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乡村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师队伍的规模与质量直接影响乡村教育的发展状况。目前乡村教育的发展不尽如人意,这是诸多社会因素与历史因素交叉影响的结果。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分析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提高乡村教师整体水平。
关键词:乡村教育;教师队伍;教师素质
一、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随着义务教育政策的不断推行与完善,目前我国欠发达乡村地区的教育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与城市地区的教育相比较依然存在很大差距,主要是师资方面的差距,乡村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弊病与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项。
1.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我国的教育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这意味着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但现实情况是乡村教育中师资力量薄弱,难以达到国家教育改革的要求,虽然近年来经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有大幅度提高,但由于培训质量差,很多培训只是走过场,不少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这样的教师至今仍活跃在乡村中小学的课堂中,长此以往,将会严重制约甚至负向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在乡村教师队伍中除了一部分有正式编制之外,还存在许多代课教师。这些代课教师往往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师范教育,也没有接受过职前的专业教师培训,甚至没有考取教师资格证。另外,外部环境也严重影响教师素质,比如,乡村教师待遇低,接受的专业教育程度低,队伍管理松散等原因,使得部分乡村教师缺乏足够的工作责任心,职业意识淡薄,职业道德水平较低。
2.乡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1)年龄构成两极化。从年龄来看,乡村学校的教师可粗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五十岁及以上的教师,另一类是二十多岁的教师。第一类教师往往从事基层教学几十年,经验丰富,在当地有一定的声望,在学校内部有较强的话语权。他们在当地组建家庭,或许世代生活在当地,出于对本土的依恋或社会资源、能力的限制而选择留下教学。第二类多是刚刚毕业的师范学生,由于教学经验积累的需要或国家政策的安排在乡村学校教学。中等年龄的教师大多不愿留在闭塞落后的乡村,都凭借关系或抓住机会离开了乡村学校,寻求更好的工作环境。
(2)学科分配不平衡。在乡村中小学教师中,语文、数学、英語等学科教师占大多数,而音乐、体育、美术、心理健康辅导等教师却很少甚至没有。在中考高考和师资经费匮乏的双重压力下,缺少音乐、美术等学科的熏陶,学生很难具备发现美的眼睛和感知美的心灵;缺少心理辅导教师的关怀,特别是乡村留守学生将很有可能埋下心理问题的隐患,极大地影响今后的发展。
(3)学历普遍偏低。不少调查显示,由于乡村学校环境差、待遇低、发展前景窄、价值实现感低等原因,高等学历的毕业生不愿意前往乡村学校就职,因此教师队伍的学历普遍不高,这些教师多是由于学历限制问题而“被迫”留在乡村学校。
3.教师待遇低、工作量大
乡村中小学校大多处在经济落后、文化贫瘠的地区,生活环境艰苦,即使近几年国家为提高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颁布了不少扶助举措,但乡村与县城的环境还是有很大差距,愿意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很少,能长久将全部精力热情倾注其中的教师更少。以同届毕业、同职称的教师为例,农村教师的工资与本地区城镇教师差距300多元,与发达地区差距达1000多元,而工资以外的福利差距更大。同时,教学工作量伴随着教师数量的减少而增加,尤其是乡村的小学教师几乎要将所有教学科目都揽下,可他们的工资却依旧很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影响了乡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直接导致乡村教育质量水平的低下。
二、改善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的对策
1.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完善特殊津贴制度
在解决教师工资拖欠问题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特别是贫困和边远农村地区教师工资待遇,对于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吸引合格师资到农村任教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国家必须尽快增加对乡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以转移支付的方式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进行补贴,各地进一步落实监督,乡村教师的地方性津贴补助不能低于当地国家公务员水平,让城乡教师执行同一工资标准,确保乡村教师队伍中每位教师的工资标准不低于国家规定标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基础教育在国家政府的职责范围内,理应在基础教育方面承担主要义务与责任。国家或地方政府完善乡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时,应当做到因地制宜,即参考各地的平均经济发展水平分成不同的补助等级。比如,经济水平越落后、资源越匮乏、环境越艰苦的地方特殊津贴就要越高,只有这样,特殊津贴制度才能真正稳定乡村贫困地区的教师队伍,甚至吸引其他地区的人才积极加入乡村教师队伍。
2.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为改变上述教师教学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配合国家课程设置的标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需要对现有乡村学校的课程及教师分配进行调整。在财政补助充足的背景下,乡村学校应扩大招聘范围,配备专业的教师,尽量杜绝一师教多科的情况。这个过程需要学校管理者负主要职责,在充分了解教师能力水平和特色的基础上为教师分配提供合理依据,还需要当地教育局有关部门定期对教师配备情况进行监管和审核,提高政策落实程度。
3.严格把关教师录用与考核
师资水平低会直接导致办学效果差、学生发展后劲不足、知识素质储存不完整,所以提高师资水平才是长远之计。在教师录取阶段,学校一方面要提高聘用条件吸引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要提高对应聘者综合素质的要求,通过实习对应聘者进行多次筛选,确保录用合格教师。在教师就职期间,为净化教职工工作环境氛围、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激活教师工作活力,学校要进行多元化不定期的考核,淘汰懈怠偷懒、违反师德、缺乏创造性的教师。
4.跟进职后乡村教师队伍培训
当下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方兴未艾,乡村学校因其特殊性更应该走在探索前沿。目前不少在职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丰富,成为同事口中的“老教师”,他们需要的不是专家对教学行为的纠正与建议,而是教育理论的补充。只有扎下教育理论的根,教育现场的实践才有逻辑系统可归纳,才有可能进行思维升华和行为突破。因此,乡村教师队伍有必要进行统一的职后培训。关于培训方式,笔者认为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进行培训的专家学者要深刻了解当地本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在培训过程中有的放矢,增强情感交流;二是最好采用本校培训的形式,乡村教师队伍规模有限,抽调任何一位教师去培训都可能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被培训教师也会受到周围环境变动的影响而产生不必要的心理失衡。
我国农村教育量大面广、点多线长,着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关系到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和协调发展,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和建设人才强国的目标。乡村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它是我国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块“硬骨头”,因此应全面提高乡村教师队伍水平。通过重新审视我国乡村教育教师队伍,我们要直面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用耐心与智慧攻坚克难,全面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世军,徐中仁.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20-22.
[2]王有佳.教育关注:苏北地区教师缘何孔雀东南飞[N].华东新闻, 2004-11-12.
[3]田慧生.关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8):5-8.
[4]袁桂林.我国农村学校教育诸政策评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9(2):17-20.
作者简介:许高蕊(1997— ),女,河南濮阳人,河南师范大学2015级教育学专业在读本科生。