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研究

2018-07-24 09:35王炳儒胡博越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8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王炳儒 胡博越

摘要:中华传统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的重要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华传统价值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家也将传统价值观上升到了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因此将中华传统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作用,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中华传统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8-0029-03

一、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的精神基因

(一)整体主义——中华传统价值观中国家意识的集中体现

理论道德是中华传统价值观的基础,道德实践的主体是人,同时在特定的伦理关系中人的价值才具有考察的意义,因此在中华传统价值观中,整体主义代表着国、家、个人利益的统一,如《大学》中曾提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要通过国家治理,使天下太平来评定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時,个人、家庭、国家的利益是三位一体的,因此当个人利益同国家、集体利益相左时,个人利益的牺牲是个人价值的一种体现,如“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很好的例子。社会政策是整体利益的外化体现,即国家的统一完整。《孟子·梁惠王上》中,梁惠王问孟子如何才能让天下安定?孟子答曰:“定于一”,即国家需要统一才可安定。建立统一制国家的前提是“定于一”,这也使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怀得以萌生。

(二)仁、义、礼、智、信——中华传统价值观道德取向的集中表现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观是儒学文化所形成的价值观。在儒学的思想体系中,“仁”是其内在的核心精神。孔子认为,“仁”应该作为个人的最高道德标准。广义上说,“仁、义、礼、智、信”存在于“仁”之中,具体而言,“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同时,于个人来说,五常“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个人内在的、固有的道德取向即“仁、义、礼、智、信”,我们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存在于我们内在的道德准则中。“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华传统道德价值的核心,贯穿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个发展过程,并内化于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外化于日常行为中,成为中华传统价值观中的道德取向。

(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传统价值观精神动力的集中体现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积累中孕育出的高尚品质,这些品质不仅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千年的优秀基因,也是推动中华传统价值观不断向前的不竭动力。《易经》中有两句话对这种品质有集中的体现:第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不仅象征自然界,同时也象征着人类社会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无论沧海桑田,天都是不会变的,因为“天不变其常”,因此君子应以天为效仿对象,时刻以自强不息的精神面对各种艰难苦厄。第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易经》中,“坤”的解释为"顺承"。中华传统文化认为,地不仅承载山川河流,同时自然万物也孕育其中,故君子应以大地为效法,虚怀若谷,包容万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相结合,使中华民族刚柔并济的民族精神得以形成,也正因此,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断加强,使中华儿女能够团结一心地战胜各种艰难困苦,能以宽厚、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不同的思想和声音。

(四)天人合一——中华传统价值观中和谐的集中体现

在中华传统价值观中,天人合一是和谐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之一。“天”代表着自然和道德。一方面,人在自然中被孕育,应敬畏自然、顺应自然、效法自然,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社会和自然达到共融、共生的境界;另一方面,人性是天命的个体表现,道德的最终目标是天,要实现自我,就应做到修身养性,使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群体之间达到和谐的境界。

(五)大同思想——中华传统价值观中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

大同,代表着人类最为美好的理想世界,是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人类最高的社会阶段即为大同社会。这种社会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人在社会中都有相应的生活保障,享有相应的生活福利;(2)社会能够为人提供安居乐业的环境;(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即人珍惜产品,但无私利之心,不会占有,也不会计较在劳动中付出的多少。这三个特征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公天下的渴望和追求,并通过不断地改造和完善,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源头。儒学大同思想认为整体是个体存在的前提,个体利益能否实现取决于整体利益是否最优化,即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相调和,可以使每个人都能达到自我实现其个人价值的境界。以求同存异、尊重个人为基础,以整体利益为主导,将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利益不断进行协调,使个体和整体利益达到一致,让个体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力求个体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平等与福利。

二、中华传统价值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代价值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思想和智慧孕育出的中华传统价值观已经根植于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中,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依然是中华民族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下,中华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必然联系,中华传统价值观也具有划时代的价值所在。

爱国是中华传统价值观整体主义的表现。当下大学生没有经历过战火和动乱,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大学生了解爱国主义的精髓。未来中国的建设者是大学生,新世纪各国间的竞争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大学生只有坚定信念,才能和各类腐朽思想、诱惑进行斗争,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奉献力量。

中华传统价值观的道德准则之一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中的诚实守信和崇尚正义。诚信是中华传统价值观中区分“君子”、“小人”的道德准则。近年来,社会、高校诚信缺失的显现日益增多,大学生诚信危机趋势不断上升,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加强诚信教育。在此,“诚信、仁爱”等中华传统价值观的道德准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道德资源,缓解了大学生在经济市场下受到的冲击,促进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自强不息”的高尚品质,它是一种能够激励人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进取精神的缺失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之一,究其根源,在于大部分大学生心理脆弱,面对问题一味逃避。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自强不息的精神,能够促进大学生学会正确面对挫折,培养大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儒”、“道”都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自然观。儒家认为人的活动应与天道相符,道家则认为作为自然发展产物之一的人,要对自然进行顺应,并效法自然。虽然“儒”、“道”两家对“天”的理解不同,但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上却是一致的。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存在着矛盾性,它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相协调的客观要求。因此,作为未来建设者的大学生,更应该注重生态道德教育,让他们在中华传统价值观中寻求与自然和谐的相处之道。

在儒家社会思想中,大同社会就是一种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社会成员有着高度道德责任感的最高社会形态。这种社会理想为“中国梦”提供了文化根基,因此弘扬大同思想有助于大学生对“中国梦”历史意义的认同和解读。同时,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時必须要明确强调,不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口中的“乌托邦”社会,而是以个人为基础建构大同社会,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积极行动,进而外化宣传,让大学生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准则和行为指引。

三、中华传统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构建

(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中华传统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思想引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的客观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决定了中华传统价值观必须在其指导下进行自身的扬弃,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上继续发展。因此,我们需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视为传统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指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视野下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将提取出的与时代精神相符合的价值观运用其中,避免错误思潮的出现。

(二)中华传统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传统价值观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注重融入机制的建设,并依靠机制对融合路径进行保障。具体来说,要注重以下几种机制的建设。

1.加强心理认同机制。高校只有在重视中华传统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才能为大学生学习、传承中华传统价值观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高校教师对中华传统价值观的认同也是大学生传承并发扬中华传统价值观的一种外部推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大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价值观。当然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作为中华传统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推动力,促使我们要从大学生的情感、认知、意志、信念等多角度来寻求对策,让大学生不仅从理论上理解中华传统价值观,还要将其融入生活、学习之中,做到入脑、入心。

2.搭建行为践行机制。大学生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是二者融合的目标,只有明确这一目标,才能促进大学生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价值观。完善践行机制是为了给大学生创造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其魅力,并将其内化为行为准则,外化为自觉行动,因此应有的放矢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由此来激发大学生对传统价值观的学习热情,不仅要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还要达到在内容上对大学生有所启发,促进大学生对传统价值观的理解和吸收。

3.构建测评奖惩机制。完善的测评奖惩机制,能够对实践操作进行监督,纠正偏差,还能够提供指导,让大学生能够区分正确和错误。为此,将学校综合素质测评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进行有机结合,设置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才能保障融合落到实处。

(三)中华传统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策略

1.以多样化为基础,贯穿整个实施过程。中华传统文化是多民族智慧、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晶,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文明追求,我们必须对传统价值观的内涵进行全面的把握,并进行梳理整合,才能发挥传统价值观的文化魅力,促进大学生对中华传统价值观全面、深入的了解。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教育已然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时效性和创新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对时代潮流和当下形势进行准确把握,创新教育方式,以新媒体为契机,多管齐下,全面实施,增强传统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加强大学生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感。

2.以层次性为外围,涵盖整个实施过程。中华传统文化有其独有的包容力,在不断的兼容并蓄中,孕育出独有的价值观,因此中华传统价值观具有独特的多样化和层次性。在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华传统价值观融合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以全面的眼光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审视,另一方面也要对传统价值观有所侧重地进行区分,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对价值观的适用范围进行把握和合理安排。内涵丰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中华传统价值观理念也较抽象,将抽象的价值理论转变成具体的教育内容依赖于对中华传统价值观层次的推移。在教育方法上,以大学生愿意接受的形式和内容对传统价值观进行现代诠释,将抽象的价值具象为行为规范,把理论上的理念阐释为行为上的实际行动。大学生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育对象,并且这个群体中存在年龄、性别、个性等多方面的差别,因此在中华传统价值观的教育上也应有所差别,应在群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以多样的形式代替僵化的“一刀切”教育方式。

3.以结合点为基准,切入整个实施过程。不同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其不同的特点,传统价值观的教育要扣准不同阶段的结合点。如以新生适应性教育为契机,让新生对传统文化的历史和精神进行了解;以毕业教育为契机,增强毕业生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力;以党团教育为契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为着手点,将传统价值观的传播融入其中,发挥其新时代的指导意义。

在实施传统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时,应找准社会现实和传统价值观的结合点,结合国内外形势与学生身边的所见所感,避免理论与现实脱节,空洞乏味。

现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传统价值观视为理论进行讲述,就会使传统价值观丧失自身的价值创造和导向,所以在将两者融合的过程中,需要以传统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行为偏好的结合点为切入点,进行调研和分析,关注大学生的思想情况和价值取向。依据新时代的特征,有的放矢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倾听大学生的呼声,将传统价值观运用到解决大学生切实相关的问题中。

参考文献:

[1]高艳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裴昱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和方法[J].黑龙江教育,2015,(4).

[2]肖婷,张秋菊,胡娜.儒家道德教育心理学思想的发展轨迹及其启示[J].教育界,2011,(9).

[3]杨洋.基于当代大学生视角的道德自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6).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