的故事,然后再让生读这篇课文。其次,我们在导入时就要多花些心思,在上《水》这课时,我出示了一组画面,这组画面主要向学生展现因缺水时的景象,让学生从心底感受缺水的痛苦。在让生去学习课文,让学生很是好奇文中为何只写了得水之乐,从而达到了咬文嚼字的效果。
(二)找寻“咬文嚼字”的关注点
只有能引起学生关注的东西,学生才有兴趣去追寻,有只有找到学生对一篇文章的关注点,他才有动力去对这篇文章咬文嚼字。因此“咬文嚼字”忌面面俱到。我们在语文课堂中有一些语文老师总是逐字逐句的分析,力求把每一个字词句都讲到,处处都在咬文嚼字,最终弄得学生是不知所云。
二、“咬文嚼字”需要有质疑的精神
(一)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又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作为教师的我们很多人都缺乏这种质疑的精神,且不说平时的阅读,当我们面对我们的教科书中的课文,我们便失却了质疑的能力,对学生提出的异议,我们甚至是想方设法的去为教课书中的课文去作牵强附会的解释。例如: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本中《艾滋病小斗士》中一句“6月1日这天,被艾滋病折磨得体重不到10千克的小恩科西静静地离开了人世。”在未修订之前是“6月1日这天,被艾滋病折磨得体重不到10千克的小恩科西终于静静地离开了人世。”在未修改之前,我教学此课时,有为学生提出质疑说:“‘终于用的不恰当,它体现不出人们对恩科西去世的惋惜之情,怎么好像是巴不得恩科西去世。”面对学生的质疑,我虽心中也觉得生说的有些道理,可我还是像学生解释说:“它主要体现了恩科西被病魔折磨的太久了。”学生没有再说什么,是懂非懂的坐下了。当我看到新出版的课本已将“终于”二字去掉时,我心中尽是羞愧。由于我缺乏质疑的精神,打击了学生的“咬文嚼字”。因此,要“咬文嚼字”我们必须要具备质疑的精神。
(二)重视学生的质疑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质疑,最能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也只有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才会长生咬文嚼字的动力。有的老师就会在语文课堂中很好的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例如:六年级的《夹竹桃》“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当同学提出这句是个病句。“悄悄地”和“一声不响”重复了。师对他的发言在班级中展开讨论,有的同学就提出这句话是对的,它是为了强调它的谦逊、不哗众取宠。
三、“咬文嚼字”要有的放矢
新课标提倡学生阅读的个性化与多元化,于是有的老师在理解时把它给绝对化了,他们片面的认为就是要给学生阅读充分的自由化,学生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不敢对学生的阅读感受持否定意见,结果把一节课“嚼”得太碎,使得课堂教学往往是支离破碎、断章取义。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在此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咬文嚼字,更不能忽略对学生咬文嚼字的度的把握,因此我们要寻求方法激发他们咬文嚼字的兴趣与动力,又要让他们在咬文嚼字时有的放矢,想象灵动飞扬,真正感受到语文课中咬文嚼字的乐趣所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人民教育,2001(9):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