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五个方面来谈如何提高中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兴趣,引论部分指出当前学生的难题。正文部分从激发学生诵读兴趣;不拘一格,灵活教学;培养自学习惯,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迁移能力,提高运用能力;理解文化的传承,激发学生自豪感五个方面去引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关键词:文言文;兴趣培养;能力;传承文明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文言文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距较远,文字比较生涩难懂,喜欢的学生不多,因此文言文教学长期存在着枯燥、单调、学生被动接受的问题。笔者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非常重要。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学习,为文言文教学注入灵性和活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从研究中发现,兴趣培养的方法很多,诵读是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钥匙。文言文虽然已经失去了“活”的语言环境,但它自身却有着很强的可读性,反复读来读去,字词句自然而然地进人大脑,课文的内容与意旨,随之融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很有道理的,自己悟得的,比老师教、被动记效果要好得多。
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可以尝试多种朗读方式,如师生配对朗读、分角色朗读、分组齐读、男女赛读等,形式多样才能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可以让学生体念“对话朗读”,领悟人物性格特点。在教学《岳阳楼记》时,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领会洞庭湖胜景,岳阳楼阴冷景象、晴明景象等画面的意境,从中领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
二、 不拘一格,灵活教学
单一的教法既僵化了教师的思想,又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很容易造成教学上的“死气沉沉”,教师应根据教材上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教法:人教版初中語文第一册的第一篇《童趣》,它浅显易懂。在教学时,我的做法是:教师先鼓励学生聊聊童年往事,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下,再用平白如话的语言把沈复的童趣故事简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结合注解去初读课文,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课文。这样设计,学生理解课文就减少了障碍,易于接受。
在学习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如《狼》《桃花源记》等,我就先把它们编成小故事,讲给学生们听,并留下悬念,吊起胃口,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三、 培养自学习惯,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潜能是无可限量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与能力,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网络平台拓宽学习文言文的途径。可分为课外阅读和摘抄引用两种。
(一) 课外阅读
如学生刚学习了《列子》的《愚公移山》,再给学生印发另一篇短小的文言文——《薛谭学讴》。只要对个别不易理解的词句作浅显的注释,学生都能读得津津有味,自然就引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 摘抄引用
为扩大学生的知识积累,可让每个学生在课内和课外所选的文言文里摘抄名言佳句。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为人处世;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像“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的自我激励……。这些名言佳句,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以致在他们的作文中经常会恰到好处地出现,激励他们积累更多的名言佳句,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 培养迁移能力,提高运用能力
语言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古文化知识浩如烟海,教师是永远讲不完的,只有教给学生方法,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灵活分析。
学习文言文如果只是停留在对所学知识记忆基础上,那还称不上是一种能力。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必须注意运用综合、比较、归类的方法,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联系旧知识,结合具体语境,去推断新的语言现象,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学会了新知识。久而久之,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定会提高,能力自会增强。
五、 理解文化的传承,激发学生自豪感
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得以传承,文言文功不可没。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穿越古今时空,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和匹夫百姓。教育学生树立好学上进的志向,提高学生的思想、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精读篇目后,学生就会发现文言文里有“东西”可读,文言文里具有相当强的现实意义,那么学生会从内心深处产生学文言文的兴趣,自觉地学习文言文。
文言文学习对初中学生来说,固然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寻符合文言文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就一定能使学生打破与文言文之间的隔膜,消除畏难情绪,走进古人的内心世界,领略文言文的神奇魅力,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芳.让文言文教学灵动起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03).
[2]霍友华.有效开展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反思[J].名师在线,2018(02).
[3]成武军.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J].教育革新,2010(06).
作者简介:
王嫣婧,陕西省延安市,延安市宜川县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