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文 郑如玉 贺寿南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教育体系逐步在完善,但教育的框架却仍然存在问题。教育问题牵涉面广,而教育的源头切入点应为教师的教育上,实现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增强在校师范生的师范性。本文首先以“师范性”一词做说明为切入点,阐述何为师范性;其次着重分析目前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转型的必要性;最后指出地方师范院校该如何去转型以适应新的教育环境。
关键词:教师教育;转型期;师范性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8-0005-03
在教育体系各方面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各省市已先后跨入教师教育转型期,都在探求转型期下怎样变革教育体制、怎样创造教育新形态、怎样的教育体制下可为国家及社会输送合适的人才。《湖南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发展机制,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构建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育人制度体系;怎样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体系;怎样促进教育的深刻转型变革;等等系列问题,是与各地方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的师范性紧密相关的。目前,湖南省各师范院校都先后进入了教师教育转型期,由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的改变。何为师范性?地方师范院校如何转型?怎样加强师范性?怎样去突破原有的教育体系进行一个适时地调整改变。本文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来分析这些问题。
一、师范性内涵及其发展现状
(一)“师范性”的定义
“何为师范性?”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并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师范性”的内涵与特征是解决地方院校师范性问题的理论基础。
从普遍意义上来看,师范性是特指师范院校的教育专业性和教育的独特性,这是与其他高等教育不同的本质体现。[1]师范性也指教师的教育专业性,它既要求我们解决好教师“如何教”的问题,也要求我们解决好教师的培养、成长等问题。高等师范院校“师范性”的核心是如何理解教师职业的具体性质以及该职业对从事教育工作者的特殊要求。[2]再者,从教师教育转型期这一特殊阶段来看,师范性的具体内涵因时而变。现代性的高等师范院校师范性要求未来的教师不仅要获得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業知识以及良好的教育实践能力,而且要具备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教师素养,能够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发展,反映出高尚的专业品德,并取得相应的专业资格。
综合上述分析,教师教育转型期地方师范院校的师范性可理解为未来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行为规范等基本教育实践能力,更需注重培养良好的个人素养、专业道德、专业思想及强大的适应能力。教育实践能力与科学教育思想观念有机统一是教师教育转型期地方师范院校师范性的特征,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地方师范院校既保留原本师范特色又朝着综合化发展,增强竞争实力,教学相长,这样才能适应教育改革转型的社会潮流。
(二)地方师范院校师范性发展现状——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
为了响应国家教育部提出的教育体制深化改革,各地方师范院校适时做出教学调整,逐步加强对师范专业的教育研究。在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将师范技能、教师素养等列为重要的培养指标,注重多元化,强化师范生的专业道德、职业素养以及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下面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来分析地方师范院校的师范性发展现状。
衡阳师范学院的发展历经了两大重要阶段:一是自创办以来从师范专科转变为地方师范院校,立足于传统的师范教育办学,注重师范生的教学培养。由“学科本位”走向“就业本位”。各二级学院师范专业的学生都采取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培养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师资专业化发展需求,强化“高师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三位一体的人才协同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入探索乡村基础教育教师培养模式,创新“卓越教师”和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模式。例如:历史、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的学生在大二阶段通过不同的地点进行专业考察;在大三阶段鼓励广大师范生走出校园,参与“顶岗实习”;大四阶段,学校更是争取与周边学校合作,为师范生提供实践基地。二是自2001年衡阳师范学院成立后,由传统的师范院校走向综合化的应用型师范院校。在师范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一改转型前单项师范教学的模式,更注重师范生师范性的发展。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同时触类旁通,牵涉多个教学技能的培养,将师范生的教育达到全面多样化。校园文化中也定期举办与师范生相关的活动,各类师范专业每年都会举办“湖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教师比武大赛”等师范性教学比赛。在比赛中,各学院的师范生汇集参赛,共同展示师范风采,取长补短,这样既有效调动了本院师范生师范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又为师范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技能指导,同时也丰富了理论教学的应用。
衡阳师范学院建立了“衡阳师范学院UGS教师教育联盟”、“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和实施了“一师范专业对接一省级示范中学”,现与省内14所名优特中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双方采取互派教师、举办学术讲座等方式,共同培养了一批符合教育改革要求的双师型教师。2010年以来,该校有112位在职教师到中学挂职锻炼,还聘请了数百名中小学校长、优秀骨干教师以及教育部门部分相关行政领导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主持学术讲座、担任某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指导师范生的研究性学习项目等。此外,该校从2007年开始在湖南省内率先实施“顶岗实习”计划,共有3500多名师范生赴湖南93所农村中学顶岗实习;从2015年开始为湖南省县以下农村初中培养初中起点本科层次中学教师公费定向生。[3]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从重视“学术型”教师建设向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转变。在以专业知识为主体的方向下,加强提高实践能力与专业素养。为实现转型发展期,衡阳师范学院着力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力争在3—5年内使“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50%以上。
二、教师教育转型期地方师范院校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各地师范院校都在不断地适应调整院校办学模式,紧密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适时做出办学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的调整。在教师教育转型期中,地方师范院校存在的问题也显著增长,现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具体阐述以下的发展问题。
1.办学思想观念固化。在师范院校的办学问题上,办学思想定位是教育的核心,据《衡阳师范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所明述,衡阳师范学院目前办学思想还未得到完全解放,在师范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观念还未得到与时俱进的转化,仍存在固化。办学思想仍以传统教师教育理念培养教师,尚未结合社会实际与新兴教学思想转变。在师范生的培养中师范生的责任意识也还未得到强化,对教师责任意识的培养仍停留在对“课堂学生”负责上,还未深入到對“学生各方面学习能力发展”的责任意识上。
2.转型发展的意识薄弱。地方师范院校秉承传统的师范院校办学特色,教育理念的改变还未得到完全重视,地方师范院校仍着重于传统教师的培养,对于院校转型的意识较为薄弱,还未充分调动其各二级学院对于师范教育转型的积极性。
3.“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初遇挑战。切合当前及未来我国教育发展改革的形式,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显露出其不恰当性。衡阳师范学院开设的有关师范专业课程着重于培养师范生的专业知识储备,专注于师范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培养。对于师范生的师范性培养稍有疏忽,在师范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上培养不够重视。我校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契合我国教育改革方针,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加强师范性的培养,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4.学科专业整体结构不优,综合实力难以优化。在师范专业教学设置中,立足传统的教育理念开始逐步出现了学科孤立化,专业学科知识产生了片面化。师范生趋于单一的学科背景,课程体系单一化,旁系专业知识难以融入结合。课程组织的片面单一体系导致师范高校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难以拓宽教师的知识广度,这对于师范性的教学培养具有不恰当性。
5.新的办学模式处于启蒙阶段。对于办学的总体地位以及办学的层次地位还未有明确的界定与规划。关于怎样促进师范生教育更优,作为转型中的师范院校与外界各校的教育人才交流是很有必要的,在与外界学校的教育文化交流中借此扩大师范生对于教育学习的自主性,在交流中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及学生的发展方向进行办学模式探索。
6.办学目标与办学效果契合度不高。在2011年,地方高校转型的背景下,衡阳师范学院开始酝酿高校转型道路的发展,该校党委对转型发展做出了高度概括:“做精做强师范教育,做实做特非师范教育”,设立培养综合性人才以达到建设“高水平的地方综合性高校”的办学目标。但在办学目标的设立下,衡阳师范学院的师范院校办学效果还存在滞后性,与办学目标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还未与办学目标完全符合,仍存有偏差,在办学目标与办学效果上存有矛盾。
7.办学特色尚未彰显。衡阳师范学院贯彻时代精神,着重办学服务,致力建设为“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但是该校的办学特色还未显露,仍未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方式还未深化。
三、地方师范院校加强师范性的新思路
为了适应高校转型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对教师人才的需求,湖南省对各类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各地高校的教育改革也逐步铺展开来。据《湖南省教师队伍建设规划(2010—2020)》中所提及在教育机制中对教师的规划要求,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领导,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道德建设要求,具体落实教师的队伍建设以及专业素养等必须从师范院校出发。以正在转型的地方师范院校——衡阳师范学院为例,如何在地方师范院校加强师范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思考点。
1.突出师范专业的主体地位。(1)确保师范专业占有优势。衡阳师范学院自创办以来,沿革师范院校的办学传统,明确师范教育的中心地位,以教师教育为基础,适应转型要求不断发展。(2)加大对师范专业的资金投入、指导教师的输入。(3)合理规划引导师范专业的发展道路,为师范毕业生提供固定的就业基地。
2.优化学科专业的整体结构。改变课程设置不完善,学科孤立化、单一化,专业体系薄弱,等等传统现象,当下应着眼于综合化、专业化的学科背景,增强师范专业的适用性。例如:在开设公共性课程的同时,以其他类相关课程开设为辅助,触类旁通,着重加强专业化课程培训,由此促进师范生综合水平及专业能力的提高。
3.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模式。贯彻“双师双能型”人才培养方针,使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提升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提升理论知识方面,鼓励师范生研习专业性科研书籍,参与相关的科技创新项目;在强化教学实践技能方面,组织“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准教师比武大赛”、“顶岗实习”等课外实践活动,借此提高师范生的实践水平,适应社会对教育人才的需求。
四、结语
在教师教育转型期,为了打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师新队伍,加强地方师范院校的师范性是毋庸置疑的。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揭示地方师范院校应始终以社会服务为核心,深刻认识转型发展的重要性,改革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新模式,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教学人才,才能顺应改革浪潮,立足于高等院校之林。在转型发展期,各地方师范院校所遇到的问题与挑战不尽相同,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适时采取不同的发展政策。由此,在原有办学思想、办学地位、办学模式等基础上进行适应转变,凝练出独特的办学特色,实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范生理论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与师范技能的双向培养,为地方性师范院校未来发展提供有力的解决方案与适宜的转型道路。
参考文献:
[1]叶澜.一个真实的假问题——“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的辨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2):7.
[2]何凤升.师范性与学术性:从对立走向整合[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4):25-28.
[3]王靖.在创新中转型升级,在转型中“变道超车”[N].衡阳日报,2016-12-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